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改革研究:动机调查及管理不足

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改革研究:动机调查及管理不足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调查情况见表5-18。因此,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形式较为落后,缺乏科学性,效率低。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是明显不同的两种体系。调查显示,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安排与组织管理相互脱节,未形成一条统一的连线,普遍存在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课外体育活动有教师的指导,因此应加强教师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方面的指导工作。

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改革研究:动机调查及管理不足

下午课外活动是课堂体育教学的有力补充,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同时为以后的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基础。调查中发现,七所高职院校对学生参加的下午课外活动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课外体育锻炼没有教师辅导,呈现出个人化、自发性、分散性以及民办群体组织较多的无序状态。

(一)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体育动机是指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去从事和维持体育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调查情况见表5-18。

表5-18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动机统计表(N=1382)

从表5-18调查结果来看,七所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主要集中在娱乐、健身、通过考试和通过达标上,其中为了健身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数占总调查学生数的38.06%,为了调节情绪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数占总调查学生数的19.83%,为了娱乐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占总调查学生的55.06%。娱乐、健身分别排在第一、第二,这说明学生们对课外体育锻炼有较明确的认识,动机是健康的、积极的,有利于身心发展。

(二)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周次数(频度)与时间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是衡量学校课外体育锻炼开展情况的重要标准之一,是保障学生增强体质、增强健康的前提条件。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既反映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强度和习惯的养成程度,又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效果。《条例》规定,学生必须每周参加不少于三次的体育活动。但调查中发现,七所高职院校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3次以上的仅有10.78%,13.53%的学生每周参加3次,每周2次的占21.49%,42.62%的学生每周仅1次,甚至有11.58%的学生基本上从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从参加课外活动时间来看,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下午参加课外锻炼,选择周六、周日参加课外锻炼的学生仅有16.29%,在假日参加锻炼的学生则更少。见图5-3、图5-4。

5-3 每周参加课外活动频度统计(N=1832)

图5-4 参加课外时间活动统计(N=1382)(www.xing528.com)

从图5-3、图5-4中还可以看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与《条例》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情况不容乐观。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主观上与他们参与的态度、习惯有关,客观上与他们参与所需的场地、时间以及学校体育活动所提供的氛围有关。

(三)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科学的组织管理,直接影响到高职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都采用松散型的管理模式,体育职能部门的管理目标不明确,计划措施力度不足,缺乏必要的制度条例。学生在平时的课外体育活动中,多数是在无管理、无指导的情况下,依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来进行的,缺乏必要的组织、指导和相关服务。因此,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形式较为落后,缺乏科学性效率低。调查情况表明,高职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并不满意,表示希望学校加强课外活动管理、希望有老师进行指导等。高职院校的体育职能部门,相关的院系领导、辅导员以及体育教师都应当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使高职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这也是课外体育活动得以健康开展的重要保障。

(四)影响学生课外体育参与的因素

通过调查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能够分析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从而调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调查结果看,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有无场地器械、无人要求、无组织、无时间、没有合适伙伴和没有锻炼的习惯或兴趣。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严格遵守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规章制度,全凭学生自发自觉地参加;二是体育场馆器械供不应求;三是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时间紧张。为此,高职院校应当着力改善这些情况,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兴建运动场地,配备充足齐全的体育器材;加强组织与管理,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轮流进行指导;转变校领导的传统观念,使学生加深对课外体育活动作用和意义的认识。

表5-19 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因素统计表(N=1382)

从表5-19可以看出,缺乏场地器材和学习时紧张是影响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可见,缺少锻炼时间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在校期间为增加择业的砝码,除修完必修课程、考专业资格证书之外,还要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与计算机,以获得等级考试证书,忽视了课余体育锻炼。为此,体育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使其从主观上认识到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把紧张的学习与课余体育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是明显不同的两种体系。调查显示,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安排与组织管理相互脱节,未形成一条统一的连线,普遍存在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因为体育场地设施不足,无法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一部分学生只能在校园的空地上进行体育活动。当然,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运动技能水平、学校运动氛围、体育意识和价值观、体育态度与习惯及社会影响等。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课外体育活动有教师的指导,因此应加强教师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方面的指导工作。课堂教学应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形成“教”是为了“学”,而“学”是为了“用”的模式,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教学范畴

(五)多渠道筹集体育经费,创建锻炼环境

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得知,高职院校体育经费投资教育投资的0.3%~0.5%。而国家教委规定的体育经费投资占教育投资的1%。可见,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经费都存在着短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这也是造成学生对体育教学不满意的原因之一。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和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学校的精神面貌。而捉襟见肘的体育经费,制约着体育运动的发展。经费不足,会导致体育教学的器材配备、补充、更新力不从心。若还要增设新的教学项目,则需要对场地、器材投入大量的经费,甚至连续投入几年,显然多数高职院校是难以做到的。改善体育场地器材条件,既要按统一的场地、器材《配备目录》进行规范建设,又要根据各高职院校的实际,充分利用校园,修旧利废,使学生锻炼有场地、有器材。大量增加供篮球羽毛球网球等课程使用的小型场地是高职院校体育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

经费紧张、部分体育设施陈旧、教学环境差,严重地制约了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的开展,限制了教学改革,不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特别是目前高职院校扩大招生与现有体育设施不足两者间的矛盾日趋明显,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因此,需要高职院校领导对体育教学重视起来,增加经费的投入,挖掘体育教学潜力,创造出有利于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和条件。多渠道改变学校体育设施滞后的现状,使学校场地设施系统配套,器材设备充足,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丰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另外,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也应当占有相应的比例。经多方论证,国家教育部门规定学校体育经费应当约占教育经费的1%。只有经费充裕了,学校体育教育事业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学校可以利用体育馆对外开放,进行有偿服务;也可以利用组建篮球队、健美操队等方式对外收取活动费;还可以利用健身房收费制度,开设培训班等。总之,可以多方位筹集资金用于场地的管理与维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