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三峡地区各城镇取水困难,故掘井引泉以解决水源供应之困难,即成为峡江各府州县贯穿整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水利工程,成为峡江水利中的重中之重。事实上,与两湖平原等平原地区地方志中水利志专篇大不相同的是,平原地区的水利志专篇以堤防圩垸等为其主要内容,而峡江地区的地方志中,水利志专篇的主要内容则为开挖水井,接引山泉。
此则正如道光《夔州府志》卷七《水利志》记云:“夔郡则井泉之利尤重,以各属城内皆高燥无泉,民之用汲厥为艰哉。自诸葛武侯造竹枧引水之法,而城内之水利兴。间有效淘潬包堰之法,而遂之水利又兴。”[25]这一记述清晰地道出了虁州府境内城镇水利工程以掘井引泉为主,尤以山泉引水工程为重,并述及两种水利工程之源流。蓝勇先生即指出,峡江地区“用瓦筒、木槽、石枧引山水入城,一供民汲,一供蓄水以防火灾。综观三峡历朝,城镇挖井掘泉不断,《夔州府志》有关修凿井泉的记载不绝”[26]。
峡江夔州地区的水利工程以接泉引水为主,唐杜甫《引水》诗云:“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值百忧宽。”可谓形象地描述了白帝城西以竹筒引水,蟠曲于山间的景观,也道出了人们生活的艰难。宋人为此诗作注曰:“夔与云安有盐井,而罕有凿井汲泉者”;“夔俗无井,皆以竹引山泉而食。蟠屈山腹间,有至于数百丈者”[27]。由此可知,夔州府与云安县境虽开挖有煮盐之盐井,却很少开挖有供饮用的泉井。城内向来少有水井,水源主要靠竹筒接引山泉解决。一节节接起来蟠曲于山腹间引水的竹筒,有的长度甚至达数百丈。
宋之前,用竹枧引水到州城后,居民得用钱买食。宋人王十朋有《义泉》诗曰:“官费接筒竹,民蠲沽水钱。丁宁后来者,莫负义名泉。”[28]关于此事,明人曹学佺所著之《蜀中广记》有更详细记述:按赵不拙《义泉记》:“不知谁氏子告郡帅,引三泉,毎担辄鬻十金,入公帑。大暑中烈日如灼,细民操瓢,绕舟傍徨,咽津欲涓滴润喉,有不可得。自待制王公十朋始下令罢之,易名为义泉。任民取用,一方大悦。”[29]
这一工程是用官方经费架接竹筒接引泉水,泉水售价竟高达每担十金,售水所得钱款入官库。烈日炎炎的暑天夏日,正需用水以清凉消夏,却因水价昂贵,百姓不免犹豫彷徨。后王十朋王始下令蠲去买水所需之钱,免费供百姓取用,并命名为“义泉”。人们有时或者到远距城外的卧龙泉取水,宋人范成大记曰:“夔水不可饮,取之卧龙十里之外。”[30]王十朋之《题卧龙山观音泉呈行可元章》一诗记述则更为详细:
□州苦无井,瘿俗殊可怜。竹筩喉不干,可浣不可煎。日汲卧龙水,屡赖担夫肩。所取都几斛,深惭未投钱。前日招提游,入耳声涓涓。泓澄可照胆,草木皆光妍。[31]
据此可知,夔州苦于没有井水可饮,这里的人们因常饮多沙的江水而得缺碘的地方性疾病,所谓“瘿疾”,即俗称因缺碘而引起的“大脖子病”。山间竹筒所引来之山泉也“可浣不可煎”,意即主要用来浣洗衣物等,而不能饮用。卧龙泉之泉水水量不小,水声涓涓入耳,水无杂质,水色澄澈可照,周边生长的草木都非常光鲜妍丽。卧龙泉水虽可供饮用,却往往要依赖挑夫担水负卖。(www.xing528.com)
归州城中的地质条件也不适宜掘井,主要靠引山泉水入城以解决水源缺乏的问题。所谓“民之不给于水者,视不给于粟而更甚,井养之利缺焉”[32]。清代嘉庆年间归州有州学,城中有学宫,学宫中有泮池,但水源非常匮乏。其时学宫中之学子诸生都说“山巅有泉,若引之入城,可达泮池”[33]。且看同治《归州志》中的详细记载:
城势既居高,城中地皆石核,苦无井。惟后山有泉二道,一由卧牛垭发源,引之入城可达于泮池。曩因工费浩大,屡修不果。一由磨刀溪发源,前人曾引之入城,达于官井,架以木枧。涓滴之水既不足供用,且遇山水陡发,辄易冲塌。[34]
可知城中地势高仰,均为石质地层,以当时的工程技术条件难以掘井。惟有后山中则发源有两处泉水,可供接引。发源于卧牛垭之一水,此前也曾多次修建引水工程,但都因工程浩大,所需经费额巨大而未能真正实现成功引水。发源于磨刀溪之水,此前曾架枧成功引水入城,但泉水流量不大,不足以供应城中所需,况且每当大雨,即可能导致山洪暴发,所架之枧就很容易被冲跨和坍塌。
归州城历来饮水困难,鉴于以上形势,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时任归州知州的李炘即主持兴修引水工程,引磨刀溪水入城达于官井,解决城区东北部的饮水问题。据20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归州城址所作调查,归州城内的街道,东西向的主要有连接东门和北门的建设街,连接南门和西门的解放街。其南北向的主要街道有四条,这四条街南北均有较大的落差。其一由鼎新门即西南门通向解放街,现在只是一条小巷,另有两条位于解放街与建设街之间,联系两条东西向的主要街道。第四条南北向的街道是在东门内,由种子公司附近拾级而上,约五十米即到官井遗址。此官井一直到1985年秭归县城有自来水以后才被填没[35]。
州城以外,州境中如香溪新滩等地居民人口密集之地[36],也多赖山泉补给用水。宋人陆游《入蜀记》卷四中有相关记载,在舟行到达新滩时,曾“游江渎北庙。庙正临龙门,其下石罅中有温泉,浅而不涸,一村赖之”[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