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是指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它包括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的传播、初侵染和再侵染等环节。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能达到防治园林植物病害的目的。
(一)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实际上就是在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以后病原物的存活方式和存活场所。当寄主植物进入休眠阶段,病原物以寄生、休眠、腐生等方式越冬和越夏,度过寄主植物的休眠期,而成为下一个生长季节的初侵染来源。越冬和越夏时期的病原物相对集中,且处于包括病株、病残体、种苗和其他繁殖材料、土壤和肥料及昆虫介体等(图3-2)。
1.田间病株
病原物可在多年生、两年生或一年生的寄主植物上越冬、越夏。如杨树腐烂病菌可在寄主枝干的病斑内越冬。对许多花卉病害来说,保护地的病株也是病原物的越冬场所。
2.种子和其他繁殖材料
其他繁殖材料是指除种子以外的各种繁殖材料,如块根、块茎、鳞茎和苗木等。它们携带病原物的方式各有区别。有的在作物收割时混杂在种子间,如菟丝子的种子;有的病菌能侵入块根、块茎和鳞茎,如仙客来根腐病菌等;也有的可在苗木上越冬或越夏,如樱花根癌病等。
带有病原物的种子和各种繁殖材料,在播种和移栽后即可在田间形成发病中心。如将其作远距离的调运,则成为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原因,以致造成病原物从病区传到无病区。世界各国在口岸实行检疫,对种子和其他繁殖材料检验处理,就是防止危险性病害传播的关键措施。在播种前进行种苗处理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防病方法。
图3-2 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
(仿Agrios,1997)
3.病株残体
病株残体包括寄主植物的秸秆、残枝、败叶、落花、落果和死根等各种形式的残余组织。绝大部分的弱寄生物,如多数病原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株残体中存活,或以腐生的方式在残体上生活一段时期。病毒也可随病株残体休眠。病株残体对病原物既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增强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也可提供营养条件,作为形成繁殖体的能源。当残体分解和腐烂的时候,其中的病原物往往也逐渐残废和消失,因此病残体中病原物存活时间长短,一般与残体分解程度有关。
4.土壤和粪肥
土壤是许多病原物越冬或越夏的重要场所。各种病原物常以休眠体的形式保存于土壤内,也可以腐生的方式在土壤中存活。以休眠体或休眠孢子在土中保存的,如鞭毛菌的休眠孢子囊、卵孢子,黑粉菌的冬孢子或线虫的孢囊等。它们存活时间的长短与土壤湿度有关,一般土壤干燥存活时间较长。在土壤中腐生的病原物可分土壤寄居菌和土壤习居菌两类。土壤寄居菌是在土壤中随病株残体生存的病原物,当病残体腐败分解后它们不能单独地在土壤中存活,多数强寄生的真菌、细菌属于这一类;土壤习居菌对土壤适应性强,可独立地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能繁殖,如腐霉属、丝核菌属和镰孢霉属真菌等,均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常引起多种植物的幼苗死亡和植株萎蔫等症状。
5.昆虫等传播介体
昆虫等是病毒、植原体和细菌等病原物的传播介体,也是它们的越冬场所之一。
(二)病原物的传播
病原物从越冬或越夏场所到达新的侵染地,从一个病程到另—个病程,都要通过一定的途径传播。病原物传播的方式很多,主要分为主动传播、自然动力传播和人为传播三大类(图3-3)。
1.主动传播
病原物依靠自身动力进行短距离的传播,称为主动传播,如鞭毛菌亚门真菌的游动孢子能游动,线虫在土壤中蠕动,真菌外生菌丝或菌索在土壤中生长蔓延,某些真菌孢子主动向空间弹射等都属于主动传播的类型,这些都是病原物长期演化形成的特性,有利于病原物主动接触寄主。但这种传播方式距离较短,仅对病菌的传播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www.xing528.com)
图3-3 病原物的传播途径示意图
(仿Agrios,1997)
2.自然动力传播
自然界中风、雨、流水、昆虫和动物活动都是病原物传播的主要动力。在自然状态下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1)气流传播。一般真菌孢子数量多、体积小、重量轻,最适合气流传送。白粉菌、霜霉菌、锈菌及各类叶斑病菌的孢子大多数是借气流传播的。气流传播的距离较远,由于传播距离远,覆盖面积大,常易引起病害流行。不是所有经气流传播的病原都能形成侵染,有的可能在传播过程中死亡。其传播的有效距离与病原传播体的耐久力、寄主的抗病性、风向、风速、温湿度及光照等多种因素有关。
(2)雨水传播。某些真菌、细菌和线虫可以通过雨水传播,如一些低等鞭毛菌的游动孢子,只能在水滴中产生并保持它们的活动性。许多细菌病害产生的菌脓,也只有靠雨水传播。此外,雨水还可以把病株上部的病原菌冲洗到下部或土壤内,或者借雨滴的飞溅作用,把水中与土表的病原菌传播到距地面较近的寄主体上。因此风雨交加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的传播蔓延。
在土壤中生存的一些病原菌,如腐霉病菌、立枯病菌和软腐病菌等,均可随地面雨水或灌溉水的流动进行传播。雨水传播的病害,一般传播距离较短,对这类病害的防治,应注意控制当地菌源,防止灌溉水从病田流向无病田。
(3)昆虫和其他动物传播。多数植物病毒、类病毒、植原体等都可借助昆虫传播,尤以蚜虫、叶蝉、飞虱和木虱等昆虫传播为多。昆虫传播的方式可以是体内带毒或体外带菌。
鸟类可以传播寄生性种子植物,如桑寄生和槲寄生的种子就是靠鸟类传播的。
3.人为因素传播
人类经济活动和农事操作等常导致病原物的传播,如调运带病的种子、苗木、农产品及包装材料,甚至通过邮局寄送农产品也可造成病害远距离传播,引起病区扩大和新病区的形成。由于人类活动的内容范围很广,受自然条件或地理因素的限制很小,容易将一种病害由一个国家或地区传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因此人为因素传播病害的危害性最大。
农事操作过程,如施肥、灌溉、播种、移栽、修剪、嫁接、整枝和脱粒等活动都可能传播病害。
一般讲,各种病害都有其一定的传播方式,研究并掌握病原物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对于防治病害具有指导意义。
(三)初侵染和再侵染
病原物越冬或越夏后,在一个生长季节病原物所进行的第一个侵染过程称为初侵染。在同一个生长季节内,由初侵染所产生的病原物通过传播又侵染健康的植株称再侵染。不同病害的侵染循环是不同的(图3-4)。有些病害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如黑粉病、桃缩叶病、梨-桧柏锈病等;有些病害不仅有初侵染,还有多次再侵染,如霜霉病、白粉病、月季黑斑病等。
一种病害有无再侵染是制定防治策略和方法的重要依据。对于只有初侵染的病害,如梨-桧柏锈病,应设法减少或消灭初侵染来源,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再侵染频繁的病害情况比较复杂,不仅要控制初侵染,还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再侵染,才能遏制病害的发展和流行。园林植物病害侵染循环,反映了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只要掌握了病害的侵染循环,找出它的薄弱环节,采取针对措施,才能达到好的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典型的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大致是这样:病原菌以某种方式越冬或越夏后,在植物的新一代植株开始生长后,引起最初的侵染为初侵染。受到初侵染的植物发病后,有的可以产生孢子或其他繁殖体,传播后引起再侵染。再侵染可以反复进行若干次,于生长季节的末期,寄主进入休眠期,病原物也随之进入越冬状态。次年再发生基本类似的过程。
图3-4 植物病害循环示意图
(仿李怀方,园艺植物病理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