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历届政府重视水利投入,改造山河,除害兴利,进行了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七大江河分别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治理,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新世纪,仅2009—2011三年,全国共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7 942.6亿元。截至2009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堤防29.1万千米,已建成各类水库87 151座,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 926万公顷,共建成农村水电站44 804座,全国水土保持治理面积达104.5万平方米,其中小流域治理面积达41.1万平方米,水利工程供水量5 965亿立方米,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由38%提高到58%。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安全保证。首先,增强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为农业的持续稳产创造了条件。占全国耕地总面积一半的灌溉面积,生产的粮食占全国粮食产量三分之二。其次,增强了工业及城镇供水能力,保证工业及城镇经济发展。城镇供水是我国水利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利经济展潜力之一,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水平的提高,工业和城镇供水问题日益重要,尤其是北方水资源紧缺地区和部分沿海城市,水已成为城镇及工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2006年,全国水利工程为城镇及工业供水1 741.7亿立方米,有力地保证了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后,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水电业等快速发展。我国水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为6.8亿千瓦,其可开发量为3.7亿千瓦,截至2009年,开发水电装机容量达1.97亿千瓦,年发电量5 055亿千瓦小时。
进入90年代以来,水利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水利经济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城乡供水迅速崛起,水电建设加快,水利渔业、旅游业稳步发展,水利综合经营迈上新台阶,结合河道治理进行了滩涂开发,水利经济结构得到改善,经济效益显著,水利发展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水利经济得到了全方位发展。据统计,1995年全国共征收水资源费5亿多元,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20多亿元,水费收入47.2亿元,电力销售收入169.5亿元,水利渔业总产值40.1亿元,水利综合经营总收入513.6亿元,实现利润38.3亿元。到1995年底,水利行业在国家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的水利企业达到3.9万多个,水利经济收入超亿元的县达65个。
进入二十一世纪,水利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发展步伐加快,截至2002年底,全国水利系统国有资产总额预计已超过6 000亿元,水利经营性资产3 920亿元,占水利总资产的65%左右[4];2005年全国水利经营总收入达到1 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1.34亿元,增幅达到21.15%[5];2011年全国征收水资源费101.6亿元,电力销售收入达1 633.3亿元。以湖北省为例,全省水利经济也从无到有,由弱到强,2000年水利经济产值突破60亿元,14个水利厅厅直单位其经济总量由2006年的20 431.33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39 705.53万元,增长了94.34%,年均增长率18.06%,其中,水管单位城镇供水和水力发电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显效益的经营项目[6]。
近年来,水利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7]。
(1)尚未建立起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水利经济良性运行机制。从经济体制上说,尚未完全摆脱旧的计划经济模式;从经济增长方式看,技术密集型企业少,大多还停留在粗放型经营方式上。
(2)水利经济内部结构不合理,供水、水电等产业项目偏少,产业组织结构分散,大部分经济实体规模小、档次低,缺乏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效益。
(3)水利资产管理薄弱,产权不明晰,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www.xing528.com)
(4)水价、电价偏低,水价尚未纳入国家价格体系,农业供水实收水费不足供水成本的一半。水利工程发电收入,一般难以执行国家批复的电价水平,上网电价较低,且大多未能实现调峰电价[8]。
(5)水利公益性支出补偿机制尚未建立。
(6)水利经济地区发展差异大,西部地区发展滞后,经营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不高。
(7)水利经济核算指标体系不健全,统计口径不一致。
(8)水利工程建设与流域综合开发、区域综合开发尚未形成有效的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