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元时期音乐的发展演变
宋元时代是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宋、金对峙,使南北音乐独立发展,南方音乐与北方音乐两大音乐体系正式形成。南方音乐多采用五声音阶,音乐风格是字少声多,曲调婉转,在旋法上以级进为多;北方音乐多使用七声音阶,音乐风格是字多声少,曲调简朴高亢,旋法上以大跳为多。
唐代音乐的精华以宫廷燕乐为代表,而宋时的音乐成就主要在民间,出现了许多著名演奏家、作品与流派。音乐生活最重大的变化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市民音乐大盛。城市里有专门演出的场所,如瓦肆中的勾栏。闹市中的小曲发展迅速,其他各类民歌如小唱、嘌唱、耍曲儿、叫声繁盛。曲艺(或说唱)达到成熟阶段,有陶真、鼓子词、唱赚、诸宫调、散曲、货郎儿等。
元朝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分化各族人民,制造矛盾,广大人民深受民族、阶级的双重压迫。元代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城市畸形发展,市民阶级不断壮大,这一切为元杂剧、南戏的兴盛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戏曲艺术在宋代正式确立,代表是北宋杂剧与南宋南戏。而元杂剧则成为中国戏曲的第一次高峰。加之元杂剧对民间音乐的加工提高,并吸收宋、金的杂剧艺术经验使其呈现出特殊的繁荣,达到了它发展史上的最高峰,产生了许多名家名作,如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白朴《拜月亭》、马致远《汉宫秋》等。杂剧的艺术成就深深地吸引了外国人的注意,许多优秀的杂剧剧本,如《赵氏孤儿》《西厢记》《窦娥冤》《汉宫秋》等,被译成法、英、德、日等国文字。而南北曲此时更加成熟,其剧本可考者有170本以上,对后世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国内外文化交流范围更加广泛。为适应歌唱艺术的需要,弦乐器与打击乐器增多,出现正规的弓弦乐器马尾胡琴,弹拨乐器三弦、双韵、火不思等,打击乐器云墩、铳鼓等。前代改进明显的乐器,如笙,也得到进一步改进。大小、音高不同的竽笙、巢笙、和笙均改为19簧,可转12个调,得到普遍应用。乐器的表演水平进一步提高,出现了许多著名乐曲,如琵琶曲《海青拿天鹅》等。民间的器乐合奏有小乐器、清乐、细乐、鼓板等。由于音乐艺术发展的需要,民间艺人们已有了自己的行会组织,称为“社”,如演杂剧的绯绿社、演唱赚的遏云社、奏清乐的清音社、演皮影戏的绘革社等。而为之编写唱本的为书会,其参加者称“书会才人”。(www.xing528.com)
宋代的国力远不如唐代强盛,宫廷音乐已渐渐衰微,其重要的歌舞大曲则逐渐简略遍数,取摘遍或只用其曲破部分表演。至南宋,加上念白,逐渐向戏曲艺术靠拢。宫廷鼓吹乐似承唐之旧制,而为仪仗使用。雅乐亦仿古制,设宫县、登歌两乐队和文、武二舞队,其神秘主义思想加剧,强调雅正治心。宫廷重要的器乐合奏有教坊大乐、随军番部大乐和马后乐。以词体歌曲与古琴音乐为代表的文人音乐盛行。姜夔的自度曲因有乐谱传世,故为重要的音乐史料。以郭沔为代表的古琴“浙派”,对后世古琴音乐产生重要影响。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及思想颇为发达的时代,理学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要哲学思想,因此导致了复古主义音乐思想在宫廷音乐活动中占据统治地位。
(二)明清时期音乐的发展
明清时期民间的音乐活动进一步发展,民歌、民间歌舞、曲艺、戏曲、民间器乐等种类大大增加,并达到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明清民歌小曲盛行,许多文人参与收集民歌,并刊印出众多民歌集。曲艺承宋元曲艺发展创新,现存300多曲种大多在清以前就形成了。从它们的共同特点来看,可归纳为弹词、鼓词、道情、琴书、牌子曲、走唱、板诵、杂曲八大类。就其音乐形态来看,可分为曲牌体、板腔体与综合体三大类。从说与唱的结合来看,可归为只唱不说、只说不唱与有说有唱三种形式。曲艺在明清无论是种类还是演唱方式的多样,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民间歌舞在明清之际大盛:汉族流行歌舞有秧歌、采茶、花鼓、花灯、打连响、跑旱船、竹马灯等;少数民族重要的歌舞有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藏族的锅庄、囊玛、堆谐,朝鲜族的农乐舞,瑶族的长鼓舞,苗族的芦笙舞,高山族的欢乐舞等。戏曲音乐在明清时达到历史的最高峰。在明代出现“传奇剧”,这一曲牌体的戏曲体制有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四大声腔。明末清初又兴起“乱弹”这种板腔体的戏曲体制,代表声腔是梆子腔与皮黄腔,它们促成了京剧的形成。器乐也大有发展。此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器乐独奏曲,如琴曲《平沙落雁》、琵琶曲《十面埋伏》《塞上曲》等。器乐合奏显示出多样性,重要的民间器乐合奏有十番锣鼓、十番鼓、潮州音乐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