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当质量一定的时候,物体受力的大小与其加速度的大小呈正比。也就是说,当手指触键时,手指触键的速度越快,琴键所受的冲击力越大,那么通过键盘系统传导给琴槌的力量也会相应地更大。琴弦在琴槌的激励下,产生的反作用力越大,相应的产生的振动频率也会越大。同时,琴槌击弦的速度越大,则音板的振幅也越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钢琴音色与音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琴槌击弦的速度,琴槌击弦的速度又取决于手指触键的速度。在触键时,无论想获得明快干净的音色,还是明亮清朗的音色,抑或是尖锐强烈的音色,都可以使用快速触键的弹奏方法,只是在发力点和触键速度上有所差别。同样是快速触键,可以以手的任何一个关节为发力点来带动手指尖的触键动作。不同的发力点形成的触键方式会带来音色上的差异,但总的来说,无论以哪个部位为发力点的快速触键,它形成的音色总体来说都比较明亮。
(一)手指的快速触键
手指的快速触键方法主要是指在弹奏时以手指第三关节为发力点,带动手指快速击键。这种弹奏方法能形成非常干净、明亮、清澈的音色效果,在任何一个时期的音乐作品中,都经常会运用到这种触键方法。尤其是在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中,这种触键方式更是常见。例如在斯卡拉蒂的奏鸣曲K.465中,通篇都适合采用这种以指关节为发力点的快速触键方法弹奏,无论是在断奏或连奏时都适用。
(二)手腕的快速触键
以手腕为发力点的快速触键方法更多地适合于弹奏断奏、非连奏。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弹奏单音、双音、三和弦还是八度,只要想获得清脆、明朗的声音效果,都可以采用这种弹奏方法。它的技术要点主要是牢牢地把握好手掌和指关节的基本形态,从合适的触键角度以手腕为轴心做快速的上下运动。如果想使音色变得更尖锐、凄厉,可以加快触键的速度,这样就可以使原本明亮的音色变得刺耳,从而达到改变音色的目的。这种触键方法在古典主义时期开始经常被运用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贝多芬的作品就有很多地方适合采用这种触键方法。(www.xing528.com)
(三)前臂的快速触键
前臂的快速触键方法,顾名思义,是以肘关节带动前臂和手指快速的击键。由于这种触键方法只适用于弹奏断奏和非连奏,而且动作幅度较大,所以它不像前两种快速触键方法那样经常被用到,但它在作品中所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绝对不可以轻视。由于在触键动作中加上了前臂的力量,因此改变的不仅仅是音色,对推进作品的高潮、增加音量的对比等方面都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很多演奏家在演奏古典主义时期及以后的作品时,越来越多地采用这种触键方式来创造洪亮的音色。例如,在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Op.57的第一乐章中,就有很多地方需要采用这种以前臂为发力点的快速触键方法来形成强烈的音乐色彩对比和戏剧性冲突。
(四)大臂的快速触键
在很多音乐作品特别是浪漫派和近现代作品的高潮处以及乐曲的结尾部分,尤其是弹奏大和弦时,为了营造辉煌、嘹亮的声音效果,仅用手腕或小臂的快速触键不足以达到需要的音响效果,这种时候就需要以肩部为发力点,使用大臂带动手指快速触键。但这种做法不太适用于速度很快的段落,因为大臂到指尖有一定的距离,无论怎样快速地触键,都需要一定的动作时间,因此,只有在弹奏四分音符的和弦或更长时值的和弦时,才采用这种触键方式。这种触键方式如果同时伴以恰当的延音踏板,便能获得辉煌的、充满共鸣的音响效果。例如,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Op.23 No.5)中,某些段落虽然需要强烈的效果,但由于速度过快,就不适合于用大臂的快速触键法来弹奏,而只能用前臂的快速触键法来弹奏。但是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Op.3 No.2)中,不少地方都适合用大臂的快速触键方法来表现极其强烈的音乐情绪和色彩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