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栖霞坑村:山区人抬树帮发展茶牧场

宁波栖霞坑村:山区人抬树帮发展茶牧场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抬树帮栖霞坑村地处山区,山里出产大树,有较多林木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十多个生产队,每队向国家出售很多树木,都是队员用肩膀抬到亭下木材公司的。经过双方协商,栖霞坑村人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因为栖霞坑村地处山区,山多地少,多数人依靠挑担来维持一家生活。因此村里大部分男子都会做柴爿。由每个生产队抽出一个劳力,10个人组成一支开发队伍,王忠瑞为茶牧场第一任场长。

宁波栖霞坑村:山区人抬树帮发展茶牧场

抬树帮

栖霞坑村地处山区,山里出产大树,有较多林木资源。从前,把大树从山上搬运下来不仅需要力气,更需要技术,栖霞坑人的抬大树技术在溪口镇首屈一指,无人能敌。民国时,村里年轻力壮的村民组成抬树帮,经常到别的村去帮人抬树,成为本地有名的抬树帮。他们常去晦溪、驻岭、岩坑等地抬树,不知道为周边地区的村庄抬了多少大树。新中国成立后,十多个生产队,每队向国家出售很多树木,都是队员用肩膀抬到亭下木材公司的。最让人难忘的一次是1960年去四明镇龙岩岗抬大树。当时奉化造船厂陈志芳采购员在四明山看中一棵适合做船的桅杆的大树,长度为7.5米,直径为1.3米,重十几吨。木材看好了,可是因为龙岩岗地处偏僻山区,山高路窄,峰回路转,实在难以运到造船厂。陈志芳到处打听,终于找到栖霞坑抬树帮。经过双方协商,栖霞坑村人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当时组织了由60个村民组成的庞大队伍,以周召生、王金太、周祖安、王位康、王忠恩为首的50人去抬树,王金根等10人负责烧饭打杂,用了5天时间从龙岩岗,经过梨洲、北溪、板坑、徐凫、直岙、东岙、雪窦寺、入山亭,沿途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顺利把树抬到溪口,得到了沿途群众的高度赞赏,被誉为宁波真正有实力的抬树帮。

挑 夫

当地也叫脚夫,是靠挑担子搞运输赚点劳力费维持生活的行业。因为栖霞坑村地处山区,山多地少,多数人依靠挑担来维持一家生活。最多时有200多人从事挑运。每逢毛竹大年,村里就有80万斤毛笋要运到亭下排埠头。当时的挑夫,多的能挑300多斤,少的也能挑250斤。从村里到亭下有20多里山路,很多时候,领头人挑上小晦岭了,后面的人还在洪村庙刚起身。在本村挑夫中,数周苗根的力气最大,一次能挑350斤至400斤,每次来回要走40多里路,称得上是真正有能耐的人。

养蜂

王敦发,民国时期养蜂人,以养蜂为业,数十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受寒冬,冒酷暑,酿出的蜂蜜质量好、产量高,满足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的王财根、王松国、王孝听等人也养过蜂。目前还有王定光、王宝国等在养蜂。

种 田

王裕九、王更三是村里的种田能手。

做柴爿

栖霞坑村位于山区,从前村民的主要收入大都来自卖树木、卖柴爿。大的树木整棵卖给山货商,小的树木做成柴爿卖掉。因此村里大部分男子都会做柴爿。把每根小树锯成一尺八分长,相当于现在的50厘米左右,破成几块碎片,然后打成一捆一捆的,这就是有名的“尺八桶巴”。很多人不仅在本村做,还到外地去做,一出去就是几个月。在做柴爿的行当中,王祥夫称得上能手。他做出的柴爿尺寸规整,外表光滑,很受柴爿行的欢迎。做柴爿的人,白天上山砍树做柴爿,晚上破树打捆,真是辛苦。

水果种植(www.xing528.com)

王永位是民国时期种水果能手,主要种植柑橘、金柑和橘子。这几种水果是当时农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合作社,他还帮助其他社员种植水果,增加家庭收入。

王阿登是种梨子的能手。他在自家山上种了100多棵梨树,经过精心培育,结出来的梨又大又甜水分又足,最大的一个有一斤重。此后梨村每年都结果,收入一年比一年多。梨子每到七月份就上市了。采摘后不仅在村子里卖,还运往外地去卖。

其他水果如水蜜桃、梨子、樱桃等,也有人种植。现在这些种水果的山地都改为种花木了。

做草鞋

从前,草鞋是村民生活的必需品。制作过程:把黄麻搓成绳子系在草耙子(农村打草鞋的工具)上,一般四根绳子为经线,另一端在制鞋者的腰部系着的一个可以打结的鞋耳子上挂住;把稻草的草衣剥去,再把稻草放在太阳底下晒至七八成干;把晒好的稻草搓成绳子,作为纬线,从脚趾一头按脚的大小、形状开始编织,直至全部结束。这种草鞋是村民上山干活必备的用品。

做麦秆扇子

过去因为生活困难,夏天用的扇子都是自己制作的,麦秆扇子就是其中之一。村民自己都会种小麦,然后利用麦秆废料制作扇子。制作过程:先取未经雨淋的麦秆数十斤,去穗去壳,取其一头一节,捆扎晾干;再准备适量棕榈扁丝,把棕榈扁丝穿在麦秆里,以增强韧性;然后用三根麦秆编花边,用五根麦秆或七根麦秆编成长条;接下去就是盘饼,用编成的长条盘成圆形或者心形的麦秆饼,并用丝线加固;最后一道工序是在盘好的麦秆饼周围缝上花边作为装饰,然后安上用竹条做成的扇柄即可。

茶业种植

1964年奉化县委委派童阿毛、李昌耀等7位工作组成员进驻栖霞坑,建立雷峰山茶牧场。由每个生产队抽出一个劳力,10个人组成一支开发队伍,王忠瑞为茶牧场第一任场长。1965年,茶牧场开垦了大片茶基地,建造了十几间房子,养牛七头,发展养猪场,产出茶叶近千斤卖给国家。村里还建造9间制作茶叶的机房,配备了制作茶叶的各种设备。后来因为管理不善,茶场渐渐荒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