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渔业生产规模化与互助性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评论.第二辑

渔业生产规模化与互助性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评论.第二辑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江县地处环太湖腹地,在太湖打渔的渔民相对集中,这一估计应比较接近现实情况,但渔民在整体人口中的比例仍属少数。就渔业生产技术、生产规模和捕捞工具而言,水上渔民比陆上兼业捕鱼的农民要专业得多,他们构成了自然捕捞商品鱼生产的主力军,且在生产中初步形成不同规模的合作互助形式。正是在良好的资源环境下,太湖渔民形成规模化生产,并组成各种联合性的生产组织,使生产力进一步加强。

渔业生产规模化与互助性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评论.第二辑

关于太湖渔民的人口数量,古籍中由于分类不明确,常将农民中的渔户和水上渔户混同,故很难获得准确数字。尹玲玲曾对明代嘉靖年间苏州府吴江县(位于环太湖腹地,水资源丰富)的渔户人口做过说明,云:该地有“鱼甲(俗呼鱼头目)三十三人,辖鱼、船户二千四百六十二”,一县之境,渔户、船户多达两千五百来户,以每户平均五口人计,共约一万二千五百名渔民人口。由此大体推知,整个太湖地区渔民人口数量众多[22]。吴江县地处环太湖腹地,在太湖打渔的渔民相对集中,这一估计应比较接近现实情况,但渔民在整体人口中的比例仍属少数。

根据民国时期一些实地调查报告,可大致勾勒出太湖水上渔民的生产、生活教育、人口来源等状况。就渔业生产技术、生产规模和捕捞工具而言,水上渔民比陆上兼业捕鱼的农民要专业得多,他们构成了自然捕捞商品鱼生产的主力军,且在生产中初步形成不同规模的合作互助形式。以1934年江苏省对长兴、吴兴两县太湖一带的渔业调查为例来说明,此次调查范围为“北起长兴夹浦,南迄吴兴南浔,曲折二百余里”的太湖沿岸渔船出没之所:

太湖渔船,大小不等,大概以船为家。其最大者约罛船,亦名六桅船,不能停岸,不能入港,篙橹不能撑行,专候暴风行船,船长八丈四五尺,面量阔一丈五六尺,落舱深丈许,中立三大桅,五丈高者一,四丈五尺者二,提头桅一,高三丈许,梢桅二,各二丈余。其捕鱼联四船为一带,两船牵大绳前导,两船牵网随之,常在太湖水深处。次之曰大三片蓬,亦装六桅,专借风力,舟之长短大小,与罛船仿佛,捕鱼则用拖网。又有所谓张网船者,两舟并肩而行,船首各张巨网,往往逆水而行。每舟树桅三支,吃水较浅,故近岸之处,亦能行驶。其住泊无定所,止则下锚湖中,其桅常竖不眠。此外打网船、油丝网船等,则船身既小,吃水不深,往来于太湖沿岸,行止更不一定。据航政局统计,浙属太湖一带,渔舟之登记领照者,约有八百余艘,渔船之出发地点,多在夹浦、李家港、大钱口等滨湖之乡。渔民籍贯混杂,有海州帮、江北帮、安徽帮及本地帮之别。民风刁顽,性情野蛮,近年来米珠薪桂,生活维艰,有时流为盗匪,贻害乡闾。渔船人数,多寡不一,最多者二三十人,小者一二人。资本多者五六千元至万元,少者数百元,或由自己筹集,或以重利借来。捕鱼并无一定时期,得财即行浪费。[23](www.xing528.com)

可见,太湖渔船的捕鱼地点分为两种,一是太湖水深处,一是太湖沿岸,这些湖域水面广阔而鱼产丰富,为大规模的捕鱼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正是在良好的资源环境下,太湖渔民形成规模化生产,并组成各种联合性的生产组织,使生产力进一步加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