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水源区的影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为一项大型水利项目,给水源区带来发展机遇,特别是核心水源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在丹江口市境内的投资为24.25亿元,对丹江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2005年水源工程开工建设时,丹江口市的经济总量为42.16亿元,2012年丹江口市GDP为130.02亿元,经济总量增加2倍。巨额的投资也吸纳数量可观的劳动力就业,同时,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和知名度。但是,工程建设给水源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1.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工程的实施特别是大坝加高蓄水后将淹没核心水源区丹江口市优质农业耕地3 853公顷、优质园地1 587公顷和用材林经济林2 933公顷,按照2004年的价格计算,将直接减少农业总产值3.6亿元,减少农业增加值2.3亿元,减少农业税特产税982万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工对第一产业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巨大的。
工业发展也面临新挑战。一是电力资源减少,导致工业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前,丹江口水库以蓄水、发电为主,发电成本很低,上网电价仅为0.142元/千瓦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以后,丹江口水库将以蓄水、调水为主,发电为辅,据测算,年发电量将减少9亿千瓦时左右。这不仅导致供电收入减少,而且直接增加丹江口市工业企业用电成本。[30]二是大坝加高要求水位线以下工业企业必须整体迁移或关闭,直接影响工业生产总量。根据长江委员会移民搬迁规划,丹江口市在172米水位线以下的76家工业企业实行搬迁或关闭,减少工业销售收入约10亿元。三是严格的生态环保要求和产业准入标准,不仅增加了工业企业运营成本,也增加了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的难度。
旅游业、渔业是丹江口市最具发展潜力和最有广阔前景的产业,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库区水质将受到严格的保护,旅游、养殖将受到一定的限制,旅游业、渔业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2.水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
中线工程湖北水源区属于秦巴土石山区,土薄石厚、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功能脆弱,大部分又属贫困山区,淹没进一步加剧了人地矛盾,使库区生态环境自我平衡能力更为脆弱,水源保护与移民和环境容量之间矛盾突出。由于经济上的劣势、资金的不足,再加上水质保护困难重重,严重影响了当地政府和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得一些生态保护措施的效果降低。另一方面,因国家对水源区实行严格的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政策,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使得水源区长效保护动力不足。
(二)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
对汉江中下游而言,中线工程在带来比较显著的防洪效益的同时,也将会在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该区域是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经济总量占全省1/3左右,是湖北省汽车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生产基地。湖北省“一主两副”的城镇发展格局中,“一主”武汉市和“一副”襄阳市都坐落在该区域。随着区域内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该区域对用水量的需求也将迅速增加,另一方面,调水后,相应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容量减少,据测算,一期调水95亿立方米,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容量减少26%左右,二期调水130亿立方米,相应水环境容量减少32%左右,水资源供需平衡矛盾更加凸显,必将对汉江中下游地区三次产业发展、交通运输、财政收入、城乡饮水安全、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过兴建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对各用水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统筹协调并纳入规范化管理以及开展调水后汉江中下游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研究等,调水后汉江中下游区工农业与生活用水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四项治理工程中投资最大的引江济汉工程建成后,每年将从长江调水约28亿立方米入汉江,可一定程度上消除中线调水对下游河段灌溉和供水的影响,给汉江平原农业灌溉、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提供保障,各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保证率达到98%以上,消除调水对汉江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汉江下游的通航保证率。兴隆水利枢纽工程2013年年底已全面完工,工程将改善两岸21.84万公顷灌区的引水条件和汉江通航条件,兼顾水利发电。四项治理工程虽可以大大缓解中线工程对中下游地区的影响,尚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汉江中下游调水引起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
1.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重大工程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状况,必然影响到产业布局与发展。对于汉江中下游地区产业发展而言,中线工程带来的有利影响是:调水后,产业发展面临着水资源瓶颈的制约必将促使汉江中下游地区重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从而推动该地区产业整体结构优化和升级进程,促进新的工业布局的产生。由于水资源减少,会淘汰某些产业,同样又有上述原因,今后本区域的低耗水行业将得到发展,尤其是效益好、耗水少如电子、食品加工、机械、新型材料等工业将得到发展;农业是强耗水的产业,湖北新增粮食计划15亿千克在该区域,调水将进一步促进汉江中下游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节水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同时,调水也对产业发展带来显著的不利影响。
(1)对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31]
汉江中下游地区涵盖了鄂北岗地的全部和江汉平原的大部,是湖北省的主要商品农业基地,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省占有重要比重,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在2011年全国200个产粮大县中,湖北省占了9个,都分布在本区域,分别是监利县、枣阳市、襄阳市襄州区、随县、钟祥市、沙洋县、仙桃市、京山县、天门市,同年该地区粮食产量占全省的51%左右。汉江中下游地区也是湖北省最大的棉产基地和中国重要的高产优质棉区之一,2011年,棉花产量占全省的55%以上,油料产量占全省的40%以上,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45%左右。同时,农业用水是水资源的最大用户。调水后,水量的减少、地下水位的下降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变将对该地区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一是对农业灌溉设施的影响。本区域鄂中丘陵和鄂北岗地各县市,天然降水不足,主要靠灌区引水。孝感大部分县市(如孝南区、应城、云梦)用水也间接依赖汉江或汉北河。虽然加坝蓄水后丹江口水库水位抬高,汉江干流水位趋于均匀,通过合理调度及实施四项治理工程,沿江15个大型灌区、13.33万公顷耕地灌溉保证率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受水位下降影响,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内现有71个大中型灌区、241座农业灌溉闸站,灌区绝大多数闸站取水能力只能达到设计能力的35%~47%,共有185处闸站需要改造。这些泵站一是引水渠引不进水,二是提水扬程增加,需进行改造。特别是有些水利枢纽建成蓄水后,在库区沿江建设了与之配套的农田水利灌溉渠系,如王甫洲水利枢纽,调水后,现已建成的一体化灌溉将不能充分发挥灌溉效益,需要对灌溉系统重新进行规划、改造、更新建设。另外,调水后,汉江水位下降,导致沿岸的1万多口灌溉机电井面临报废。2012年部分闸站改造已启动,部分闸站改造主要是对因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影响的185处闸站进行改造,恢复和改善供水条件。通过闸站改造工程和引江济汉工程的实施,沿江各灌区灌溉期保证率都达到85%以上,关键是提水成本高的问题得到如何有效解决。
二是地下水位变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调水引起汉江干、支流各段水位变化及相应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地下水位不同程度的变化。地下水位的下降将直接影响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进而影响到土壤环境质量的下降,在降水量偏少的季节会加重土壤干旱,沿江的襄阳市是湖北省最干旱地区之一,地下水位的下降将影响到襄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而对于兴隆段库区段,兴隆枢纽工程实施后,库区水位将常年维持在较高水平,其河道水位比正常年份升高4~6米,从而抬高干堤两岸地下水位,加重两岸土壤浸没,造成沿江土地成为冷浸田。
三是对渔业生产的影响。汉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养殖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调水后,人为造成的改变,破坏了汉江中下游鱼类生存环境,严重影响鱼类的繁殖、生长,给当地渔业资源、水产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襄阳以上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由于水温达不到要求则有可能受到严重影响,丹江水库下泄水温较同地区地表水温下降4~6℃,大坝加高南水北调将使下泄水的温度继续降低,使四大家鱼的繁殖季节推迟20~30天;襄阳以下江段由于水文情势的变化,喜急流生境的鱼类种群减少,天然鱼类资源捕获量相应下降。以襄阳市为例,襄阳市汉江水面4.77万公顷,天然捕获量在8 000吨以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后,23个鱼类产卵场受到破坏,鱼类资源初步估计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天然鱼类产量减少60%。
而且,调水后因水量减少,污染物浓度将增加,使汉江中游水环境质量下降,必将引起目前中下游珍稀鱼类胭脂鱼、白鲟以及仅有经济洄游鱼鳗鲡、长颌鲚等种群数量继续大大下降。
(2)对工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主导产业发展受到影响。长期以来客水资源丰富,汉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形成了以大耗水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中游地区以汽车、电力、机械、电子、化工等为主导产业;下游地区是以石油化工、盐化工、磷化工、建材工业、棉纺织工业以及汽车零配件等为主导产业。调水后,一方面,将导致工业企业用水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水环境容量的减少也必然对工业废水排放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即污染治理的费用也要加大,这些将影响到沿江城镇主导产业规模和效益。如,沿江的汽车产业、化工企业、建材企业等产业规模。水环境容量的减少一方面“倒逼”提高区域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采用更先进污水治理技术等,但也将影响到企业的成本支出,从而影响其决策。例如,荆门、潜江的精细化工是主导产业,在调水之后,水环境容量减少,需要对原有的工业处理技术以及污水排放的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而企业成本支出的增加可能导致部分企业重新选址或者搬迁。甚至调水后水量的减少也会加速汉江沿岸部分耗水量大中小企业“夭折”。因为没有一定规模,企业就难以也无力采用先进的节水治污技术,难以达到高标准的耗水与环保指标。汉江中下游中小企业占比非常高,尤其是沿江及主要支流的化工、轻工企业都将面临这一问题。
同时,来水的大幅减少,一些沿江已建电站如王甫洲等发电量也将随之减少,将对沿江地区发电企业产生影响,初步估算,老河口市市因此减少各类税收3 400万元。
(3)对第三产业不利影响
当然,水资源的减少以及用水价格的上升也增加水资源依赖型第三产业发展的成本,如生态旅游、洗浴、酒店、游泳、清洁等水资源依赖型服务业等,生产成本将随供水价格上涨而明显上升,并且在严重缺水的极端情况下,可能面临停水歇业的风险,而以酒店为代表的旅游、商务配套设施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对耗水型服务业发展的限制,将降低水价敏感型服务业的生存机会。
2.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减收和增支两个方面:
一方面,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净化汉江水源,汉江中下游地区自2004年起陆续关停、破产了一批企业,对该区域的税收造成了一定影响。不含集体、村办等小企业,汉江中下游地区(不含丹江口市)共关停大中型企业共48家,企业关停前三年平均完成税收11 973.49万元。同时,为保护汉江中下游地区水环境,自2005年起汉江中下游地区共有23家企业已经或正在搬迁至园区或其他地方,23家企业搬迁前年三年平均完成税收8 408.55万元,这部分搬迁企业也形成税收流失。另一方面,兴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以及四项治理工程建成后增加的运行费用又会带来新的支出。根据《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复核报告书》,湖北沿江干流区域不包括支流区域安排污水处理项目有16个,虽然国家已拨付了4.39亿主要用于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污水处理厂建设,但是《复核报告书》规划兴建13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国家还没有安排资金,因此,新建污水处理厂和改扩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的投资还需要地方配套大量资金,特别是城乡居民生活污水排放管道链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铺设和改造。调水后,汉江中下游干支流为了减少对水质的影响,需新建城镇垃圾处理场21座。同时为了控制农村面源污染,需新增畜牧生产污染治理的支出。此外,还存在港口、码头、船厂的改造搬迁支出。从各港口看,调水后各港口导致泊位弃用、年通过能力减少不仅导致了原有投资流失和财政收入减少,而且要维持港口的运行,还需额外投入大量的财政进行港口泊位的改造、河道的疏浚。根据各地估算的浅滩疏浚维护和港口泊位改造,总计导致的总投资增加约66.8亿元。[32]此外,还存在其他方面增加的开支。汉江中下游地区受工程影响的搬迁、关闭和破(停)产企业的员工需要安置或再就业;四项治理工程建成后增加的运行费用;堤防工程改造投入,调水后河道水位下降,堤防基脚裸露,受水浪淘蚀,可能导致岸崩堤塌,危及防洪安全,需要改造;此外,环保、航道维护支出等。
3.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水位平均下降0.29~0.51米,汉江航道条件将变差,特别对引江济汉工程出口以上河段影响较大。根据引江济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引江济汉工程的建设可使汉江高石碑以下河段的航运条件基本保持不变。但是高石碑以上江面由于水量没有任何补给,航运成本增加,影响较大。此外,对航运企业的营运效益产生影响。汉江航运也是汉江中下游大宗货物的一条主要运输通道。例如,江汉油田60%以上的物质由汉江运输。调水后航运条件好的中水时段平均减少5个月,碍航河段增加,航运保证率降低30%至60%,航运成本增加。例如,现状通行200吨级驳船,每年平均可航行175天,而调水后每年仅通航47天,保证率下降13%,停航率增加40%以上。从通航等级上划分,丹江口至襄阳段,现状通行200吨,调水后,将由现状通航100~200吨级驳船下降到仅能通航50吨级的小船;皇庄至汉口段现状通行500吨级驳船,保证率达69%~90%,调水后保证率下降到21%~31%,即500吨级船舶长期停航。最后,对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和物流方向和方式的影响。调水影响汉江中下游水上承载能力的下降,将会对与之配套联运的公路铁路运输产生一定的影响,引起其他运输方式的运力紧张,对公路提出更高要求,或者改变物流方向改走其他线路,对运输产业造成一定的影响。[33]
四项治理工程中引江济汉工程和兴隆枢纽工程的兴建将减缓调水对汉江下游航道的影响,但对于汉江中游丹江口至襄阳段航道的影响则无法避免。实施汉江航道整治工程后,汉江中游江段航道的影响得到一定程度的减缓。
4.对城乡供水安全的影响
汉江中下游的很多城镇均位于汉江岸边,城市用水及工业企业用水都依赖汉江,据城建部门调查,现有武汉、襄阳、老河口、潜江、仙桃、钟祥6座城市规划区,宜城、沙洋、汉川、蔡甸4座县级城区,岳口、脉旺、马口、东西湖区等28个建制镇从汉江中下游干流取水。城镇供水主要通过城镇水厂供给,农村居民用水一部分已建小型自来水塔供给,一部分直接取用汉江水源。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必然会对汉江中下游城乡饮水条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34]
一是供水保证率下降,城镇供水成本增加。沿岸城镇生活、工业用水,主要是通过沿岸水厂及工业自备水源直接从汉江干流取水,汉江沿岸水厂和工业自备水水源总计216座,装机容量2.96万千瓦[35]。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汉江中下游干流多年平均水位下降0.29~0.51米,沿江各水厂的功能将受到影响,平均供水保证率下降,如沙洋自来水厂供水量在700×104吨以上,其最低取水位为33.7吨,在流量小于500米3/秒时,沙洋水文站水位将低于33.7米,水厂的设备将失去作用,沙洋城区8万人口、1 200家企业及公用事业的用水将没有保证。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流量减少,水位降低,对取水有利的中水历时大幅减少,将影响已形成的水资源利用体系,水资源利用成本普遍增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部分自来水厂、工矿企业泵站需要对取水口进行改造或延伸(兴隆水利枢纽回水区和其他地区不同的是改造方式),增加运行费用,如谷城县,为解决县城饮水安全,水厂制水成本会增加,吨水将增加成本0.20元,按照现有出水量3.5万吨/日计算,年增加供水本成255万元;二是实施引江济汉工程后,考虑到长江水的水质低于汉江水,含沙量较大,这将会增加汉江下游沿岸的用水成本。
二是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汉江水位的下降会导致沿岸绝大部分地下水位不同程度的降低,影响到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增加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例如,地下水水位下降,汉江襄阳段沿岸农村2万多眼家庭生活取水手压井因为取不上水而报废,将新增10万人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
三是水质下降风险。调水后,导致汉江水量减少,流速减慢,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加之沿岸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流入汉江,使水质逐渐下降,尤其是每年春天汉江中下游“水华”的爆发,导致汉江水不能引用,严重影响了沿岸人民的身体健康。
5.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调水造成了汉江中下游水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也就是降低了这一区域的环境容量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环境容量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资源和基础条件。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未来发展权限和发展规模明显低于未调水前的状态,将影响区域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汉江中下游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调水对该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潜力影响不容低估。
发展权限损失不仅表现在直接的影响,产业、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减少,排污权的减少等,而且表现在间接的影响,如投资活力降低、生产成本上升、消费能力降低等,使汉江中下游失去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例如,汉江中下游能源匮乏,未来需要新建一批大型火电站,而火电站的耗水量很大,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的数量和水质可能都不能满足其需要,项目的可行性难以获得通过。再如,调水后对水资源依赖性强的产业及企业发企业生产成本大大增加,一些对生产成本敏感产业企业可能会迁出,同时,一些高污染行业投资机会将被拒绝,必然限制高污染高利润行业的发展。此外,调水后,由于水环境容量的减少,水资源承载力的下降,对生态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不仅汉江干流沿岸,主要支流乃至三四级支流沿岸发展空间将受到限制。而且,由于现状城镇的用地布局及原有规划并未考虑调水的影响,调水后,需及时进行总体规划编制或调整原有的用地规划布局以适应新的情况。(www.xing528.com)
【注释】
[1]裴海燕,胡顺华.湖北:建设水利强省发力.人民长江报/2013年/1月/19日/第001版.
[2]裴海燕,胡顺华.湖北:建设水利强省发力.人民长江报/2013年/1月/19日/第001版.
[3]曹士忠,刘翠平.基于格兰杰因果法分析农安县的农田水利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吉林水利,2013(3).
[4]刘欣.农村水利公共设施的供给与需求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7).
[5]姚德春.明年拟建30万处农田水利工程[N].长江商报,2012-12-02.
[6]申端锋.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的困境与出路研究——以湖北沙洋、宜都、南漳3县的调查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7]反公地资源中存在许多拥有者,每个拥有者都有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权力为其他人使用该资源设置障碍,每个拥有者又都无法完全排除其他人的干扰,从而导致资源的闲置或使用不足,于是出现“反公地悲剧”,于1998年由美国的赫勒教授最早提出。
[8]陈柏峰.林辉煌农田水利的“反公地悲剧”研究——以湖北高阳镇为例[J].人文杂志,2011(6).
[9]饶大志,颜学恭.长江防洪在湖北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J].人民长江,2004(3).
[10]孙又欣.湖北防汛抗旱60年的成就与启示[J].中国防汛抗旱,2009(5).
[11]马振华,冼炬森.湖北杜家台分蓄洪区54年启用20次[N].长江日报,2010-07-29.
[12]甘勇,孙又欣.水利工程发挥重要作用今年实现防洪减灾效益159亿元.[N].湖北日报,2007-9-22,(3).
[13]吴威先主编.湖北五十年[M].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
[14]孙又欣.湖北“十一五”防洪减灾效益逾千亿[N].人民长江报,2010-12-25,(A01).
[15]饶大志,颜学恭.长江防洪在湖北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J].人民长江,2004,35(3).
[16]王章敏.防洪防汛依然是湖北“天大的事”[N].中国气象报,2007-6-5,(1).
[17]徐福群,冉瑞杰.湖北恩施水电资源拉动经济增长[N].经济日报,2007-9-25,(9).
[18]裴海燕,胡顺华.湖北25县受惠水电农村电气化[N].人民长江报,2010-12-11,(A01).
[19]裴海燕,胡顺华.湖北25县受惠水电农村电气化[N].人民长江报,2010-12-11,(A01).
[20]姚玲.湖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经营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水利,2013(17).
[21]严炳洲.设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区已迫在眉睫[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22]刘荣霞.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库调度水质影响模拟[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1,(S1):199.
[23]张家波,余秋梅,王明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水库及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和鱼类饵料生物影响的预测[J].水利渔业,1998(1):4.
[24]乔盛西,傅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水库库区气候影响的初步研究[J].湖北气象,1994,(11):37.
[25]张中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评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383.
[26]彭智敏,张斌.汉江模式:跨流域生态补偿新机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补偿政策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59-60.
[27]彭智敏,张斌.汉江模式:跨流域生态补偿新机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补偿政策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83-84.
[28]李仁东等.南水北调对丹江口水库区土地资源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2):112.
[29]张家波,余秋梅,王明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水库及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和鱼类饵料生物影响的预测.水利渔业,1998(1):3-4.
[30]罗天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对丹江口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Z].丹江口统计信息网,2004-11-02.
[31]彭智敏,张斌.汉江模式:跨流域生态补偿新机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补偿政策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91-94.
[32]彭智敏,张斌.汉江模式:跨流域生态补偿新机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补偿政策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96-98
[33]彭智敏,张斌.汉江模式:跨流域生态补偿新机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补偿政策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100-102.
[34]彭智敏,张斌.汉江模式:跨流域生态补偿新机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补偿政策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102-103.
[35]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研究[R],200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