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而言,江南城市中的子城是属于中古或更早时期的围郭构造,在历经宋初吴越纳土时的拆城、元初毁城及元末筑大城弃小城的剧变之后[5],到了明清时代,子城大多因“去功能化”而日渐荒废,成为一种历史遗存被记入方志等文献之中。
如宁波的子城,成化《四明郡志》卷一《城池考·郡城池》提到:
元初隳天下城池,厥后民居侵蚀,夷为坦途。
而《至正四明续志》卷三《城邑》也提到:
国朝混一区宇,无恃偏壕支垒之险固,郡城之废,垂六十有余载。……旧子城直南中阙,今建明远楼于其上,余并废。虽有州东、西二门之名,实为通衢矣。
可见,宁波的子城在入元之后便已废弃,入明之后不复缮治,以至逐渐荒疏[6]。
又如杭州,其子城又称“内城”,即南宋皇城所在,成化《杭州府志》卷之一《封畛一·城隍》提及:
元既取宋,禁天下修城,以示一统,而内、外城日为民所平。
结合该卷有关内城官署的记载以及近年考古发掘,可知子城在元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改筑杭州城之际被截于城外,明代前叶已然荒废[7]。
又如苏州,有关子城的记载较多,正德《姑苏志》卷十六《城池》提及:
子城在大城内东偏,相传亦子胥所筑。周十二里,高二丈五尺五寸,厚二丈三尺。历汉、唐、宋皆以为郡治。张士诚僭窃时为太尉府,继经败毁城,夷圮略尽,今独存南门,颓垣上置官鼓司更,覆以小舍及列十二辰牌按时易之,郡人呼为鼓楼。城四面旧有水道,所谓锦帆泾也,今亦多淤,其东尚存故迹称为濠股。
清乾隆时翟灏所撰《湖山便览》卷一《苏州》云:
子城,……淮张窃据时为太尉府。……及败,纵火自焚,独存南门颓垣,因置鼓楼。……明初魏觊建府治,高启上梁文有龙蟠虎踞等语,太祖忌之,与观同置大辟。其地仍为瓦砾,俗称“王府基”。
可知,苏州的子城也废于元末明初之际。
然而,有些江南的子城其废弃年代可能更早,如湖州的子城,《嘉泰吴兴志》、成化《湖州府志》均记其毁于北宋初,按明成化《湖州府志》卷第三《城池》记载:
太平兴国三年,钱氏纳土奉敕毁拆,原有门三,惟存中门,其东、西门皆废。(www.xing528.com)
又以《永乐大典》卷二千二百七十六《湖州府·子城》的记述来看:
今但垣墙而已。……城门三,中门上有谯楼如旧。宋揭昭庆军额于上,置漏刻鼓钲,……元改湖州路总管府,额皆揭于楼。……皇朝揭湖州府额,仍设漏刻鼓钲。……子城濠,周子城之外,今阔仅数尺,才通潦水而已,城西南一带俱塞。
反映该处子城在明初已呈荒疏之象,仅有的谯楼因其报时与揭示府额的功能而得以保留。
又如无锡,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四《城郭》考察子城遗迹甚详:
考县治之后有阜民台,为旧子城基。其上旧有观稼、睡花二亭。元《志》:“亭在旧子城基上是也。”又有土邱在县治之左,俗号察院墩者,亦当是子城遗迹。谯楼即其城楼,外有河周之,则其濠也。而县治适居其中。……以四周河形考其城制,截然而方。其方半里,其周二里。张士诚筑城……全乎为今之城,而子城则废不复治。元《志》称“州城虽废,迹犹可见”,亦指子城,又以“亭在旧子城基上”之语观之,盖其废久矣。
这里“元《志》”是指《至正无锡志》,由此推知元末子城已废。又以宋末纂修的《咸淳毗陵志》不记无锡子城,而《至正无锡志》中有关子城的最晚记录是“宋乾兴初,县令李晋卿重筑旧子城”[8],洪武《毗陵续志》云“年代久远,间存古迹”显示明初的实际景况[9],因此,无锡子城很可能在宋代之中即已荒疏。
其他如绍兴、常州、江阴、长兴等城的子城,在明清时期也都已成为遗迹。从文献记载来看,元代以来江南的子城仅在嘉兴得以维持。《至元嘉禾志》卷三《城社》称:“(嘉兴路城)圣朝至元十三年罗城平,子城见存。……圣朝至元十三年后门楼亦闲废。”万历《嘉兴府志》卷之二《公署》也提及:
府治在旧子城内,……南为府门,上有谯楼,钟鼓咸具,左右为垛墙,宋景定中知军陈埙所葺也。……皆子城包之。子城,一名子墙,围二里十步,高与厚俱一丈二尺。
该志描述子城内官署祠庙颇详,可见子城仍得以较好的保存。
以上展现江南地区的子城在元代以后逐渐荒疏的一般史实,不过,在明清以来乃至当今江南的城市之中,子城作为一种形态基因仍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城市景观的各个方面——我们仍然能够从城市的平面格局、建筑肌理以及土地利用状况上分辨出子城的形态框架甚至某些主要遗构的平面特征。如保存较好的嘉兴子城,在明清时代一直是府署所在,至今该地块仍为某军事驻地医院所继承,该地现存谯楼与长约百米的子城南墙;而子城中的地标性建筑遗构——谯楼,亦因其具有报时、示额的功能,在宁波、温州等城得以长期保存;苏州、常州、绍兴等地的古子城,即使是在经历现代城市开发的今天,虽然其地面遗存已荡然无存,但在街区格局、地块的功能上仍有显著的继承。
若将视线放至近代的晚清民初,则子城在上述各府城的早期近代实测城市地图之中的形态框架也显得十分突出。如常州、无锡、嘉兴、湖州的近代地图上,均可见到完整的子城环濠,而环濠内部的旧府署或民国时期审判厅、检察厅、县党部、地方法院等中枢机构的设置,也反映了其土地利用的稳定性(图1)。
总之,作为一种古老的形态框架,子城固有的空间格局与特征仍然长期、深刻地影响了明清以来的江南城市,把握此类子城的历史面貌与变迁过程,对于深入发掘江南地区城市历史形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下文将进一步追溯元代以前江南子城的实态。
图1 近代城市地图中的江南子城遗存
注:近代地图上可见这四座城市的子城地块中为旧府治、县署或法院、军队所在,常州、无锡、嘉兴图上子城地块四周仍有河道(旧子城濠)环护,其中常州可见唐宋以来内、外两重子城的城濠。
资料来源:《武进县城图》,约1930年代制,上海某氏藏;张德载等《无锡实测地图》,1912年制,无锡市城建档案馆藏;(清)汤潜测绘《湖州郡城坊巷图》,1901年制,日本东北大学图书馆藏;《嘉兴城市全图》,嘉兴永明电灯公司1917年发行,上海图书馆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