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栖霞坑村历史追溯:王氏宗谱揭示之周氏先祖迁徙的历程

栖霞坑村历史追溯:王氏宗谱揭示之周氏先祖迁徙的历程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四明栖霞《王氏宗谱》载:周灵王后裔,为避秦乱迁山东琅琊,因其出身王族,被称为“王家”,卑子的后代以“王”为姓。据《晋书》和《资治通鉴》等古籍记载,晋代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曾任会稽(绍兴)内史。晚年,移居奉化陆照(六诏)、万响林(晚香岭)、溪口等地。其后裔朝镕公之孙三府君复自金塘山迁居栖霞。据栖霞《周氏宗谱》记载,周氏先祖晏义自江西迁来黄岩,驻扎奉川,于宋开庆元年择里奉广渡村。

栖霞坑村历史追溯:王氏宗谱揭示之周氏先祖迁徙的历程

据四明栖霞《王氏宗谱》载:周灵王后裔(无忌之孙卑子),为避秦乱迁山东琅琊,因其出身王族,被称为“王家”,卑子的后代以“王”为姓。元朝始迁越州诸暨。后从定海金塘迁至奉化柏坑,再迁至栖霞坑。

据《晋书》和《资治通鉴》等古籍记载,晋代王羲之(303—361),官至右军将军,曾任会稽(绍兴)内史。他生性耿直,为官清廉。53岁那年,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辞官,后定居会稽山阴,过起隐士生活。他自修道学,寻朋访友,游山玩水,垂钓弈棋,纵情书画,被世人称为“书圣”。晚年,移居奉化陆照(六诏)、万响林(晚香岭)、溪口等地。公元361年6月13日,卒于嵊州金庭华堂。其间,朝廷曾六次颁诏令王羲之入京从政,王羲之却淡泊名利,六拒诏书。当地人为了纪念王羲之的高风亮节,将陆照村名改为六诏,并在晚香岭村建造了一座王右军庙。据四明栖霞《王氏宗谱》记述:东南之王氏始盛,嗣后有讳昌者奉敕宋明州都监,遂家奉化坊。明宪宗年间(约1478年),郭下逮十三世徙居定海金塘山。其后裔朝镕公之孙三府君复自金塘山迁居栖霞。宗谱清晰地记述了四明栖霞王氏是王羲之后裔的事实。

栖霞坑村另一大姓为周姓。据栖霞《周氏宗谱》记载,周氏先祖晏义自江西迁来黄岩,驻扎奉川,于宋开庆元年(1259)择里奉广渡村。晏义公有一次访四明,见其山清水秀,遂安家于东岙。明神宗年间(约1586年),德寿公由东岙卜居于此,距今已有四百余年。(www.xing528.com)

栖霞王氏、周氏承志勉学,人才辈出。据四明栖霞《王氏宗谱》记载,自清康熙起至民国,村中曾出过乡宾、廪生、国学生、职员、宣讲生、详士、议叙等41名。在式穀堂和润庄堂前,张贴有数十幅“捷报”,可惜因年代久远,破旧剥落,字迹难辨。其中式穀堂大厅板壁上有一张残存的“捷报”,其字迹依稀可见,上书:“贵府□□□应甲辰因科会试第二百二十四名进士”。此外,在王、周二姓宗谱的《世翰》中,记述有尚经公、尚孝公等乡间杰出人士40余位。当代王、周两姓村民在外出创业求职过程中,涌现了不少成功人士。

据《四明山志》记载,栖霞坑原名桃花坑,“在二十里云之南。山岩壁立数仞,延袤数百丈,其石红白相间,掩映如桃花初发,故名”。唐朝诗人陆龟蒙的《四明山九题诗》中有“云南更有溪,丹砾尽无泥”之句,“云南”即桃花坑,直至清末才改名为栖霞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