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殡葬礼俗:宁波传统村落栖霞坑村的准备、移出、停尸与脚后灯

殡葬礼俗:宁波传统村落栖霞坑村的准备、移出、停尸与脚后灯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遗体准备妥当后,由这四个人在门板上铺上草席,将遗体移到灵堂,叫作“移出”。移出时家属跪送,不能哭,防泪水滴尸。移到灵堂后,遗体放在停尸板上,停尸板民间叫“板头上”。脚后灯遗体脚后点油灯一盏,给死者照明,俗称“脚后灯”。一般出殡后的晚饭为正餐。

殡葬礼俗:宁波传统村落栖霞坑村的准备、移出、停尸与脚后灯

送 终

病人弥留之际,至亲之人都应该环侍床前目送,小辈(如子女、孙子、孙女)要跪在榻前,也有长子扶父坐起,俗称“晓得死,爬起坐”,意思就是坐着死去。据说死者坐化,灵魂可以升天。送终以子女到齐为“福气好”。这时,要给死者吃“咽饭”,喂三口粥汤,这样做是为了让死者在阴间免受饥饿之苦。断气后,子女或至亲要火速到本地的本庙菩萨处报到,叫作“报庙”(民间认为,人刚死后,鬼魂暂在土地庙中栖身)。报庙者头戴白帽,手持香烛,口中说:×××已死,今向你报到。同时,至亲用硬币(旧时用铜板)去河(溪)边向龙王买水,买水时候要点上香烛,并向水中抛几个硬币,水拿来后给死人沐浴更衣。

待咽下最后一口“海底痰”断气,家属方可号哭举哀。首先请理发师将死者的头发理好,接着给死者洗澡,一般是儿子浴父尸,女儿浴母尸,用新毛巾从头到脚擦拭死者身体。洗完后,为死者梳发整容,修剪指甲,穿上寿衣、裤子、鞋子。穿寿衣讲究“衣衾棺椁”,上穿七件下穿八条,女性还要兜尿布。然后将死者的床上用品放于屋外露天处,所垫的稻草或垫背(如没有稻草亦可到其他地方去取一些)由直系亲属送往村外桥头或溪边焚烧。

断气后,立刻派专人到各地亲属处通信报丧。报丧时倒拎一把雨伞(相传能携带亡灵一同前往),低头赶路,途中不与人讲话,到要报信的人家,将伞柄朝下放置门外,以示凶信,告知简要情况及入殓日子即走。待通信人到各地报丧完毕后,将伞放在死者所在的灵堂里。

戴孝 由死者眷属裁制孝服,谓之“破孝”。给来吊唁的亲眷分白布裁制的孝服,谓之“散白”。孝服有区别,儿子头戴用麻编织的长帽,称作“长长帽”,戴三梁冠,穿白衣、白鞋,披麻衣,腰系草绳;媳妇穿麻衣、白帽、白鞋;女儿戴孝兜(用白布所做的连帽披风);儿媳穿麻衣,着麻裙,披麻孝兜;女婿穿白笼统,戴“锅铲儿帽”;侄子侄女披白孝兜。其余亲眷、本家均戴“白帽头”(尤忌穿红戴绿)。至亲均穿白鞋。女子鞋帮上贴块红布。白鞋要穿破才能脱下,以示孝顺。第一次参加丧事的小孩戴块红布,以“开白”。每个人项上系着麻绳,腰上系着草绳,手执孝杖棒;近年来亲友们一般不戴白帽,改作佩黑布或戴白花,以示哀悼。

四将军移出 要派人去请“四将军”,即抬棺材的四个壮年男子。各村一般有专门抬棺材的人。遗体准备妥当后,由这四个人在门板上铺上草席,将遗体移到灵堂,叫作“移出”。灵堂一般设在祠堂,或者一幢房子的“敞堂间”(即一幢房子中间公共使用的大堂)。如果死在夜里,则由抬棺材的人直接移尸到堂前;若白天死亡,要等到晚上移尸。移尸前,死人的床前要摆七羹七饭,七杯酒,点上香烛,门槛用锯子锯下,鬼魂就可以走出门外。关门时候要敲锣放鞭炮,子孙要哭。“移出”选在日落前,先要烧经,称“路行经”,再把死者生前睡的床铺的稻草(旧时人们睡的床下铺稻草以取暖)烧掉,然后移尸到门板上。床要移位,洗净,当夜床要有人睡,表示以后可以睡人了。若当夜不睡,拆除床板一个月后这张床方可睡人。移尸过天井时,要撑伞遮住,谓“尸不见日”。移出时家属跪送,不能哭,防泪水滴尸。移到灵堂后,遗体放在停尸板上,停尸板民间叫“板头上”。在遗体的嘴里放上“口下粘”(用红纸包好的七粒米七粒茶),以免与人起口角之争。在遗体的身上盖上白纸,是“要面子”的意思,其实也是为了讲究卫生,以防细菌扩散。

“移出”后要叫人帮忙做事,称为行动,有总管、账房、库房、饭房、打杂等人,列出执事单,开始办丧事。

执事单

总管:管理一切事务,各执事所需之物均向其领取

账房:收付现金,布置灵堂

库房:冷盘、香烟等物品的收纳、发放

茶酒、饭房:管饭,炖酒,烧茶

行堂:洗菜、搬菜、扫地、摆桌子等一切杂务

烧火:烧火,洗碗

冲白:做白衣、白帽、白鞋、盖被

念经:十位有福老太

念师:一人,从外面请来

四将军:抬棺材,做孝杖棒、草绳、火烛尾巴

值堂:收取盖被、花圈、花篮等实物和礼金

请客:请吃斋饭,包括送来盖被、礼金之人,自家人、村里人、亲戚不必请

打杂:挑水,安装电灯等电器

招待:迎宾,倒茶,倒面汤水

吊 祭

灵堂 灵堂要设孝幔,设祭桌,摆设牌位,焚香。在灵堂两边墙壁上贴几副挽联,挽男挽女不一样。挽男的有“绿水青山谁做主,落花啼鸟痛伤情”等,挽女的有“一代芳名完孝节,九重赐祭永春秋”等。停尸的板床叫“板头上”,一律横放(东西方向)挂上白帐,东边是头,西边是脚,脚后点一盏灯,叫作“脚后灯”,一直点到出殡为止。灵堂中间摆放一张方桌,桌子上方放死者的遗像,中间是酒、菜、饭,前排两边点素烛,中间插三根清香,儿孙依次拜好后,亲友也要到堂跪拜。整日香火不断,素烛不灭,油灯不灭。还要做“灵前羹饭”,目的是防死者变成僵尸,起来吓人。

脚后灯 遗体脚后点油灯一盏,给死者照明,俗称“脚后灯”。(www.xing528.com)

守灵 天黑下来后要守灵,本地人俗称“陪夜”,也叫“陪尸”。孝子等眷属卧在尸侧草垫上,至出丧为止,共两夜。人死后一般要在堂前停尸三至五天,倘若死在晚上,十一点前算作一天。

拜掺 死后第二天,请来念师以拜掺。从早晨至黄昏,念师手执经本不停地念经,有三人(一有福之老太,另两个十岁左右小女孩)不停地跪拜,至亲之人也要一起跪拜,极其辛苦。

三部拜掺完,便献十功样。有珠、纱、茶、灯、水果、帛、花、食、香等共十样物品。十样物品分别放在托盘上,一样一样轮流由众人传递。传递的顺序有一定讲究,辈分大的在前,小的在后。

献完后要转方,即直系亲属绕着祭桌转,手持香,约转十圈,同时念师念经。

另有十个念经婆婆在这一天念经,念得的经和生前所得的经,加上念师念的经,一起焚烧,由至亲看管,用两面筛子盖好,锁好,以免“钱财”外流。冷却后,用布包好,放在死者袖笼里,以备阴间使用。

傍晚时吃斋饭,吃前要给死者上饭,女儿儿媳还要再哭一顿。

斋饭 村民吃斋饭,也叫“吃燥饭”,专门指死了人以后的宴席。斋饭没有规定的菜谱,随主人家的经济条件而定。一般出殡后的晚饭为正餐。民间吃斋饭有许多规矩。吃饭时候,不能将吃光的空盆空碗叠起来,以避免重复;一般送丧的人都可以吃饭,自己来吃,吃好就走,主人不客套,不送,不留,不打招呼。奉化有“请吃酒,哑送丧”的俗语。一般客套都要忌,比如:“你住一夜去。”“下次再来!”这些都是忌讳的话,有还要死人的意思。

放焰口 饭后天一黑便去“请鬼”,一群人拿着火油竹筒,一人一炷香,敲锣打鼓去请,边放炮仗边绕村一周。回来后开始“放焰口”,即“请鬼”吃饭,共24桌。家境富裕的还要放天灯竹,种蟠桃树,每桌放满饼、枣、酒等。于是“请鬼”的这群人绕着桌子游走,每桌要插一炷香,由至亲倒酒,蜡烛绝对不能灭。

哭灵 撤走24桌后,做16碗的羹饭,敬一圈酒,开始哭灵。奉化农村哭灵一般都是女儿或者媳妇哭,一天哭三次,有的哭得特别悲痛。经过灵堂,经常可以听到里面有人在哭。近来为了渲染氛围,请专门代哭的女子在入殓前哭灵。哭灵的人事先与主人沟通,了解死者生平,故可以边哭边回忆死者一生,声泪俱下,哀婉动人。还有一个拉二胡的,拉的是越剧里极其悲伤的曲调。整个灵堂,青烟缭绕,鼓乐声声,两旁的子孙们本来没哭的,在这样的场景下也不免心酸流泪,与之同哭,让人更为悲恸。

入殓 先是“哄鬼下材”,由执事者两人一呼一应,一人一手拿升(米升),一手拿斗(米斗),向棺材内佯装倒物,边倒边吆喝:“黄金一升。”另一人答:“有!”继喊:“乌金一升”“白银一升”,而后“黄金一斗”“白银一斗”,均以“有”应之,一一报来,一唱一和,甚是庄严。俗称“金木水火土,三斗三升足”,谓可让死者安心入土。相传宁波俚语“骗侬落棺材”典出于此。接着“报衣单”,报的是死者当时穿的衣物,生前喜欢的带去烧掉的物品,也有一些必备之物,报时形式同“哄鬼下材”。

入殓时“四将军”先将席子的四角剪去,将角分给死者子女,一人一份,待回家后放在米瓮,以保佑子孙平安多福。继而将遗体带着席抬入棺材。接着在遗体上“接花锭”,花锭即用棉花做的筷状的尺把长的物件,从头接至脚,目的是保佑子孙十全十美。然后盖盖被,顺序依次为:贴身被、儿媳(女儿)被、娘家被,接着依亲疏关系而定。长寿之人的盖被会被专门拿出,来做子孙被,据说盖后长命百岁。

盖好被后盖棺材,覆上板凳,以防鬼出逃。守灵时要上香,点蜡烛,看好脚后灯。

天外入材 旧时如果死者不是本宗族的人,或者因为特殊的原因不是死在自己家里,那么遗体不能进入灵堂,应该放在露天的谷场或者其他露天场地。在那里铺一块板,设好帐子,罩盖遗体,这称作“天外入材”。后来这个习俗慢慢改掉,但有许多地方还是保留着这样的习俗。奉化人常用“天外入材”咒人,意思是这个人不得好死。

出丧 出殡,村里叫“出丧”。一般遗体安放三天后就要出丧,也有放五天七天,或请人择黄道吉日出丧的。出丧一般在早上进行。

解喇 出丧前要斩符,即念师在一张白纸上写字符,用刀斩戳于死者子孙居所的门上方,同时要解喇,即念咒。两者的目的是不让鬼进家门骚扰子孙。

路祭 出丧路上遇到过桥,孝子孝孙要背棺材,生怕死者碰疼摔疼,还要呼一声“过桥啦”,烧“桥头码”,即买路钱。“四将军”要拄一拄棺材(停下来休息一会,用木柱支撑杠的各一头,让棺材悬着),以让鬼们分买路钱(包括纸钱、米、茶)。一路洒酒,让鬼们喝个痛快,否则棺材会变得很沉,抬也抬不动。据说棺材有轻重之分,这与死者体重无关,而与死者走得是否安心有关。死者不安心,棺材就沉重,甚至会抬不动。

下葬 出丧前“四将军”先到坟地,将坟内外清理干净,外部要除去杂草等物,内部要烧芝麻秆,一为温暖舒适,二取“芝麻开花节节高”之意,为子孙招福。灵柩运到山上后,将其放在坟前,下垫竹条,捅进坟内,要对准坟口,不许有大的偏差。捅进前在棺材上撒米,众儿媳则抢材头米,动作越快越好,回家藏好,来年养蚕便会旺,因“材”与“蚕”谐音。四根木柱则被儿子们分去,拿上它飞速回家,放于床下,以借木柱拄一代代人,代代相传。其余送葬者循原路返回,进丧家门须跨越门前燃烧着的稻草堆,俗称“木草马”,以除去晦气。送丧者离开丧家无须告别,径直回家,丧家也不会送。

吃晚饭前去“关山”。共需16碗饭菜,点上香烛。其实就是为死者在阴间办“进屋酒”。

下葬后第三天望坟,要绑火烛尾巴(即用草扎成的一个一个结的尾状之物),拿上灯笼,意为父辈交给的香火不会中断。

劈符 关山结束后,还要请僧人或者巫师劈符,就是画一个咒符,贴在本家族人的家门框上,让死者的灵魂见到这个符就不会进来。

做七 做七俗称“转七”,按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隔七天做祭奠羹饭。其中以头七、五七、七七为大七,也有逢单做大七。五七谓死者在“望乡台”,有不吃家乡饭之说,由女婿祭奠。有的地方是六七由女婿筹办。至七七,称“断七”。在做七这四十九天中,如日子与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重,称“重七”,须补做一次,延至做百日、做周年,至三周年止。如死者去世在过年前几日,做头七须跨越新旧年,则可免去转七。

第一个七叫“头七”,做头七时要摆上香烛,茶三碗、酒三杯、饭三碗,两个白煮鸡蛋给解差吃,焚烧心经或阿弥陀佛经;第十四天做“二七”加一碗菜,其他不变。“三七”“四七”“五七”,菜都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碗,其他不变。“六七”由女儿来做,比较隆重,叫亲朋好友帮工都来吃,以表感谢,“七七”像六七一样隆重,由儿子和女儿同做,以后就是百日纪念和周年纪念。

现在因为子女工作关系,如果死者是在年内去世,做七可以一次性做完。也就是头七就做完,七次一次性完成,经全部烧完。如果是年外,必须分开来一次一次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