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影响聚落发生和演变的人文与自然因素多种多样,但研究者对地理环境局限性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50]。本文对太湖东部平原个案的研究表明,大河三角洲湖沼平原的改造方式,即以疏水导水蓄水为中心的水网构建方式,自始至终决定着其传统聚落的基本形态和发生形式,本文将之归纳为“水乡聚落”范式。
“水乡聚落”的内涵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太湖东部平原聚落的任一发展阶段,均明显体现大河三角洲湖沼平原的水环境对人居空间的基本制约性。无论地势与地貌的差异,平原的各个部分均在人类活动的参与下逐渐形成干支相辅的方格状水网格局,各种等级的河道承载着交通、灌溉、排水、生活等综合功能,并决定着聚落缘起、存续与发展的路径。这一根本的聚落基因是由大河三角洲平原平坦低洼、积水易涝、排水不畅以及河流具有较强的感潮性等自然特征从整体上决定的。我们在学术领域或日常生活中之所以使用“江南水乡”或者“太湖平原”这样的词汇来作为一个边界并不确定的地理区域的概称,其中就暗含着对此地域内资源与环境一致性和局限性的认同,以及与此环境基础相适应的家园范式的认同。
其二,该区以河道为核心的地理环境改造过程,决定了其聚落形态与发生机制的共同特征,例如,河浜是聚落发生的前提,聚落的房屋沿浜分布,墓地围绕河浜而构建,泾浜扩展与聚落扩散相互促进,生产与生活空间围绕河浜而展开等。这种水环境对聚落发生和演变的制约性,普遍存在于太湖东部平原的每一部分,从地势低洼的湖泖低地,到依赖潮汐补充河流水量的高乡地区,再到成陆较晚、水土盐碱程度较高的滨海地带,聚落发生的首要环节都是从解决淡水水源,以及沼泽地表的河渠化开始,这从根本上造就了太湖平原上从西至东广泛存在的“浜聚相依”形态。(www.xing528.com)
因此,“水乡聚落”范式既可以代表传统时期太湖东部平原人居环境的典型特征,又可据以揭示现代社会条件下水网与聚落关系应遵循的自然法则。在今天的城市化时代,对土地进行高度的商业开发使农业时代的水网地貌发生急剧的变化,河道被阻断,潮汐不再流通,河流密度骤然降低,平原腹地的水体与海洋之水的沟通和交换变得困难,水质变得不适合健康人居,这些现象促使我们对家园营造模式的地域性、时代性以及可持续性进行深刻的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