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坑村从明末太祖三府开基后,村域面积不断扩大,随着房子、人口逐渐增多,文化事业也蓬勃发展。清朝时期,村里有些人家的子女去县城上学,求取功名,秀才王芝瑞就是其中一位。他回乡后,就在自家阊门内办起了村内第一所小学堂。当时有十几个孩子在他家上学读书,学习儒家经典。自此之后,每年都有好多孩子来他这读书。因为空间太小,当时村中的王芝祥提出,把学堂搬到长寿庵。搬了地方后,学堂大了,来上学的人也多了起来,教书先生也由一个增加到两个。清朝后期到民国期间,先后有本村人王安福、王祥兴、王忠杰,以及来自外乡的宁波女教师、亭下教师、唐田教师来此任教。当时,村里人王忠桥捐款为孩子们做了40套课桌椅。至1949年,学堂已有80名左右的学生。因为人数增加,长寿庵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村领导跟学校商量后决定,将学堂搬到了现在的王氏宗祠里面。当时,老师有本村的王祥兴先生、奉化人陈益新老师、唐田付杏英老师;之后,陈澹似老师、上白村来的吴如辉老师、臼坑来的陈玉婷老师先后在学校任教。其中陈澹似老师任教数十年,兢兢业业,为栖霞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培养了不少有用的人才。如王忠维(王银贵)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分配在浙江省临海任专署专员;王忠显,毕业后分配到兰州市检察院担任检察员;王忠兆,师范毕业后担任小学校长。
1958年后,上小学的人更多了,教师队伍也扩大了,从原有的2人增加到6人。小学升级为高小级别学校,当时的校长是王忠日老师,共设立一到六年级六个班级,有130—140名学生。学校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如现任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的王祺国,曾任财政部华东三省一市财经部巡视员的王兰萍,浙一医院的博士医生周燕丰,在清华大学工作的研究生王刚,奉化区前任政法委书记王文国,监察局局长王国良等。
1968年后,学校规模更大。就读人数在200人左右,教师队伍从原有的6人增加到了10人。小学升级至戴帽初中。后来经过村委会领导和人民代表协商决定,在洽成阊门边上建造了一所新学校。1968年到1969年,在村里党员干部、广大积极分子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一所九间二楼的大学校造好了。目前,这所学校的建筑尚存。
1980年后,在改革大潮推动下,村里的人口逐渐减少,学龄儿童也少了,学校规模缩小。2005年,撤销学校,村里的孩子就读于董村学校。如今,原校舍地块被开发成民宿,发展起旅游业。(www.xing528.com)
栖霞坑村的教书先生,清朝和民国时期,先后有王芝瑞、王安福、王祥兴、王忠杰、王忠长;新中国成立后有王孝定、王忠日、王振行、王文国、王爱国、王康位、王忠盛,有居住在大树杨的王忠兆、王忠裕、王华龙、王华夫四兄弟,还有何国义和周华忠等人。这些教师有的一直在本村任教,有的后来到外地任教。如王祥兴先生,后来到江口以外的地方任教,当地的村民都很尊敬他,称赞他是好先生。许多老师业务过硬,比如王安福老师,一手大楷写得特好,闻名遐迩,人们提起他的字,都要跷起大拇指夸赞。新中国成立后,王振行到四明山任教数十年,青年女教师王元飞到宁波任教。
村民中,有很多人写得一手好字,如王祥安、王孝仁等,周惠康更了不起,一手小楷字迹工整,如同雕版印刷出来的一样,现在的鹰嘴岩、狮象亭仍留有他的小楷字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