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老城厢的平面格局:中国历史地理评论

上海老城厢的平面格局:中国历史地理评论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近代化之后的上海大都市之中,老城厢的平面格局与周边的近现代新建城区大相径庭,事实上该地已逐渐变质为景观迥异于周边街区、形态发展迟滞的嵌入型“城中城”,这座巨大的“城中城”是上海古城镇在其发展历程中各阶段残余构造的集合体,为探究其中蕴涵的潜在形成过程,则需要对其平面格局进行详细地分层复原与考察。

上海老城厢的平面格局:中国历史地理评论

现今上海黄浦区的老城厢区域(图1),虽然历经民国初的拆城与填浜,近年来河南南路的贯通与拓宽等改造工程,但由中华路、人民路围绕的梨形环路仍然完整继承了旧县城的围郭格局,城内的街道系统也仍然大体维持着明嘉靖筑城之后的历史状况(此点详下节),其中的方浜中路、复兴东路、侯家路、凝和路、乔家路等街道,在位置、走向甚至曲度等细节上处处透露出老城厢乃至更早时代城内方浜、肇家浜、侯家浜、薛家浜四大水系及其支流的古老形态。在近代化之后的上海大都市之中,老城厢的平面格局与周边的近现代新建城区大相径庭,事实上该地已逐渐变质为景观迥异于周边街区、形态发展迟滞的嵌入型“城中城”,这座巨大的“城中城”是上海古城镇在其发展历程中各阶段残余构造的集合体,为探究其中蕴涵的潜在形成过程,则需要对其平面格局进行详细地分层复原与考察。

图1 现代上海老城厢及其周边街道系统图

上海是我国最先开展近代实测的城市之一,现存实测地图的历史可追溯到1849年。在表现1915年拆城前老城厢的实测图中,绘制较早如《上海县城及英法租界图》(1856—1858年绘)、1862年刊City and Environs of Shanghai、1875年刊《上海县城厢租界全图》(以下简称1875年图)等图,绘制较详细的如1888年刊《上海城厢内外租界全图》、1910年刊《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全图》等图,这些地图比例尺多在1/10000左右,可为晚清老城厢复原图绘制以及中尺度的图上分析提供有力支持。而这其中的1875年图,是最早由国人绘制的大比例尺实测上海城市图,该图地物表现丰富,测制精确,其中对墙濠以及街巷、官署祠庙、水系、桥梁等的表现都要大大超越此前各种上海图,可以说是上海乃至我国城市地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幅近代早期城市平面图[2]。因此,本文选取1875年图为底图,同时利用上述诸图以及同治《上海县志》(以下《上海县志》以“年号+志”、《松江府志》以“年号+府志”简称)等文献的相关记录加以修正,绘制晚清上海老城厢复原地图(图2,以下简称光绪复原图)作为回溯考察的起点。

图2 清光绪元年(1875)上海县城及其周边复原图(www.xing528.com)

注:本图以1875年图为底图绘制,由于1875年图上的黄浦江宽度等出现较大误差,城厢内外的一些支流河道也存在不少的遗漏,因此根据上述1862年刊City and Environs of Shanghai、1910年刊《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全图》等图加以修正与补充。

图2较为准确地反映了晚清光绪初年(1875)这一时间断面上的老城厢平面格局,图上可见当时的老城厢由半径一里有余、周长十多里的濠、郭所限定,该围郭构造形成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并在此后成为上海县城平面格局上一个突出的特征。从街巷、河道的分布来看,虽然老城厢内外号称“迷宫”,但通过观察可知其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密集无序的迷路式布局。以主干道的组合来看,在城内部分,东西向的侯家浜、方浜、肇家浜、薛家浜这四条城内主要河道及其沿河街道,与南北向的老北门街—穿心街—旧校场街—三牌楼街—虹桥大街—小桥街、县前街—太卿坊巷—南门大街、天官牌坊街—四牌坊街—曲尺弯—集水弯—南梅家街、东街—道前街,在城厢东部形成四纵四横的栅格状街道网[3],这一区域整体构成了老城厢的内核,其平面格局呈现出传统水乡城镇的街巷特征,显示其悠久的形成历史;在城外部分,自洋泾浜至薛家浜,由联络沿江四十余座码头而形成的东西向街巷,与南北向的咸瓜街—篾作街、外洋行街至南仓街、滨江大马路也构成了显著的经纬交织的栅格状街道网。并且,城厢内外的街道网络具有相似的肌理——如经向道路所反映的类似的间隔(约150米),纬向道路则大多可以透过东城门或东城墙而内外接续,显示这些道路的形成亦较古老——即原先从城内放射出来的城市街区,后被筑起的城墙强行打断这样的形成机制。

根据栅格状街道网可以大致推断晚清上海县城的街区分布格局,但由于1875年图并未表现建成区的分布状况,因此需要配合同时代的1862年刊City and Environs of Shanghai(图3)或1888年刊《上海城厢内外租界全图》等加以明确。这些地图显示当时县城街区呈现出向东即滨江一线显著偏移的分布格局,即在城墙与城濠所限隔的城内区域,街区的分布则呈现东密西疏的格局,而在东城外沿黄浦江地带,则街巷密布,出现了大片街区溢出城郭的现象。此种街道系统、街区分布格局在清乾嘉时期的文献中得以确认[4],其中干线道路网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明中叶筑城之前(详本文第二节),反映其对城市固有格局的继承。由此可知,1843年的开埠虽然促进了上海的繁荣,但在光绪初年,地块的租借、建成区的扩张主要发生在城外乡郊,对县城传统格局的影响有限,而从长期变迁来看,对平面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无疑还是明嘉靖三十二年筑城这一事件,下文将通过具体的复原分析来加以考察。

图3 City and Environs of Shanghai(1862年刊,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