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主要为农业服务。目前,湖北省建成了以防为主,水库、堤防相配合的防洪工程体系;以蓄为主,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工程体系:以国有大型电力排涝泵站为龙头,大、中、小型泵站联合调度的排涝工程体系。截止2011年年底,全省已建成大型水库77座,中型水库282座,小型水库6 100座。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建成小型农村水利工程150万处,其中:小型渠道100万千米、小水库1万处、塘堰96万处、小型集雨工程13万处、小泵站2万处。在农村水利管理方面深化改革,落实工程经营管理主体,落实工程安全责任、防汛抗旱责任和维修养护责任,建立基层水利发展平台,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明晰灌溉工程产权,推行“两部制”水价和终端水价。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及管理落实,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提高县域发展农业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增产
为了彻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十一五”以来,湖北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2006年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在湖北省召开,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开展泵站整修、人饮安全、堤防加固,民堤湖堤加培、水库整险、渠道疏挖、塘堰改造、挖井建窖、节水灌溉、水土保持、血防灭螺、高产农田建设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突出重点,对20个水稻主产县高产农田灌排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和挖潜配套,启动了国家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抓紧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全省有32个2万公顷以上的大型灌区列入国家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对灌区主干渠和1个流量以上的支渠进行配套改造,截止2013年年初,湖北省已有6个大型灌区完成规划任务;抓紧做好水毁工程修复,2011年,全省修复水毁工程3.8万处,清淤渠道2.5万千米,如位于长江中下游荆江大堤之首的枝江市,境内湖泊河流水库、塘坝众多,汛期局部暴雨多,洪水突发性强,各类大小堤防围堰险情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安全,2011年上半年全市投资200多万对四处主要水毁工程和堤防险段进行了整治和修复;对三峡库区、丹江库区、大别山南麓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进行了综合治理和监测监控;开展了“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针对全省塘堰年久失修,2011年冬至2012年春,全省扩挖塘堰21万口,做到了村民小组当家塘全覆盖,疏浚沟渠的“最后一千米”,2011冬至2012年春共投资223亿元,实现了资金投入、机械台班、工程总量三超历史[1]。1996—2010年以不变价格计算,湖北农村水利投入年增长12%,高于同期农业总产值的8%增长速度。
表4-1 1996—2010期间湖北农村水利投入增速
资料来源:[2]《湖北农村统计年鉴》(1996—2011)
②数据以1990年不变价格进行修正(www.xing528.com)
湖北农田水利设施的排蓄能力的增强,为湖北省粮食生产2004—2013年实现十连增打下重要基础,粮食总产量由2003年的1 921.02万吨增至2012年的2 441.81万吨,平均每年增长58万吨。2012年与2000年相比,农业总产值(按2000年不变价)由1 125.64亿元增至1 561.95亿元。2013年,全省粮食产量2 500.13万吨,比上年增产55.95万吨,增长2.4%。
图4-1 2003—2012年湖北粮食产量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过去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为主,结构单调,农民经济收入低而不稳,经过多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旱涝兼治,中低产田改造,高产农田建设等,不但提高了农业生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也使土壤的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为提高农民经济收入。2000年以来,全省稻谷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199.925万公顷增长到2012年201.788万公顷、蔬菜由107.982万公顷增长到113.869万公顷、各种果树由23.393万公顷增长到40.075万公顷、养殖水面由57.325万公顷增加到1 000多万公顷。2013年,全省油菜籽产量250.47万吨,增长8.9%,总产量连续18年保持全国第一。在大农业内部,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41.7%增加到2008年47%,在种植业内部,经济作物的产值比重由58.8%上升到2008年的63.8%,全省经济作物有了较快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农民收入的上升,农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2 444.06元提高到2012年的7 851.71元,年均增长1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