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总志自万历以后历九十余年未有纂修,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才又有徐国相等纂修之八十卷《湖广通志》成书。该志之水利卷几乎原文转录了《水利志》,只是在文字上略作了修改,如“国朝”改为“明”等。此外,增加了明末至清初的新修水利工程及《水利志》原未载各府县之堤防考略、水利考略等内容。其后的雍正《湖广通志》也同样如此,只是在体例上作了一点改动,如将“各郡堤防图考”与“各郡陂塘堤堰数”按府县合并为一而以湖北、湖南分卷,内容又多有增加。乾隆年间湖广分为湖北、湖南二省,故其后分修通志。
时间推进到清中后期,与水争地的围湖圩垸越来越多,荆江左右两岸堤防大多连成一片逼溜归槽,泥沙淤淀、河床抬高而日益发展成悬河,惟恃荆楚一线堤防为人民生命财产之保障。每值夏秋水泛,各堤防险工地段在洪峰冲击下屡屡告溃,故堤防修守成为头等大事。各通志中之原“水利”卷亦为“堤防”、“堤堰”卷(以下称《堤防志》、《堤堰志》)所代替,其内容也以修堤防水为主,而陂塘水利则记载简略。各《堤防志》、《堤堰志》及部分水利专著如俞昌烈《楚北水利堤防纪要》、王凤生《楚北江汉宣防备览》等对原《水利志》也多有收录,但大都转引自前之康熙志及雍正志而非出自万历志。民国湖北《堤防志》之体例发展到了最完备的程度,共分四卷,江、汉堤防各一卷,而“堤防图说”、“成案章程”均单独成卷。其取材也相当广泛,不仅有方志、奏略、档册、水利专著等,还有采访册。
《行水金鉴》、《续行水金鉴》、《再续行水金鉴》等资料汇编对以上总志或通志多有摘录,一般都注明了出处,按其刊刻时间就能推知为何志,这里就不赘述,但如为转录《水利志》内容,则应予以注意。
总之,万历《湖广总志》开创了专修水利堤防志的传统,且其水利志记载详细,分析透彻,立论系统。其后历修之湖广总志、通志,湖北、湖南通志均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各水利志、堤防志、堤堰志一脉相承,且体例日趋完备。这使我们系统地研究两湖平原大堤的历史发展和防洪、河湖的历史演变和治理、堤垸陂塘水利格局、区域开发与自然保护之人地关系等成为可能。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万历《湖广总志·水利志》予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万历《湖广总志》,上海、南京、福建、台湾、湖南等地图书馆、河南博物馆有藏;北京图书馆、石家庄图书馆所藏不全;北图又有胶卷;湖北另有抄本,存卷一至卷七十五、卷七十八至卷九十八[9]。《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有收录,乃据福建省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影印。
【注释】
[1]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2]据《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本。(www.xing528.com)
[3]参见周魁一、程鹏举《荆江大堤的历史发展和长江防洪初探》一文,《长江水利史论文集》,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年。
[4]《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六“汉水”条,第3232页。
[5]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6]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年。
[7]如汤鑫华所著《荆湖关系的历史评鉴》、王绍良所著《汉江下游明代水患与水利格局》;有些论著同时引用《利病书》和《水利志》,而未发现其同出一源,如程鹏举所著《荆江大堤决溢及重要修筑的初步分析》、张国雄所著《明代江汉平原的水旱灾害与垸田生产》。前三文均刊于《长江水利史论文集》,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年;张文载《中国农史》1987年第4辑。
[8]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年。
[9]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华书局,198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