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湖东部平原传统聚落景观与乡土文化:中国历史地理评论第二辑

太湖东部平原传统聚落景观与乡土文化:中国历史地理评论第二辑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湖东部平原的地理环境与人居环境,在空间差异的基础上具有十分显著的地域一致性。本文主要在环境史视野下,解释太湖东部平原聚落景观的发生过程及其与乡土文化建构的关系。基于上述理解,本文运用历史发生学的方法,详细复原太湖东部平原传统聚落的景观建构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民间风水信仰、道德教化等乡土文化,如何在地方环境的孕育下发生和发展。

太湖东部平原传统聚落景观与乡土文化:中国历史地理评论第二辑

吴俊范

太湖东部平原指的是晚更新世末期太湖湖盆形成以后,其东部不断向海扩展而成的三角洲平原区域。至迟在唐代,太湖以东已经形成西部湖泖低地、东部冈身高地、前缘滨海平原这三个不同的亚地貌区。在人类活动的长期作用下,该区形成了网格状的水网地貌和圩田水利系统,农业种植以水稻为首位,交通以行船为主,河流的开挖与维护直接关系聚落的营建和人们的日常生计甚至未来的福祉,所以太湖以东平原在唐宋以后逐渐成为人们意识中典型的江南水乡地区[1]。太湖东部平原的地理环境与人居环境,在空间差异的基础上具有十分显著的地域一致性。无论在滨海还是腹地,聚落与河道都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聚落形态具有“浜村相依”的显著特征,河浜与聚落互融互动,有村必有浜,有浜必有村。人工化的河道是这一地区人群生存空间的主体,其与聚落的发生、人群的精神诉求乃至地方乡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均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本文主要在环境史视野下,解释太湖东部平原聚落景观的发生过程及其与乡土文化建构的关系。一个区域的基础地理环境,对该地人群的文化性格、民俗风气社会生活等都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既是人文地理学的观点,也为环境史学者所认同。正如王建革在《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一书导言中所指出:“人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管理者,有着特殊的心智能力,人与环境的历史一方面是物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心灵、思想和人类整体社会关系对外界反映的历史。”[2]王利华也提出环境史研究应当“着重探讨生态环境参与和影响下的社会文化演变,最终走向融会贯通”[3]。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民俗学领域,也开始将乡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二十年前在日本活跃起来的“环境民俗学”,将观察的视角转向人们怎样理解、认识与活用自然环境,重点针对农业时代的各种植物利用方式和水稻田形态展开研究[4]。我国民俗学界也日益形成“生态民俗学”分支领域,运用现代生态学的一些理论成果,对我国民众世世代代所奉行、被人们视为“理应如此”的一些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习惯等,进行当代性的反思与文化价值的重新评估[5]。总之,地方性的生活方式、文化信仰等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日益成为人文地理学、环境史、民俗学共同关注的问题,只不过研究方法各有侧重而已。(www.xing528.com)

基于上述理解,本文运用历史发生学的方法,详细复原太湖东部平原传统聚落的景观建构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民间风水信仰、道德教化等乡土文化,如何在地方环境的孕育下发生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