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北省水利发展阶段及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湖北省水利发展阶段及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0多年来,湖北省针对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实施相应的治水策略,其水利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1]: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经过这一时期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湖北全省江河防洪体系基本确立,兴建了丹江口水利枢纽等一大批骨干水利工程,为湖北水利建设大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从2008年至2012年,湖北省水利投入高达711.8亿元,水利建设投入位居全国首位。[3]2012年,湖北省进一步提出发展平安水利、民生水利、农田水利、生态水利的四位一体思路。

湖北省水利发展阶段及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湖北水利事业的新纪元。60多年来,湖北省针对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实施相应的治水策略,其水利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1]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加固堤防,关好“大门”,实现江湖分家。在连续几年对长江汉江堤防大力进行加高培厚的同时,修建了举世闻名的荆江分洪工程和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此外,鄂东地区兴建了长孙、举东、举西、黄梅百里长堤等防洪工程。1956年完成了湖北省第一条中小河流——府河流域的规划编制工作,为全面进行流域治理,由治标转入治本开了一个好头。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修建水库,蓄洪灌溉。在大力兴修小型水利的基础上,积极建设中型和必要的大型工程,实行大、中、小结合,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结合。截止20世纪60年代末共兴建水库198座,全省主要中型河流基本上都兴建了控制性水库工程,全省一半以上的大型水库、1/3的中型水库,都是在这一时期兴建的;平原湖区的自流排水体系也基本形成。经过这一时期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湖北全省江河防洪体系基本确立,兴建了丹江口水利枢纽等一大批骨干水利工程,为湖北水利建设大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继续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是兴修泵站,排涝降渍。全省水利建设的重点由丘陵山区转移到平原湖区。修建了沉湖、汉川、捧湖等一大批电力排灌泵站。通过大力建设电力排灌泵站,初步解决了平原湖区的排涝问题,并为消灭钉螺、根治血吸虫病创造了条件。(www.xing528.com)

第四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经过短暂“休养生息”后,再鼓干劲、重整旗鼓,水利开始步入加强工程管理、讲求综合效的轨道。1986—1989年,地、市、县财政投入水利资金分别为1 566万元、2 640万元、4 500万元、6 150万元。同期,乡、镇、村、组和群众集资由3 134万元增加到1.1亿元。

第五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水利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水利是国民经济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后,湖北水利发展开始了新的里程,建设的重点放在整险配套、提升功能上。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保持蓬勃开展的大干态势。至1995年为止,湖北全省水利建设累计完成土石方217亿立方米,水利工程总计投入约15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总额为85亿元,地、市、县自筹32.4亿元,群众劳动积累折合资金约40亿元,全省基本形成防洪、排涝、灌溉三大水利体系。全省江河堤防的建设与管理,建成的大、中型水库和大型电力排灌泵站座数和装机容量,均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前列。全省保证灌溉面积,1995年达到235.04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0%,排涝面积119.2万公顷,占易涝面积的86%,在此基础上,旱涝保收农田达198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近58%。1989—2005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8万平方千米,基本遏制了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77万千瓦,相当于建国头40年的总和,为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2]。截止2010年上半年,湖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已完工水库563座,占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总数(656座)的86%,“十一五”期间,解决1 621.44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11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加强水利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如春风般吹拂荆楚大地,全省水利投资明显增加,各地农田水利建设进档提速。从2008年至2012年,湖北省水利投入高达711.8亿元,水利建设投入位居全国首位。[3]2012年,湖北省进一步提出发展平安水利、民生水利、农田水利、生态水利的四位一体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