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地理评论:人口压力、湖泊淤废与修守管理制度

中国历史地理评论:人口压力、湖泊淤废与修守管理制度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上可知,至迟到16世纪后期,人们已熟谙水流泥沙运动规律,并已粗具环保意识。可见,当时的堤防修守管理制度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可见,三峡建坝遏水防洪的思想乃古已有之,并且付诸了实施,只是以当时之科技和工程水平,不可能达到现在的设计规模而已。

中国历史地理评论:人口压力、湖泊淤废与修守管理制度

早在明中后期,时人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并表现出对环境生态的忧虑意识,“宋为荆南留屯之计,多将湖渚开垦田亩,复沿江筑堤以御水,故七泽受水之地渐湮,三江流水之道渐狭而溢,其所筑之堤防亦渐溃塌”;“今日生齿渐盛,耕牧渐繁,湖渚渐平,枝河渐湮,穴口故道皆为廛舍畎亩”;“近年深山穷谷、石陵沙阜莫不芟辟耕耨,然地脉既疏,则沙砾易崩。故每雨则山谷泥沙尽入江流,而江身之浅涩、诸湖之湮平,职此故也”。也就是说,由于人口渐增,人均耕地渐少,以致盲目开荒、围垦湖渚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而泥沙俱下,河湖淤塞;湖泊蓄洪、泄洪能力下降,荆江堤防连成一体,分流穴口堵塞,洪水归槽,江床淤高造成洪水水位上升,水患渐趋频仍,为害愈烈;洪水频繁决堤,所挟泥沙就地淤积,使湖泊迅速淤浅、淤废,蓄洪、调洪能力进一步下降,于是水患更甚,由此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的人们不能提出科学的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等系列措施,其认识只能达到修守堤防、浚淤河、开穴口以防水患的程度:“今日欲济民艰,莫急于防水患;防水患莫急于修决堤、浚淤河、开穴口。至欲为千百年经久之谋,其首务盖有二焉,一曰明职掌以便责成,二曰处钱粮以裕工料而已。”时人考效古法,参以土俗,对堤防修守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归纳为“可经久而通行者”十条:一、审水势:根据水势选择合适的堤线;二、察土宜:修堤必须将地表浮泥挖净,然后回填,土料宜用黄白壤;三、挽月堤:在险要堤段预筑月堤以防不测;四、塞穴隙:填塞獾洞蚁穴等;五、坚杵筑:堤身应选用合适的夯筑工具夯筑坚实;六、卷土埽:埽工可用于堵口,新修堤段可用杨柳枝为埽防冲;七、植杨柳:认为沿堤植树可减少冲刷,枝条可供抢险之用;八、培草鳞:种草护堤防冲;九、用石砌:险要堤段砌筑石岸;十、立排桩:在堤前排钉长木桩,然后以绋缌、竹苇拦护堤身[3]。由上可知,至迟到16世纪后期,人们已熟谙水流泥沙运动规律,并已粗具环保意识。

关于堤防修守制度,亦有详细记载:荆州府隆庆二年,“始立堤甲法,每千丈堤老一人,五百丈堤长一人,百丈堤甲一人、夫十人……夏秋守御、冬春修补,岁以为常”。总结决堤之故,提出堤防守护的一套严格的管理体系:一、立堤甲:堤老、堤长、堤甲、堤夫层层分职,级级负责,一有疏虞,罪难他诿,有垸处所,亦设垸长、垸夫,法同堤甲;二、豁重役:免去堤老、堤甲、垸长、垸甲等人之审编差役,使其专意于堤防修守;三、置铺舍:仿照漕河事例,于堤上创制铺舍,令堤长人役守之,以方便往来栖止及防护事务;四、严禁令:凡有奸徒盗决堤防者,查照河南、山东事例发遣,揭示通衢以警偷俗。可见,当时的堤防修守管理制度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www.xing528.com)

除以上内容之外,该书还附有三篇重要的奏疏、题志:都御史苍梧吴廷举《请修长堤疏》、童承叙《沔阳州志·河防志》、都御史长乐陈瑞《川江石坝志》。《水利志》卷二之中附有巡抚都御史赵贤《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这些奏疏、题志中保存了大量极为宝贵且详细具体的原始材料。如《川江石坝志》载:“回视三峡……沿江两岸多积石,且横有石梁插入江中者。余反复思维,乃翻然曰:嘻,神之所示,其在斯乎……若于上流少加阻遏,以缓水势,使下流以渐而通,是亦治水之一策也。况岸有积石及天生石梁,因以垒石坝数十座。”可见,三峡建坝遏水防洪的思想乃古已有之,并且付诸了实施,只是以当时之科技和工程水平,不可能达到现在的设计规模而已。

综上所述,《水利志》之记载广泛涉及两湖平原的自然和经济等诸多方面,如此详细的史料记载为我们分析其大堤的历史发展和防洪、河湖的历史演变和治理、堤垸陂塘之水利格局、区域开发与自然保护人地关系等等提供了极大方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