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体育素质拓展教育目标分析

高职院校体育素质拓展教育目标分析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关注科学发展、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的同时,被挖走了精神和灵魂。此时,个性的发展就沦为共性的打磨,学生被“科学”地打造为量化、格式化的一代。要达到这个目的,素质拓展活动教育责无旁贷。学生在学好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创业素质。

高职院校体育素质拓展教育目标分析

高职院校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场所,在这一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向、程度与其经历的各种活动都有着密切关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需要与各方面素质的形成和完善都是在活动中完成的。学生的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就是要尊重个体差异,关注个性发展,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教育的根本性转变。教育越是大众化,学生之间的差异,如个性与智力等方面的差异也就越大。如何在确保规模效益的同时,使每个人的个性特点都得到尊重、使每个人的能力素质都得到发展,是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为此,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应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去构建一个整体的目标体系。

(一)现有高等教育目标中存在的问题

现有高等教育目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诸多问题。

1.就业目标导向的高等教育

就业目标导向的学校面临着日益扩大和相互影响的问题,高职院校在努力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各种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其传统理念与运行方式,最终也就转变了自己应有的特性,日益成为一个为社会、为就业服务的职业介绍所。高职院校走出了纯粹研究与纯粹教育的象牙之塔,在象牙塔外的职业与专业培训以及社会服务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过分强调实用性,就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的职业训练倾向,从而侵蚀学生在纯粹智力探求与人性塑造上的理想。因为坚持认为教育就是进行有用的训练,我们在将全部高等教育视为专业教育、将专业教育视为高等教育的根本属性之时,进一步将专业教育与职业训练划了等号,从而将通识教育完全排除在外,此时,人性的养成沦为人力的训练,高等教育的目标也就从“育人”退化为“制器”。

2.技能目标导向的高等教育

技能目标导向的高职院校日趋淡化其理想、背离其本质。在关注科学发展、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的同时,被挖走了精神和灵魂。在世俗的社会面前,我们没有真正关注过高职院校精神的培育,没有真正关注过学生精神的养成,最起码,没有将这种关注变为有效的实践。长期以来,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接受在学校里居于统治地位,学校对系统科学知识教学的追求甚于对和谐发展的关注,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承淹没了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客观上必然导致所谓“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精神,有能力没素质”的怪异现象发生。此时,个性的发展就沦为共性的打磨,学生被“科学”地打造为量化、格式化的一代。

3.知识目标导向的高等教育

知识目标导向的高职院校始终不能突破“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在教育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处于控制地位,倾向于主动灌输,学生处于服从地位,倾向于被动接受,这大大妨碍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不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存在着不讲文明礼仪、事业心不强、不讲卫生、片面追求学历学位、道德滑坡、轻视实践、行为失范、轻视群众、缺乏精神支柱等问题;二是在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着语言文字修养和历史文化修养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在素质结构方面,存在着不均衡、不协调的缺陷,如文科学生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理工科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四是在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着性早熟、近视、体质偏弱等问题;五是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着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等能力随着知识的增长反而不断减弱,精神生命生长的内在欢乐和幸福感随着知识的增长反而在逐渐消失等问题。

(二)制订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目标的原则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理性思考,在制订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目标时,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要充分考虑学校内部的实际情况和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不要使教育目标面面俱到、面面俱高,过于理想和浪漫,实际上却难以落实;要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不要闭门造车,使教育目标流于繁琐和空洞;要注重学生的理想和生活,不要使教育目标成为一个脱离学生主体的虚幻世界。总之,我们一定要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出发,切实有效地制订我们的教育目标。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在参与活动教育之后能够成为一个健全、和谐、真、善、实、强的人。不仅有知识和能力,而且有较高的精神境界;不仅知道如何生存,而且知道为何生存;不仅能发展社会性,而且能发展个性;不仅有适应性,而且有超越性;不仅有受动性,而且有主动性;不仅有竞争能力,而且有合作能力;不仅能勤奋刻苦的学习,而且能幸福快乐的生活。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新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这种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个人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和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要达到这个目的,素质拓展活动教育责无旁贷。在构建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目标体系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加强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具备专业以外的学术科技、文明道德、文化艺术、社会实践、个性发展和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基本修养。学生在学好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创业素质。要通过深入广泛地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切实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知识、能力教育而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情况,探索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从而整体提高人才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加强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要反对将学生仅仅视作知识容器的主智主义,反对将学生仅仅视作被塑造者的制器主义,反对过分强调知识门类划分的教育分割与肢解的做法;要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促进自己与他人的和谐发展,促进自己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要通过广泛且深入地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善于沟通交流的社会活动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胸怀全局、统筹兼顾、借鉴他人长处、整合集体力量的领导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www.xing528.com)

3.加强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展既是教育的起点,是确定教育内容、方法与进程的依据,同时也是教育的归宿。教育过程是学生主动选择、主动参与、主动调整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具体而言,在教育目标上,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强调培养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主体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强调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人格。虽然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个性素质一样带有中性色彩,但主体性发展却有着明确的指向。它指向学生认知、个性等诸多因素的健全和主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教育所要追求的根本目标。因此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中应贯穿一种理念: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不可能离开学生的主体性而展开,那么,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进行也不可能离开学生的主体性而完成,尽管学生可能需要指导,但主宰生活与学习方向的最终应是学生自己,而不是教师。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帮助学生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强求他朝某一特定方向改变自己。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精髓在于关注人的主体价值,重视人的主动发展,并努力通过教育去形成与完善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性质,逐渐摒弃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与狭隘的专业教育实践,重构理念与实践模式。通过深入而广泛地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使学生成为自己亲自经历的活动的主体,在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活动中得到和谐发展。

4.加强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应以教育的内在价值取向为基础,强调以个性发展为教育者的终极追求,以个人不同的起点为依据,制定适合其特点的发展目标与规划,并坚持多样化的模式与相对自由的进程,让学生实现其发展,同时使每个学生都有广阔的受教育与发展的空间。素质拓展活动教育虽然是一种主动建构,但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统一的“最佳”水平,只是强调尽可能使每个人各方面的素质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相对充分的发展,使学生的总体发展达到相对完善的状态。素质拓展活动教育最大的特性是它能赋予个人充分的发展空间。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全方位的发展。

5.加强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科教育

学科教育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关注客体知识的内化,它主要致力于将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去,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认识结构,并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智力和相关品质的发展。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立足于学生主体活动,以学生主体发展为出发点,它不分担传授系统知识的责任。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对学科教育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有力的促进。素质拓展活动教育要以学科教育为基础、为依托,紧扣学科教育来展开,离开学科教育,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应立足于学科教育,实现学科教育与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协调发展,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来讲,学习生活的全面性也取决于学生活动的全面性,只有全面、多样的活动才能使学生主体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学生充分发展所需的品质应当成为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目标的基本要素。

(三)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总体目标

总的来说,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目标可划分为三个大的方面:情感目标、技能目标与认知目标,这三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总体目标。

1.情感目标

情感是人们在接触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体现为人们对事、对人的基本态度。素质拓展活动教育是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积极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为特点的,它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参与,而主体活动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情感投入,因此,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情感目标构成了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重要内容。情感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应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心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积极弘扬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虚心接纳世界优秀文化遗产;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并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能在活动中发挥主人翁精神,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行为敢于批评与制止,爱护公共设施,热爱劳动;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等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能对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努力揭示自然的奥秘,具有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美化自然的素质;能自觉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爱护一花一木,具有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素质等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具有仁爱、尊重、同情、理解的品质,懂得帮助他人、乐于合作共事、善于接受不同意见、能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诚恳待人、彬彬有礼,能在人际交往中有意识地调解冲突,遵守人际交往的准则,在对自己的态度上,积极进取,不苛求自己、也不迁就自己,能自我接纳、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热爱本职工作、恪尽职守、认真负责等等。此外,还有对时间敬畏、对科学热爱、对技术痴迷等方面的情感。建立情感目标时,要抓住一些与活动密切相关的、具有教育价值的基本情感,并在活动中着力培养。

2.技能目标

技能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反复采用的技巧与策略。人们通常把技能分为两种:操作技能与智慧技能。操作技能是一种外显的、形象的技能,智慧技能属于内隐的、言语的技能,它们均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二者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操作技能是智慧技能形成的基础,智慧技能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内化。操作技能离不开智慧技能,它是在智慧技能的调控、支配下进行的,同时,操作技能的发展可以促进智慧技能的形成与完善。以系统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学科教育、专业教育,虽然重视技能的训练,但教师的指导多于学生的学习,且学习往往是“依葫芦画瓢”,模仿的、机械的、单项的学习多于创造的、自主的、综合的学习,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技能形成效率低。而素质拓展活动教育正好弥补其不足,它强调以外部的操作技能为主线的训练,以此加强内、外技能的有机联系,促进技能的提升。同时,强调在妙趣横生、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开放的、创造的、自主的、综合的学习,最终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具体来讲,以外部操作为主线的内、外技能相结合的技能内容有:劳动操作技能(尤其是生产工具的使用)、体育运动技能、乐器演奏技能、生活自理技能、言语表达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等。这些技能的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完成,也只有在活动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技能才可能向技巧转化,从而内化为相应的能力。

3.认知目标

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中学生的知识获取、认知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与学科教育的知识接受有着一定的差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主要以问题解决为基本内容,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需要以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智力为前提,但又不仅仅停留于此,而是以获得进一步的知识发展为目标。人们在用有关知识、技能去解决某一问题时,往往需要对原有知识结构、技能进行改造、更新、重组,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对原有的知识、技能的使用与理解就会变得更加深刻、透彻、娴熟,并学会新的知识与技能。另外,如果仅仅运用原有的智慧方式进行操作,一般无法解决问题。同样,在面临智慧方式的结构性改造时,随着问题探讨的深入,人们智慧的综合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便会获得进一步的飞跃。因此,素质拓展活动教育追求深刻广阔的知识以及综合创造的智慧,其目标难以层次化、操作化、数量化,只能就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加以确定。尽管学科教育过程中也包含着智力、情感、个性发展的目标,但它们从属于系统知识,不能获得主动、充分的发展。因此,要从根本上实现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必须将学科教育与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两种基本的教育形态有机地统一起来,不能顾此失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