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章前文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主体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合作程度都不高,教育研究者和机构各行其是,相互之间缺少交流合作,只有较重要的学术群体,未见影响力大的的学术流派,形成这种现状的影响因素有:
(1)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是20世纪英国哲学家布朗在《科学的自治》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他把全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视为一个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社会群体,以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这样的一个群体就称之为学术共同体。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者是这个学科学术研究的主要力量,新闻传播学学科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品质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群体的学术研究素养、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而目前新闻传播学学术群体未突破院校或系别界限,极少有跨院校、跨地区的合作,这也是新闻传播学研究学术积累薄弱、理论研究缺乏创新性的成因。蒋晓丽等曾把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界和欧美学界进行过对比,认为国内很多学者其实是“一个人在战斗”,无法形成某个论题或进路的持续探讨和建构,即无法形成学术共同体[9]。
(2)缺乏与业界的对话合作。新闻传播学教育机构在其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是培养新闻理念和新闻基本技能的功能,但最终将该学科专业内容实现却是在业界实践活动中的再教育。牛炳文和王春玲认为,由于以往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新闻传播学教育机构和业界未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而在媒体融合趋势的现实环境下,新闻传播学教育理念的革新必然需要新闻教育机构和新闻媒体共同面对[10]。中国的教育管理部门已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了一些变革举措,例如,教育部、中宣部于2013年出台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其主旨是:培养学生全媒体业务技能,强化实践;未来5年500个记者进入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任教,500个高校教师到媒体兼职;改革招生、培养、课程和学制模式,具体内容包括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验平台等。
【注释】
[1]黎苑楚,徐春燕,程斌.我国高被引作者群体属性研究——基于中国引文数据库统计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5):150-155.
[2]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田依林.我国高等教育合作研究团队的分析——基于部分CSSCI刊源教育类期刊载文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6):23-26.
[4]焦璨,张楠楠,张敏强,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心理学科研人员合作网络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www.xing528.com)
[5]大卫·伯金汉,张开,林子斌.媒介素养教育在英国——访谈与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6):117-121.
[6]陈燕,李海刚,杨艳枝,等.全国部分高校2005届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上)[J].出版发行研究,2005(10):34-38.
[7]杨明,陈少志,于巍.对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27):191-192.
[8]侯迎忠,郭光华.新闻传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证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23(5):15-19.
[9]蒋晓丽,张放.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为何缺乏原创理论[J].新闻与写作,2016(1):35-39.
[10]牛炳文,王春玲.论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过程中对话机制的建构[J].编辑之友,2012(3):57-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