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世纪钢琴演奏法的特点
从19世纪开始,各国的钢琴制作家对近代槌击钢琴做出了重要的改进,如钢琴上用以张弦的支架从木质的换成了铸铁的,机件变为复式杠杆装置,琴槌头上包裹的麂皮由毛毡取代,琴弦不仅被加长而且被交叉排列,键盘音域也扩大到七个半八度等,这使钢琴的表现力大大提高,从此,钢琴登上了“乐器之王”的宝座,它在人们音乐生活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由于工业的发展,立式钢琴出现,钢琴得以成批的生产,从而使得钢琴成了许多家庭娱乐消遣的常用乐器。人们在钢琴上不仅弹奏为钢琴而作的乐曲,还大量弹奏交响曲、歌剧或弦乐四重奏的改编曲(往往是四手联弹曲),钢琴也因此被称为传播音乐的万能乐器。“浪漫派”作曲家热衷于钢琴创作,无论在沙龙或公开音乐会上,钢琴都被认为是最能传达作曲家内心感受的一种乐器。
钢琴地位的提升使社会对钢琴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大批的钢琴演奏家应运而生,钢琴独奏会亦大量兴起。当时风靡欧洲的钢琴家们,如奥地利的胡梅尔,英国的菲尔德,德国的卡尔克布雷纳、泰尔伯格,奥地利的车尔尼,捷克的莫舍莱斯,等,都对钢琴演奏技术和演奏风格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这些钢琴家们还各自建立起了演奏技术训练的体系,纷纷编写出各种类型的练习曲和手指基本功练习曲,将钢琴演奏技术训练纳入规范化的道路,像车尔尼、莫舍莱斯等人的练习曲至今仍广泛流传着。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过多地着眼于演奏技巧,当时的钢琴音乐圈内日益显露出对炫技作品的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音乐作品的艺术质量。与此同时,受浪漫主义抒情至上思潮的影响,一些多愁善感、无病呻吟、带有娇柔沙龙气息的钢琴小品亦层出不穷。但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历史长河的冲刷,这些炫技作品或沙龙小品终究成为过眼云烟,如今成为传世瑰宝的依旧是出自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等浪漫主义钢琴大师的不朽作品。
19世纪既是钢琴音乐创作的辉煌时期,也是钢琴演奏技术迅速发展的鼎盛时期。如果说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品还保留着古典主义音乐的痕迹,那么中、晚期的浪漫主义作品则体现出作曲家对创作思想和美学理念的创新,增强了钢琴演奏技术的即兴性和炫技性,浪漫主义钢琴家们把钢琴演奏技术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相比于古典主义时期作品的演奏,演奏浪漫主义作品时可以加入手臂的全部力量,甚至可以打破常规的指法模式,使钢琴演奏更具有戏剧性的效果;速度要比古典主义时期作品又有较大幅度的扩张;强弱力度的起伏变化也有很大的张力;注重多层次旋律线条的歌唱性与抒情性;踏板的使用更加复杂、细腻,增加了多种踏板的使用方法;演奏方法也多种多样,或是用指尖轻巧地演奏,或是用指腹抒情地演奏,或是用手臂强力地演奏等。由此开拓了钢琴演奏技术的新局面。
(二)音乐家对钢琴演奏法的推进
浪漫时期是钢琴音乐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作曲家兼钢琴演奏家,如韦伯、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等人。此时的钢琴经过不断的改进,已日臻完善,各方面的性能都已接近当今的水平。以往只在王公贵族沙龙里演奏的钢琴也转移到了剧场舞台上,钢琴家成了舞台上的“演出人物”,同时,钢琴演奏法也因为受到外界的刺激而发生了新的变化。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演奏大师运用整体协调的弹奏方法,从手指到手臂等部位全部参与了演奏行为,这是对单纯依赖手指弹奏观念的彻底革新,使钢琴演奏艺术具有了炫技性,这也为后来的重量弹奏法奠定了基础。
1.韦伯
卡尔·马利亚·恩斯特·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韦伯的作品作曲技术精湛、形式新颖。他的钢琴作品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辉煌的技巧,这无一不对肖邦、李斯特、柏辽兹有所启迪。尽管他的钢琴作品没有像贝多芬奏鸣曲那样的内在凝聚力,但是作为一个在当时享有较高声誉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在3个方面对浪漫派钢琴演奏法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如下。
①介绍了极有戏剧性效果的钢琴颤音手法,颤音所带来的有力的渐强,能迸发出极为热烈的情绪。
②将上下行的琶音、音阶作为旋律手法运用到钢琴写作中,影响了随后近百年的音乐创作。
③介绍并发展了钢琴创作的某些技巧,如远距离音程的跳跃,在琴键上弹奏快速的三、六、八度乐句,以及戏剧性的渐强、渐弱等。这些钢琴技巧都被后来的作曲家加以采用,并予以进一步发展。
2.舒伯特
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真正奠基者是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在西方音乐史上,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是19世纪德国艺术歌曲的创造者,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www.xing528.com)
“歌唱般的声音”是舒伯特对钢琴音乐的追求,他的钢琴小品也正是他为钢琴所写的“歌曲”。演奏如歌的乐段或音色要力求达到连贯、圆润的效果。如歌的弹奏不仅是手指之间的连贯,而且还是音与音之间的联系,通过各音之间的连贯性来表现音乐作品的歌唱性。在演奏歌唱性的旋律时,他提出要精确控制手指触键的力度和速度,要正确处理好每个音的清晰度,要准确寻找到连奏的感觉,要注重各手指力量的平稳移动,指尖要站住,指关节要稳固,只有这样才能弹奏出既连贯又清晰的歌唱性旋律。
3.车尔尼
贝多芬的学生卡尔·车尔尼,是古典主义末期到浪漫主义初期的钢琴家、教育家。他对于钢琴演奏法有三大贡献:一是他两位学生李斯特和列舍蒂斯基成就突出,其影响一直延伸到20世纪;二是他写下了数量众多的钢琴练习曲,直到今天它们仍是世界人民学习钢琴演奏法不可缺少的重要教材,如他的作品599、849、299、740、139、718、636、821、748、553等;三是他在1830年前后写了《钢琴演奏法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其中当谈到用快速弹奏渐强渐弱的音群时,提出:“手的动作最好不要让别人看出来,手指也不可以抬得比必要的高。为了做得正确,有必要增强肌肉的内在紧张力,在不损害手指柔软的运动范围内,加入手臂的重量。”车尔尼认为,每个人的手在形状、大小和机能上都有差异,没有任何一种弹奏法是可以通用的。
在这一时期曾出现了一种叫作“手型机”的钢琴练习器,被广泛使用。它主要是用横木跨在键盘上,使手和手臂保持不动去做专门的手指练习。车尔尼对此列举了4条看法:一是长期使用手型机会使精神、感觉麻痹;二是使用手型机浪费时间;三是使用手型机会削弱学习者学习艺术的意志;四是使用手型机会束缚手和手臂的运动,使演奏机械化。因此,规劝大家不要使用手型机。
4.肖邦
肖邦的一生都与钢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作品几乎都为钢琴而作。他的钢琴演奏风格也是完全独创的,在历史上被一致称颂。门德尔松称赞他:像帕格尼尼演奏小提琴一样,肖邦在钢琴方面创造出崭新的效果,在前人看来是不可能的事。肖邦是一位追求典雅风格和高尚趣味的钢琴家。他以精湛的触键技术、细腻的音色变化、对踏板的色彩性运用和对自由速度恰到好处的处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将钢琴的内在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他那关于演奏自由速度的名言:“左手是指挥者,左手不能摇摆不定和犹豫不决。右手则可以随心所欲,尽量发挥”,至今仍是不少钢琴家的座右铭。
肖邦曾教过不少学生,也想出版教学法论著,曾留下了一些关于弹奏法的备忘录,比如:“所谓手指,由于形状各异,就必须适应其不同情况,发挥其特征,同时还要使独特性均等化……”弹音阶练习时,最好从E大调开始,C大调虽然读谱比较容易,可是从手型来看,却比较难弹。据此,他留下了有名的五指练习:E、#F、#G、#A、#H、#B。肖邦在教学中特别强调要精心弹好连奏,他常常让学生去听歌唱家的演唱,要求学生学会用钢琴歌唱。肖邦非常注意指触的柔和和均匀,追求典雅优美的音色。
肖邦的演奏法有特有的运指方式,他打破了传统的清规戒律,启用大指弹黑键,拇指从小指下钻过,同一手指从黑键滑到白键或白键到白键,等等。这些指法都是在他演奏中自然产生的,这种独特的奏法被后人整理成了自成体系的弹奏法。
肖邦由于疾病耗费了体力,无法像李斯特那样奏出强劲、猛烈、雷鸣般的音响,但他那无限绝妙、千变万化的音韵,比以往任何钢琴家都更善于控制钢琴和发挥钢琴的独特性能。
5.李斯特
李斯特是与肖邦同时代、又比肖邦多活了30多年的杰出钢琴家。人们把肖邦称为“钢琴诗人”,而把李斯特称为“钢琴魔王”。肖邦着眼于挖掘钢琴的内在表现力,李斯特则在肖邦的基础上挖掘了钢琴外在的表现力。19世纪后半叶称霸乐坛的李斯特,在台上演奏时,常常将手和手臂抬得很高,身体动作很大,好像要袭击键盘一样,用最大的瞬间力量奏出大胆的、响亮的起音。李斯特继承和发展了克莱门蒂、贝多芬的风格,技术辉煌,富有动力。他的演奏追求视觉与听觉结合的效果,讲求外表的辉煌和交响乐式的音响色彩,常常以惊人的高难度在钢琴上制造出电闪雷鸣、风驰电掣的效果,使听众为之震惊。
李斯特在世的年代是钢琴音乐和钢琴奏法急剧变化的年代,也是钢琴演奏从沙龙走向舞台的时代。李斯特开创了背谱演奏的先例。在教授学生时,他不曾采用特定的演奏法,上课几乎从不指导任何细节,必要时就亲自范奏一番。
6.勃拉姆斯
19世纪后半叶,出现了浪漫时期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勃拉姆斯。他在钢琴演奏上,发挥了指间的极度伸展、小指跨越拇指和音程大跳跃等新技术,将钢琴演奏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