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途径及成果

影响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途径及成果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统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建立起“以水定人口、以水定生产、以水定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途径及成果

(一)转变观念

首当其冲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政绩观。长期以来,人们只把人类劳动的产品视为资产,把天然存在的资源看成是公共物品,从而进行掠夺式开发,应更新观念,树立资源也是资产的资产观念,建立清晰的产权观,促进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科学的发展观强调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和永续使用,强调经济增长不能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产品生产要以有益健康、环境友好为标准,生态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节约观念的创新,不仅强调节欲式的减量,更强调通过技术手段、行为模式进行节约;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观,政府在经济建设中具有强大的引导和控制功能,其主观意图对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不科学的政绩观必然导致资源配置的非合理化,应尽快明确合乎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观,同时以此为基础,抓紧建立和完善政绩评价标准、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为经济发展和官员考核提供科学的导向。

其次,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逐步加深理解,使科学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从大众自发行为转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以学校为重点普及提高民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强化人们的水资源保护意识,特别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环境保护的国策意识。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资源环境教育,通过各种媒体和方式,普及资源环境知识、绿色消费知识、循环经济知识,倡导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使广大公众在生产和生活中自觉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政府应给予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特别是在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重大决策制定、城乡规划论证、重大建设项目立项等方面,应实行吸收公众参与、听取公众意见的制度。通过公众的监督和参与,推动区域政府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力度,促使企业加快绿色技术创新。

最后,统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根据流域各地方水资源状况,统筹布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充分考虑本地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量“水”而行,以供定需。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根据水资源禀赋条件,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数量。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先发展那些水耗小、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限制发展那些水耗大、污染重、效益差的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合理调整作物布局,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建立起“以水定人口、以水定生产、以水定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流域全面推进生态城市、节水城市建设,加强沿江产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区域与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探索排污权交易制度,加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生态保护,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产业转型

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重点发展生态产业,建立以生态技术为基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主导地位的结构,促使化工机械制造纺织建材等传统工业和传统农业向绿色工业和绿色农业转变,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现代信息技术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使其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转变。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朝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和生态化发展。利用流域优良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投资力度,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发展进程,加快推广普及生态农业技术,鼓励科学施肥用药,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发展有机稻、有机水产品、有机蔬菜等有机产品,加快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精细农业和创汇农业。

改造传统工业,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针对沿江产业偏重的结构,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高新化。重点是抓好化工、机械制造、纺织等行业的改造,优化企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全行业的产品层次,通过高新技术的带动和集中投入,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大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在重点骨干企业内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和技术队伍,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积极推动自主创新,支持武汉、襄阳等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流域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服务产业发展。以保护水资源,特别是保护水生生物的多样性、维持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提高资源和环境的管理水平为基本特征,发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支持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丹江口旅游港等生态旅游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现代金融融、贸易、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生态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

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分工与合作。优化调水影响区县域布局结构,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适当集中连片;在园区内统一规划建设废物处理的公共设施,集中处理废弃物,促进企业之间的共生合作。遵照“统筹规划、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中、下游各地区的汽车、食品、旅游等产业发展的联合和合作,下游地区要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发展能耗少、污染少、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品;中游地区要利用现有基础,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

(三)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www.xing528.com)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充分利用汉江流域水网密集的特点,发展猪—沼—粮(果、渔)、稻萍鱼等循环共生种养模式。积极倡导立体种植,构建以开发低山、丘陵地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复合型生态农业。实施汉江休渔、禁渔制度,开展珍稀濒危鱼类的增殖放流。

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建立生态工业产业准入机制,优先选择和发展生态型工业,淘汰污染产业,政府通过政策干预,影响企业选项、选址。积极促进沿江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支持红(丹江口)—河(老河口)—谷(谷城)等循环经济重点项目,谷城拥有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老河口也有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丹江口市的生态经济发展更是得到中央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应进一步树立“大园区”的概念,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废旧金属加工利用基地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大力引进再生资源加工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再制造产业等循环经济产业,进一步拓展循环经济的发展空间,并通过产业链延伸和绿色发展,持续提高行业规模和工艺技术水平,以提升循环经济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推动支柱产业向生态化、无污染方向发展;推进流域内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支持开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产业。加强产业集群过程中的环境治理。

构建循环工业园区。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就开始规划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也正积极兴建生态工业园区。依据循环经济理论提倡的“3R”原则,主要以环境、资源的减量化为核心目标,充分利用企业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相互集成,形成企业之间的“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换、废物互用,实现整个园区的物质能量综合利用最大化,园区的废物排放最小化。[3]充分发挥调水影响区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空间结构,鼓励县域工业园建立起相关企业间的生态平衡关系,进行产业间的组合、链接、补充、共生和代谢,形成相互依存的工业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加快沿江地区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有的污水处理厂运行,提高污水处理率。

推进经济社会各方面碳减排。推进生产低碳化。注重生产过程的科学统筹、可再生资源利用的研发、产品品质的提升、化石能源耗费的缩减、废旧产品和资源的再利用等。推进流通低碳化。如建设节能高效的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城际快速铁路等。鼓励发展低碳交通,加大公交投入,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借鉴发达国家“鼓励拥有、限制使用”的做法,逐步限制私家车使用;加快推广使用节能车辆,积极为油电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提供相关税费优惠和配套服务设施。推进分配低碳化。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将要素收入、优惠政策等更多地向节能环保的产业倾斜,鼓励产业向低碳化方向发展。推进消费低碳化。在消费过程中引导人们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抵制浪费,形成文明消费的理念,珍惜能源,物尽其用,少用塑料包装袋和一次性商品,尽量减少消费品的不必要替换。

(四)科技人才支撑

针对县域发展的技术瓶颈,必须构建合理的技术支撑体系,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进工业可持续发展[4]

加大政府科技资金投入。设立科技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数量,支持与经济总体规划相符,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创新,并积极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的科技投入行为,为企业的科技投入提供更多的减免税优惠、财政补贴以及更多的配套服务,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特别是支持条件较好的企业构建以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创新平台,鼓励校企合作,支持企业引进技术和生产线,采用和推广先进实用的生态型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加快推进股权激励试点,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展开科技金融试点,形成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担保贷款、小额贷款等多种投融资渠道。积极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允许科技型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

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与人才。建立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兼职、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为基层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技术服务。大力引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先进技术,建立行业、县域、流域多层次共享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引进国际高精尖装备和技术,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聚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循环经济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新材料、新项目,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同时,实施县乡实用人才工程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