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园林植物保护及养护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园林植物保护及养护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多数的植物病原细菌有鞭毛,着生在菌体一端或两端的鞭毛称为极鞭,着生在菌体四周的鞭毛称为周鞭。植物病原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是阴性,少数是阳性。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存在于核区内的DNA,但在一些细菌的细胞质中还有独立的遗传物质,如质粒。核质和质粒共同构成了原核生物的基因组。(三)生物学特性在原核生物类群中,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对营养的要求不严格,可在一般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园林植物保护及养护

(一)形态和结构

1.细菌

细菌很小,其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植物病原细菌大多为杆状,菌体大小为(0.5~0.8)μm×(1~3)μm,因而称为杆菌。细菌细胞壁由肽聚糖、脂类和蛋白质组成。大多数的植物病原细菌有鞭毛,着生在菌体一端或两端的鞭毛称为极鞭,着生在菌体四周的鞭毛称为周鞭。细菌鞭毛的数目和着生位置在属的分类上有重要意义。细菌没有固定的细胞核,它的核物质集中在细胞质的中央,形成一个椭圆形或近圆形的核区。在有些细菌中,还有独立于核质之外的呈环状结构的遗传因子,称为质粒(plasmid),它编码细菌的抗药性或致病等性状。细胞质中有颗粒状内含物,如中心体气泡、液泡和核糖体等,无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染色反应具有重要细菌鉴别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兰氏染色。植物病原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是阴性,少数是阳性(图2-18)。

图2-18 细菌的模式结构

1—鞭毛;2—鞭毛鞘;3—鞭毛基体;4—气泡;5—细胞质膜;6、14—核糖体;7—中间体;8—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9—隔膜的形成;10—液泡;11—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12—载色体;13—核区(核物区);15—聚核糖体;16—异染体;17—荚膜

图2-19 植原体模式图

1~3—三层单位膜;4—核酸链;5—核糖体;6—蛋白质;7—细胞质
(仿李怀方,园艺植物病理学)

2.菌原体(www.xing528.com)

植物菌原体没有细胞壁,没有革兰氏染色反应,也无鞭毛等其他附属结构。菌体外缘为三层结构的单位膜。植物菌原体包括植原体(Phytoplasma)和螺原体(Spiroplasma)两种类型。植原体的形态、大小变化较大,表现为多型性,如圆形、椭圆形、哑铃形、梨形等,大小为80~100nm。细胞内有颗粒状的核糖体和丝状的核酸物质。螺原体菌体呈线条状,在其生活史的主要阶段菌体呈螺旋形。一般长度为2~4μm,直径为100~200nm(图2-19)。

(二)繁殖、遗传和变异

原核生物多以裂殖的方式进行繁殖。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在适宜的条件下,每20min就可以分裂一次。菌原体一般认为以裂殖、芽殖或二分裂法繁殖。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存在于核区内的DNA,但在一些细菌的细胞质中还有独立的遗传物质,如质粒。核质和质粒共同构成了原核生物的基因组

原核生物经常发生变异,这些变异包括形态变异、生理变异和致病性变异等。表型性状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原核生物发生变异的原因还不完全清楚,但通常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变异:一种变异是突变,细菌自然突变率很低,通常为十万分之一。但是细菌繁殖快,繁殖量也大,增加了发生变异的可能性;另一种变异是通过接合、转化和转导方式,一个细菌的遗传物质进入另一个细菌体内,使DNA发生部分改变,从而形成性状不同的后代。

(三)生物学特性

在原核生物类群中,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对营养的要求不严格,可在一般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在固定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颜色多为白色、灰色或黄色等。但有一类寄生植物维管束的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则难以培养(如木质部小菌属Xylella)或不能培养(如韧皮部杆菌属Liberobacter),称之为维管束难养细菌(fastidious vascular bacteria)。植原体至今还不能人工培养,而螺原体需在含有甾醇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煎蛋形”菌落。

绝大多数病原细菌都是好氧的,少数为兼性厌气的。对细菌的生长来说,培养基的酸碱度以中性偏碱为适合,培养的最适温度一般为26~30℃,在33~40℃时停止生长,50℃、10min时多数死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