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园林植物症状类型及原因

园林植物症状类型及原因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还有一类花变绿色的症状,大都是由植原体侵染造成的,如绿花月季、绿花矮牵牛,但这种症状大多带有畸形,不是单纯的变色。病斑的坏死组织有时可以脱落而形成穿孔症状,有的叶斑上有轮状纹,这种病斑称作轮斑或环斑。木本植物茎的坏死还有一种梢枯症状。观赏果树和树木的枝干上有一种溃疡症状,病部稍微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限制病斑进一步的扩展。

园林植物症状类型及原因

症状是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其中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病状,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称为病征。

无论是非侵染性的或侵染性的病害,发病时,首先是在其受害部位发生一系列外部观察不到的生理活动的变化,随后受害部位的细胞和组织内部发生变化,最后发展到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病变。因此,植物病害表现的症状,是植物内部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病理变化的结果。

(一)病状

园林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图1-1)。

图1-1 症状类型

1—白粉病;2—叶斑病;3—花叶病;4—肿瘤病;5—溃疡病;6—腐朽病;7—腐烂病;8—畸形
(仿周仲铭,林木病理学)

1.变色

园林植物生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颜色称为变色。变色主要是由于叶绿素或叶绿体受到抑制或破坏,色素比例失调造成的。

变色病状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是整个植物、整个叶片或其一部分均匀地变色,主要表现为褪绿和黄化。褪绿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使叶片表现为浅绿色;当叶绿素的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就表现为黄化。属于这种类型的变色,还有整个或部分叶片变为紫色或红色;另一种形式不是均匀地变色,如常见的花叶是由于形状不规则的深绿、浅绿、黄绿或黄色部位相间而形成不规则的杂色,不同颜色部位的轮廓是清楚的。有时,变色部位的轮廓不很清楚,就称作斑驳。斑驳症状在叶片、果实上是常见的。植物病毒病和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尤其是缺素症)常常表现以上两种形式的变色症状;有些植原体引起的病害往往表现为黄化症状。

变色发生在花朵上称为碎色(color break),大多是病毒侵染造成的,病害提高了花卉的观赏价值,如碎色的郁金香虞美人、香石竹。但这种观赏价值的提高是在牺牲植物的寿命、承担病毒传播风险的前提下实现的。还有一类花变绿色的症状,大都是由植原体侵染造成的,如绿花月季、绿花矮牵牛,但这种症状大多带有畸形,不是单纯的变色。

2.坏死

坏死是指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通常是由于病原物杀死或毒害植物,或是寄主植物的保护性局部自杀造成的。

坏死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叶斑和叶枯;坏死发生在花朵上,则直接降低花卉的观赏和商品价值。病斑的坏死组织有时可以脱落而形成穿孔症状,有的叶斑上有轮状纹,这种病斑称作轮斑或环斑。

植物叶片、果实和枝条上还有一种称作疮痂的症状,病部较浅而且是很局限的,斑点的表面粗糙,有的还形成木栓化组织而稍为突起。植物根茎可以发生各种形状的坏死斑。如幼苗茎基部组织的坏死,引起猝倒和立枯。木本植物茎的坏死还有一种梢枯症状。观赏果树树木的枝干上有一种溃疡症状,病部稍微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限制病斑进一步的扩展。

3.腐烂

腐烂是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植物的根、茎、花、果都可发生腐烂,幼嫩或多汁的组织则更容易发生。腐烂与坏死有时难以区别。一般来说,腐烂是整个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和消解,而坏死则多少还保持原有组织和细胞的轮廓。腐烂可以分干腐、湿腐和软腐。组织腐烂时,随着细胞的消解而流出水分和其他物质,如果细胞的消解较慢,腐烂组织中的水分能及时蒸发而消失,则形成干腐。相反,如果细胞的消解很快,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形成湿腐。软腐则主要是中胶层受到破坏,腐烂组织的细胞离析,以后再发生细胞的消解。根据腐烂的部位,分别称为根腐、基腐、茎腐、果腐、花腐等。

4.萎蔫

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下垂的现象,称为萎蔫。典型的萎蔫症状是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凋萎现象,而根茎的皮层组织还是完好的。萎蔫的后果是植株变色干枯。萎蔫期间失水迅速、植株仍保持绿色的称为青枯,不能保持绿色的又分为枯萎和黄萎。

5.畸形(www.xing528.com)

植物受害部位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发生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病变,致使植物整株或局部的形态异常。畸形主要是由于病原物分泌激素物质或干扰寄主激素代谢造成的。

常见的有矮化和矮缩。矮化是植株各个器官的生长成比例地受到抑制,病株比健株矮小得多。矮缩则是指植株不成比例地变小,主要是节间的缩短。叶片的畸形也很多,如叶片的变小和叶缺的深裂等,但较常见的有叶面高低不平的皱缩,叶片沿主脉平行方向向上或向下卷的卷叶,卷向与主脉大致垂直的缩叶。

植物的根、茎、叶上可以形成瘤状突起,如细菌侵染形成的根癌、线虫侵染造成的根结等。

(二)病征

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病征主要有5种类型。

1.粉状物

直接产生于植物表面、表皮下或组织中,以后破裂而散出。包括锈粉、白粉、黑粉和白锈。

2.霉状物

霉状物是真菌的菌丝、各种孢子梗和孢子在植物表面构成的特征,其着生部位、颜色、质地、结构常因真菌种类不同而异。可分为3种类型。

(1)霜霉。是多生于病叶背面,由气孔伸出的白色至紫灰色霉状物。为霜霉菌所致病害的特征,如月季霜霉病等。

(2)绵霉。是于病部产生的大量的白色、疏松、棉絮状霉状物。为腐霉、疫霉菌和根霉菌等所致病害的特征,如观赏瓜果腐烂病等。

(3)霉层。是除霜霉和绵霉以外,产生在任何病部的霉状物。按照色泽的不同,分别称为灰霉、绿霉、黑霉、赤霉等。许多半知菌所致病害产生这类特征,如柑橘青霉病、四季海棠灰霉病等。

3.点状物

在病部产生的形状、大小、色泽和排列方式各不相同的小颗粒状物,它们大多暗褐色至褐色,针尖至米粒大小。为真菌的子囊壳、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等形成的特征,如杨树烂皮病、各种植物炭疽病等。

4.颗粒状物

颗粒状物是真菌菌丝体变态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其形态大小差别较大,有的似鼠粪状,有的像菜籽形,多数黑褐色,生于植株受害部位。如兰花白绢病等。

5.脓状物

脓状物是细菌性病害在病部溢出的含有细菌菌体的脓状黏液。如桑疫病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