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错图:四腮鲈-松江名产

海错图:四腮鲈-松江名产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腮鲈四腮鲈为松江名产,本名松江鲈,因有四腮而得名,是一种名贵的鱼类。腮四叠,赤色露外,此四腮之所得名也。土人最珍,故谚云:“四腮鲈,除却松江别处无。”赋内若据张翰所思者〔4〕而引用,则坡公〔5〕亦未尝真见四腮鲈也。盖张翰吴人,因秋风思鲈鲙,此正九月方有之四腮鲈也。《赤壁赋》可能引用了张翰的典故,因为苏轼也没有真正亲眼见过四鳃鲈。

海错图:四腮鲈-松江名产

四腮鲈

四腮鲈为松江名产,本名松江鲈,因有四腮而得名,是一种名贵的鱼类。四腮鲈鱼与其他鲈鱼的迥然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形体神态,还在于它生理生态特点:一是有四个腮瓣;二是生活在咸水和淡水之间;三是体态婀娜丰腴。

【原文】 康熙六年〔1〕,予客松江,得食四腮鲈〔2〕,甚美。其鱼长不过八寸,哆口圆头而细齿。身无鳞,背列白点至尾。腮四叠,赤色露外,此四腮之所得名也。其鱼止一脊骨。性精洁,以海塘石隙为穴,鸡鸣之后出穴,就石啖霜,故惟九月始有,不知何物所化。至正二月,则又变形而无其鱼矣。土人最珍,故谚云:“四腮鲈,除却松江别处无。”席间常与黄雀比美,亦谓之“假河豚”。云捕此鱼者,非网非钓,以一直竹。其末横穿一孔,又插小竹尖,不用饵。但立于海塘石上,垂长竹,而以横竹穿透石隙。有鱼必衔其竹,乃抽而出,得之甚易。

按,今人因《赤壁赋》〔3〕所云“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遂指松江斑鲈为四腮鲈,不知松江四腮鲈不但与天下之鲈异,并与松江之鲈亦异。赋内若据张翰所思者〔4〕而引用,则坡公〔5〕亦未尝真见四腮鲈也。盖张翰吴人,因秋风思鲈鲙,此正九月方有之四腮鲈也。如系斑鲈,四季皆有,何必秋风哉?鱼不露腮,露腮之鱼惟此种。《字汇》有“鳃”字,疑于此鱼立鳃名也。

《四腮鲈赞》:松江之鲈,名著遐方。但知腮四,谁信食霜?

【注释】

〔1〕康熙六年:即公元1667年,丁未年。1(www.xing528.com)

〔2〕四鳃鲈:详见本册《鲈鱼》。1

〔3〕《赤壁赋》: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著名赋作。此句实际出自《赤壁赋》的姊妹篇《后赤壁赋》。1

〔4〕张翰所思者:西晋文学家张翰所思念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张翰因感应时节,一时之间思念起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于是弃官还乡。此典出自《世说新语·识鉴》,有成语“莼鲈之思”。1

〔5〕坡公:苏轼,号东坡居士,被尊称为“坡公”。1

【译文】 康熙六年,我客居松江,有幸品尝到四鳃鲈,十分美味。这条四鳃鲈约八寸长,嘴巴张得很大,头部圆润,牙齿细小,身上没有鳞片,背上的白色斑点一直延伸到尾巴。它的鱼鳃四叠,外露的部分为红色,这就是“四鳃鲈鱼”得名的缘由。这种鱼只有一条脊骨,没有鱼刺。它生性喜欢洁净,生活在海塘石隙中,每天早上鸡鸣后出来,舔食石头上的白霜。所以这种鱼只在每年九月出现,不知道是由什么变成的。到了正月和二月间,这种鱼又会变化,不再是鱼的样子。四鳃鲈在当地最为珍贵,所以流传着“自松江以外,鲈鱼无四鳃”的谚语。食客常拿它与黄雀比美,甚至称它为“假河豚”。据说捕四鳃鲈时不用渔网,也不需要垂钓,只需一根直竹就可以了,在竹竿末端穿一个小孔,小孔上插一根小竹尖,不用鱼饵。捕鱼的时候,只需把竹竿垂下,让小竹尖伸到石头缝里即可。只要石缝里有四鳃鲈,它就会咬住竹子,这时候把竹竿轻轻提起来,鱼就到手了。

现在的人凭借苏轼《赤壁赋》里的“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一句,就认定松江斑鲈为四鳃鲈,殊不知松江四鳃鲈不仅与天下的鲈鱼不同,也和松江本地的普通鲈鱼不同。《赤壁赋》可能引用了张翰的典故,因为苏轼也没有真正亲眼见过四鳃鲈。张翰是吴地人,因秋风起而想念鲈鱼做的生鱼片,而四鳃鲈正是在九月秋天才会有。如果只是四季都有的普通斑鲈,何必因秋风而想念呢?一般的鱼不露出鱼鳃,只有四鳃鲈才露出鱼鳃。《字汇》里面收录的“鳃”字,很可能就是为这种鱼造的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