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城市中心区外的边缘区发展特点

上海城市中心区外的边缘区发展特点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上海城市中心区所覆盖的宝山、普陀、闵行三区,位于整个市区的边缘地带,是近代城市化以来起步最晚的一个圈层。这初步说明在城市化历史最短的城市边缘区,乡村聚落名称转化为城市区片地名的能力最强。元始祖至元二十九年,三林庄在上海县高昌乡二十四保的领地内,称为三林里。

上海城市中心区外的边缘区发展特点

上海城市中心区所覆盖的宝山、普陀、闵行三区,位于整个市区的边缘地带,是近代城市化以来起步最晚的一个圈层。上世纪前半叶上海城市空间的第一轮规模化扩张,基本未直接触及这些区域,其城市化进程主要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十年以及1980年之后的第二轮城市空间扩张高潮,尤以1990年以来的二十年最为剧烈。虽然在上海城市空间构建的早期,上述区域内也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市镇与中心城区形成呼应之势,在中心城区的辐射下,得到些许发展的优势,但大致还是类似于城市中心区的“飞地”,在景观和经济特征方面仍保持传统的面貌,现代城市特征不占主流。那么,作为城市化时间最短的城市区域,其区片地名的分布及其保留的文化遗存有何特点呢?先以宝山区为例来说明。

表3 宝山区区片地名缘起类型及其历史地理特征[22]

由表3可见,2010年上海市区地图上所标识出的区片地名,落在宝山区范围内的有十四个,除一个“祁连”之名缘起于1954年修筑的马路“祁连山路”和后来随之兴起的“祁连新村”外,其他十三个均为古代乡村聚落名称的遗存。这初步说明在城市化历史最短的城市边缘区,乡村聚落名称转化为城市区片地名的能力最强。(www.xing528.com)

浦东新区的区片地名分布和源流也显示了同样的规律。2010年版上海市政区图上所标识的区片地名中,以浦东新区的数量最多,计有塘桥、老白渡、洋泾、凌桥、龚路、张桥、花木、杨思、三林、白莲泾、杨家镇、白龙港等六十五个[23]。这部分是因为浦东新区在上海所有行政分区中面积最大,包含了原南汇县、川沙县的广大乡村地区,由于此类区域正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所以大批具有中心地性质的乡镇实体地名,在地图标识体例中,暂时充当了区片地名的角色。可以预见,随着城市化的深入推进,最终保留下来的区片地名在密度上将会减少,在结构上将会发生淘汰或合并。这一趋势从浦东新区沿黄浦江一带城市化较早的区域可以得到证明。浦东沿江一带相对于南汇、川沙的乡村腹地虽然城市化起步较早,但比起浦西却起步较晚,而且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才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沿江一带的区片地名虽然仍以乡镇地名为主要渊源,但密度却相对稀疏,也就是说,大部分乡镇地名已经遭到淘汰,留存下来的主要是那些文化表征能力强或者具有较强经济辐射力的乡镇地名。例如,“三林”这一名称,就因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区域环境特征,而成为浦东沿江一带最有文化影响力的区片地名之一。《浦东档案信息网》对三林区片的历史沿革作了详细的论证,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其悠久开发史的描述,可以直接作为笔者上述判断的证据:

自唐代起,先辈辛勤垦植,荒滩上偶观田宅,宋代人烟渐密。北宋时,福建人林乐耕携家室来此,与当地百姓一起创业。林的后裔繁衍成为世家大族,在黄浦江一条支流的北岸,沿河分居三处,曰东林庄、中林庄和西林庄,合称三林庄。元始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三林庄在上海县高昌乡二十四保的领地内,称为三林里。至明初,三林已发展成浦东一大镇;明洪武元年(1373年)设三林巡检司于此。自元明年间起,嗣后六百余年的时间里,历次地方行政机构、治安保卫部门,皆设于三林,镇上店铺园馆汇集中市,作坊工场分设市梢,形成了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24]

普陀区的区片地名亦显示出乡镇聚落地名占主流的特征,兹不详细列举。总之,上海城市边缘区正在使用的区片地名,还带有显著的乡村特征,属于乡村地名向城市地名转换的初级阶段,但已经发生过初次淘汰,一部分经济辐射力较弱的地名已经被筛选出去,深度的筛选和淘汰过程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而继续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