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素质拓展教育课程设计特点研究

体育素质拓展教育课程设计特点研究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拓展训练课程是由多个针对不同训练目的的项目组成,这些项目按照不同的训练目的进行排列组合,将不同类别、不同应用层次的项目穿插使用,在安排项目顺序的时候,最好能够做到循序渐进,因势利导。课程设计要以整个团队的学习目标为主旨,课程项目要有针对性。拓展训练课程经常需要一些特殊的道具,它能使项目更加真实,感受更为强烈和震撼。

体育素质拓展教育课程设计特点研究

拓展训练课程是由多个针对不同训练目的的项目组成,这些项目按照不同的训练目的进行排列组合,将不同类别、不同应用层次的项目穿插使用,在安排项目顺序的时候,最好能够做到循序渐进,因势利导。一般来说,课程模式主要包括:前期分析—课程内容安排—场景布置—挑战体验—分享回顾—引导总结—提升心智—改变行为。

(一)前期分析

前期分析是对参训群体的组织结构、学员特征与培训目标等进行细致分析,以此为依据进行培训安排。

不同行业、不同环境、不同领导风格的参训群体有不同的特征。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年龄层次的学员在培训活动中也会有不同表现。因此,课程设计的优劣以及其后的一系列环节,能否有好的效果,都和参训群体的前期分析有密切关系。

对于一个准备前来参训的团体,努力了解他们的行业特征并且换位思考他们想要的培训结果,是一种负责的态度,也是培训机构必须要做的。同样我们也能感觉到,前期的分析对于其后课程的各个环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安排

课程设计是依据对参训群体的特征与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制定出尽可能满足学员要求与最能表现训练结果的课程。

课程设计要以整个团队的学习目标为主旨,课程项目要有针对性。如果学员人数较多,需要分成多个小组或小队时,必须让所有的拓展教师都了解此次培训的目的。主要项目的活动安排应该有相同的基调,要设计好项目与场地的轮换顺序。设计课程时必须了解拓展教师对于课程顺序的偏好与调节能力,为了达到好的效果,拓展教师可以留有一些备用项目,但整个课程的训练必须有异曲同工之效。

1.组织安排

对于需要几个小组(队)同时训练的课程来说,开始的分组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分组也应与委托方进行前期沟通,或是在学校班级集合报到前做好准备,不要总是让学生自己选择伙伴来组建团队,这会导致他们总是和自己喜欢或熟悉的人在一起。要充分发挥组织技巧,尽量去鼓励整体的融合,而不仅仅是小团体成员之间的亲密无间。通过对团队人员的组织安排,可以让平日有意见分歧的人在活动中成为伙伴。

2.因材施教

对于拓展指导教师来说,一定会面对不同的学员,有企业人员、事业团体、管理课程班以及普通学生,这些人有他们独特的群体特征,个别人还会有他们特殊的愿望与需求。我们不能指望一套课程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也千万别指望他们会有同样的需求,多了解各种群体的特征与需求,多做一些准备,随时准备应对计划外的事情才是明智的选择。

3.设计顺序

内容设计比较理想的顺序是以“破冰课”开始,首先介绍拓展训练的常识与学习目的,然后安排一个小的项目,让学生感受“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的不同。尽快让小队的成员熟悉起来是“破冰课”的重要内容,安排一些消除拘谨的项目,鼓励小组(队)做一些突破常规的事情,这些小活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打破“坚冰”,至少能使拓展指导教师与学生间不再那么陌生。

现有的拓展训练“破冰课”一般会加入一个“旗人旗事”活动,在每队一面的旗帜上,写上所起的队名、队歌、队训、画上队徽以及每位队员姓名与个性表白等,然后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展示,不仅能够很好地活跃气氛,展示各队的工作成果,更重要的是介绍了自己。

有了前面的铺垫,就可以安排一些命中目标和建立信任的项目了。如果是若干队伍一起做完破冰活动后,各队开始自己的项目,各项循环进行,那么项目的设计就应该考虑各队完成任务与回顾的时间,以确保交换项目是在各队都完成的情况下进行。

设计的活动应该有一些娱乐性较强的项目,这能更好地组织与实施训练计划,也有利于团队气氛的活跃,但是不论是训练开始还是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甚至是活动结束以后,让拓展训练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悟与实际工作和生活联系起来,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设计项目之初就必须把握培训学习与趣味游戏之间的不同。

(三)场景布置

场景布置是按照活动项目的内容特点,合理利用活动环境,准确的布置所需器材,使其具有项目要表达的真实性。场景布置包括拓展教师导入课程时所描述的情境,也就是引导性课程部分。拓展训练课程经常需要一些特殊的道具,它能使项目更加真实,感受更为强烈和震撼。因此,引导性课程用具必须提前完成,且最好不要当着学生的面去布置和检查器械,这容易造成项目开展前就“泄露机密”。而且这样也会使课程的连续性受到影响,至少比较浪费时间。在导入性课程部分应该清楚交代规则和要求,并要记得自己说过什么,可以在随后的回顾中正确引导。

(四)挑战体验

挑战体验是让学生接受挑战,完成项目要求的任务,体验项目中预先设计的理念,并自然地从中得到感悟。

挑战体验并不是一些令人望而生畏的项目,绝大多数项目都是在学员能力范围之内的。但有些看似非常简单的项目,却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完成。对于学生来说,最初的判断也许和项目本身潜在的难度不同,拓展教师可以做一些简略的提示,使他们正确面对所要接受的挑战。

1.项目难度与项目本身的设计有关

一般来说,高风险的项目难于低风险的项目,体力消耗多的项目难于体力消耗少的项目,主要活动在户外的项目难于可以进入室内完成的项目,并且随着道具增多难度也会加大。我们一般会对这些项目进行高、中、低体力与风险的划分,综合二者并参考活动地点与道具的情况,给项目本身做个划分。一般来说,高难度的项目往往强调要提高个人素质,挖掘个人潜力;而低难度的项目更多的是培养团队精神,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和沟通的能力。

学生对项目的难易认知取决于个人的感悟力、态度和价值观,是他们的感官体验和主观理解的综合。拓展教师在布置项目任务时要及时地判断学生的认知状况,在合适的时机做出必要的提示。

2.课程导入性阶段是心理准备的预备期

学生体验的过程在拓展教师引导性课程部分就已经开始了。课程导入的过程有时就注定了体验的结果,因为课程的导入性阶段是心理准备的预备期,教师已在这段导入过程中做了必要地提示和交代,使学员在心理上有了一定的准备。一般来说拓展教师会尽量提供给学生们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机会,但是不要轻易地改变既有活动规则,这样才有利于其后环节的进行。

3.参与挑战的过程是学生实践的过程

由于拓展训练的不确定性,体验结果也不尽相同。获得成功者殊途同归,没有成功的活动过程各具特点。拓展教师可以在每次活动时安排个别学生做观察员,观察员除了保护队友的安全外,也可以帮助记录活动的进程,如关键时期的关键话语、具有正确或错误导向的决策和发生时间以及团队出现的主要问题等,当然拓展教师也应该准确记录,以便在分享回顾时运用。

4.体验过程的连续性与体验效果密切相关

不可控因素在拓展训练中经常出现,但不能在活动过程中轻易停止下来,如果有可能尽量全队完成,必须中止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否则,培训工作就成为“夹生饭”,前面的努力就相当于无用功,合理的安排才能使活动效果的损失降到最低。(www.xing528.com)

5.遇到困难要依靠个人能力与团队的力量去解决

不要轻易地求助拓展教师,也不要轻易地挑战规则。经常会有学生认为规则没有讲清楚,也有学生会向拓展教师提问,甚至通过观察拓展教师脸色表情作为行动依据,这都是不可取的。一个好的拓展教师,既是一个好的“导演”,也是一个好的“演员”。当然,一个指导教师即使不做任何动作,眼神也是学生判断的依据,我们不鼓励拓展教师的“目光回避术”,因此在某些项目中,一副好的墨镜不仅能保护眼睛,还能使学生们不至于从流露的眼神中找到答案。

(五)分享回顾

分享回顾是拓展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学生体验后按特定的形式,将各自在完成任务时的感想和完成任务后的感受真实地说出来,结合拓展教师的记录与大家分享得失,求同存异达成默契,共同从中学习。

1.分享回顾的方式

分享回顾一般采用轮流发言与随机发言相结合的形式,一个项目结束后,最好每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最初的几个项目,要保证每人都有机会发言。发言顺序经常是从某一个人先开始,然后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轮流发言,当然个人挑战项目按完成任务的先后顺序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第一个人经常是最先完成任务的人,或者从困难最大的那位开始,我们都应该在他们讲完之后为其成功鼓掌,当然回顾过程中我们也会祝贺每一个成功的人。有时拓展教师和学生们会碰到在一个队伍中出现个人挑战不成功的现象,为了照顾他们的情绪,大家说话会很谨慎,即使这样也害怕无意中刺伤了队友的心灵。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不可能任何事情都能成功,一次不成功并不是最终的结果,可能在这个项目中表现不佳,而在另一个项目中会成为优秀,况且其他人的成功也和每个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2.分享回顾的原则

(1)即时性原则

完成项目后即刻进行回顾,完成项目时的情景就会历历在目,每一个人都会有许多的想法,都想在大脑兴奋期内表达出来,这也是学生进行真实表达的最佳时机。比如在孤岛求生、红黑牌项目结束后,学生们往往还没来得及安排分享就已经群情激昂,各种想法的表达之声此消彼长,这时就应当抓紧时间,让大家尽快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2)求同存异原则

每一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当出现不同想法时,一般不鼓励针锋相对的辩论,各自陈述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这也正好可以感受到成员对同一个项目的不同认知。

在完成高空挑战项目时,绝大多数人会觉得心惊胆战,但个别人表现出很从容的样子,也许这些人的确觉得容易,内心感受不到震撼,这也的确是他们的真实感受。

(3)密切联系实际原则

所有的分享回顾在谈完做项目的感受后,都会谈及与现实的联系,学习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因此,如何让拓展项目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是每一位参训者应该思考的,有的团队经常会无休止地争论项目本身的做法,这时拓展教师有义务将大家的谈论焦点转移到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上来,使学习的成果更加明确有效。

(4)追求卓越原则

许多问题都可以辩证地去分析,当说一个问题的优点时,也能说出它的缺点,要诚恳地接受不同的意见。但是,在回顾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消极的、抱怨的以及讥讽的观点成为主调。

3.引导总结

引导总结是指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认知感受进行引导,用符合拓展训练理论基础的理念进行科学的总结,使其理论更加严谨与体系化的过程。这个环节主要由拓展教师来做,绝大多数情况下,比较熟知的理论略加解释即可彼此心领神会,但不常用的知识,最好能够运用得当,解释正确,分析透彻而又不能冗长复杂。不管任何理论,不是每一次回顾都必须使用,更不能为了展示自己而牵强地使用。

对于引导总结,有时候并不需要过于复杂高深,一些简单的故事、含蓄的寓言、真实的案例往往能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即“有时把道理用寓言的形式讲给人听更易被接受”。有许多时候,故事本身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再加上拓展项目的震撼,在心理认同上就会更加接近。

引导总结经常会和分享回顾交叉进行。因此拓展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做出精辟的点评以及讲述风趣的故事,不仅能使课堂生动活泼,还能让学生牢记在心。

(六)提升心智

提升心智是指在分享回顾与引导总结后,将学员的感悟与理解进行提升的过程,主要是运用鼓励与肯定的形式,让其对自己的能力与潜力有一个新的认识,对团队的进展充满信心,并相信自己能够在实践中合理运用。

有些时候,一些学员在参加完项目之后,仍然对自己不够自信,对团队理念不够向往。这就更需要加强提升心智阶段的引导。由于一些学员接受拓展训练的时间很短,而他们又十分喜欢这些很有意思的项目,因此他们往往寄希望于在一天或者两天的时间内体验到更多的项目,对项目结束后的分享总结尽量简化省略,即使勉强进行回顾总结与提升,但是接受的意愿与学习的心思都已改变。而一些培训机构为了迎合“顾客”的意愿,不能够坚持培训的理念,因此在当时学生看起来是开心的,而现场气氛也不错,但对此只能说其“效果是好的,后果是不好的”。

提升心智主要是适时的肯定与鼓励,这样能够让很多人在训练中看到一个不同寻常的自己,能够对自己充满信心,能够让自己对未来产生更大的憧憬。经常有一些学员训练结束后觉得自己在对问题的认识上增加了深度,对事物的态度更为积极主动,并充满了活力。正如一位普通的球类爱好者在看完顶级赛事的比赛后,也觉得自己球技大长,能够打出更好的球。这种现象也是拓展训练的价值所在。

此外,我们也发现,一味地肯定与鼓励对学员并非是最佳的心智提升。有时候几个队伍在一起训练,一个在训练中表现寻常,团队建设进展平平的队伍,正是由于有的拓展教师喜欢用“你们是我带过的队伍中最棒的一个”,甚至还会将现在队伍中取得一点点小成就与其他队伍的闪失来个小的“分析比较”,造成了该队伍妄自尊大,在课程结束总结时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大家承认他们的优秀。这种做法非常不好,恰如其分的评价、合理的批评与总结、中肯的建议以及适时的鼓励才是学员们需要的,而这就需要拓展教师具备一个平衡的心态,共同为培训结果负责。

(七)改变行为

改变行为是将拓展训练中的所感所悟在生活情境中得以运用,达到学习的目的。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在拓展训练之后继续保持当时的激情,回到工作与学习中能够使自己有所改变,是拓展训练课程的最终目的。在日后能够运用多少,这与课程的设计及授课时的要求有很大关系。同时,参加学习者的心态也是至关重要的。即使二者都处于较佳情境,也许在项目中表现甚佳,但不能很好地将其与未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联系,对于培训活动来说,就不能算作功德圆满。

我们能否使培训效果在学习训练之后继续保持?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学员前来参加培训,必须让其对拓展训练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此次学习的形式、内容、目的,这有助于学员更加深刻地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拓展训练的确是企业建设团队、增进业绩的有效工具,是学校改变学生学习思维,增强互助团结的一个手段。目前国内的拓展训练还处于起步阶段,管理机制尚未健全,拓展教师质量参差不齐,课程体系还不完善。但从长远看,拓展训练一定会走出一条既保留西方先进理念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