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要化育天下、延续人类,必须加强人文关怀、树立人文精神、提高审美能力。在素质拓展活动教育整体框架下的文化艺术活动,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和谐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其有人文精神,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还能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按照一般的理解,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人性,即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理性,即对真理的追求,它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是超越性,即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人文精神应该是现代人的重要素养之一。人文精神应该成为人类化育天下的文化自觉和内在的精神品格。这种文化自觉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文化修养和实践规范。这种精神品格体现在对人类文明的尊崇、对人的尊重,乃至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体现在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养成和采取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应特别强调的是,那种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建当代人文精神,需要从科学与人文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中突破出来,超越于对人文精神的片面和狭隘理解,立足于人类的整体发展、长远发展来反思人文精神的当代建设的问题。“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关怀是人类得以延续的根本保障。
(二)审美能力的内涵
审美能力并不仅仅局限于美育的范畴,按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理论,把审美活动看成是人的自觉本质力量的显现,是对资本主义异化人格的消除。在《资本论》中,他又明确宣告,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的社会形式。这些都说明,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审美活动的最高理想,作为其培养审美能力的核心观念。由此可见,审美能力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是人类改善生存状态和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从根本上体现着人类追求自由、追求和谐生存和全面发展的精神愿望。审美能力培养的核心就是培养完整的人格和发展全面的人。从历史角度看,不管出现过多少关于审美能力的观念和理论,这条主线是一直贯穿于其中的。传统中国文化中也极其关注审美能力的培养,儒家崇尚礼乐,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作为人生的追求境界,这正是把成人、立人、追求人性的完美和自由作为审美能力培养的根本目标。在西方,无论是古希腊还是文艺复兴时期,它们的教育都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促进人全面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恩格斯在谈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时曾说,这是人全面发展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他所列举的达·芬奇、马基雅维利、路德等时代巨人,都是有着多方面伟大成就和全面发展的人。这些全面发展的人也是后世进行人格审美能力教育的范本。审美能力包涵美育与德育,隶属于人文教育的范畴,其根本在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改善生存状态和实现自我发展的精神追求,这和审美能力的核心追求是一致的。只有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才能树立起健康的、积极的、发展的人文精神,反之亦然。
著名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成不同层次,按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显然,马斯洛是将审美需要放在高级需要之列,并摆在认知需要之上的。由此可见,审美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审美能力是一种高级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在活动中培养人文精神,提高审美能力(www.xing528.com)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科学强调客观规律,艺术更注重主观情感;科学讲的是理性,艺术更着重于情感;“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处理事物的特殊性。艺术则是根据事物的特殊性去处理事物的普遍性。”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人的综合素养概括为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
学校的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它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像耶鲁大学,它的理工科在美国仅仅是二流和三流水平,但其一直被视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关键在于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良的人文教育环境。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如习俗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等都是文化的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低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就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代替。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权益,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人文,不仅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制度、一种法律。人文思想是人文制度的理论基础,而人文制度又是人文思想的实现,人文思想的制度化、法律化。
我国的教育,由于专业分得太细、太早,急于培养有用之才,而忽视了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加上其主要以传授为主,内化不足,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术或艺术修养,但其往往知识狭窄、能力畸形,缺乏较深厚的精神素养,特别是作为现代人的综合素养。其中,人文素养的缺失,会使人文精神无所依附。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成为当前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有学者提出:“现代教育的任务应该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培养人自身,另一块是训练具有特殊技能的工作者。前者体现了教育的人文性,后者则体现教育的工具性。”在上文提及的三种素养中,高职院校一般只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而忽视了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甚至完全不知道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为何物、有何价值,这种认识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审美能力的提高无疑是以教育的人文性为宗旨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一方面在于社会性、群体性价值规范的确立和人文素养的形成,着重于人文精神知识性的传播;另一方面则在于个体审美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审美能力是一种偏向于发展个性的教育,也就是说,审美能力是一种偏向感性生命活动的教育。美的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人的感性的诗意的生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首先在于学科教育中人文知识广泛而系统的传播,教育者不应该以知识的传授为根本目的,也就是说,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人”的意识的建立,让学生了解到,人是社会的中心,人是衡量社会的尺度,人是“本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文艺复兴的基本精神即在于此,只有让学生真正了解人的本性,才能使学生尊重人、发展人、健全人,具备初步的人文精神。其次,教育者应该培养学生自觉关注人文,自觉提升人文素养,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在当前素质教育的潮流中,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但是,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往往不能满足学生人文精神养成的需求,而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则可能弥补这一缺漏。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体系,能够全面发展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审美能力,满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欲求,以及学生正确价值观养成的需要。最后,通过灵活变动的评价体系,评估学生的人文精神及审美能力的状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进行人文知识的普及,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