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对3431篇文献资料进行统计,2000—2014年间,我国共有2450位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学者在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由表7-1可见,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人数最多,共有1945位,发表2篇的作者有323人,虽然只是1篇文章的区别,但是在人数上却差别巨大。而在发表5篇以上论文时,发文量差距的人数区别不大。所以可以看出,发表数量较多的作者对新闻传播学教育有持续性研究。
表7-1 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发文数量与作者数量统计表(2000—2014)
(一)高产作者分析
本研究对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高产作者界定的依据是普赖斯定律,该定律描述了期刊论文中核心作者与全体作者间的定量关系,如下文中的公式。公式中的nmax为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N为核心作者群发文量的临界值,发文量大于N的作者即可视为核心作者。根据上面的统计,本研究设定的15年间,发表文献最多的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蔡雯教授,其发文量为18篇,即nmax=18。将nmax=18代入普赖斯定律公式,得出N=3.1777≈3,即论文发表量在3篇以上的作者是该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中的高产作者,在2450位作者中有198位高产作者。
通过利用CiteSpace软件在操作界面的参数设置上选择作者(Author)作为网络节点类型(Node Types),每一年为一个区分,并且选择每一时间片段中出现频次最高的30个数据,即Text N per slice为30,对CNKI收录的3640篇文献进行作者共现分析,得到了378条节点,如图7-2所示。作者共现网络图谱可以反映科学研究中的主流群体和代表人物。由图中的节点大小和颜色可看出蔡雯、陈力丹、郑保卫、李建伟、张昆、吴廷俊、邱沛篁、李希光、董小玉等是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的中坚力量。
由于图谱中只对高频次出现的作者有明显显示,而整体作者数量较多,所以在下文中以发表论文6篇以上的作者为例,在表7-2中对他们的所在机构、年龄、职务等进行了分析,其中有些作者的年龄信息在文献中并未呈现,因此下文中的数据借助了网络搜索实现。
图7-2 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的作者共现图谱(2000—2014)
表7-2 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高产作者名单(2000—2014)(前45名)
续表
续表
注:年龄计算和作者所属机构时间为2015年,作者归属多个机构的以发文量总数多的机构为标准。(www.xing528.com)
从表7-2中可以看出我国近15年中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的主流群体和代表人物。其中,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的蔡雯教授发文量最高,为18篇,她在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有持续而丰硕的研究。她同时也是国家重点社科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和中国新闻教育史学会副会长。排在发文量第二位的陈力丹教授和第五位的郑保卫教授也都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老师。发文量在第三位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学院的张昆教授,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组成员。发文量第四位的李建伟教授是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教育部高教司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专家。其他所有排名前45名的高产作者也全都来自于高等院校,其中绝大多数就职于新闻传播类学院,只有南京师范大学的陈晓慧教授和东北师范大学的张舒予教授来自于教育类学院,她们的文献主要关注点是媒介素养教育。
这些高产作者的机构分布在我国13个省份和直辖市,包括北京10人,湖北10人,广东5人,上海4人,四川4人,浙江3人,河南2人,湖南2人,天津、吉林、江苏、重庆、陕西各1人。对应人数与地区分布的情况,这些作者所在的高校在新闻传播学科中也有较大的影响力。比如中国人民大学6人,华中科技大学和四川大学各有4人,暨南大学有4人,武汉大学有2人,而这几所学校都是具有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整体规模,且具备新闻传播学博士培养资格的高校。
从年龄上看,前45名高产作者中年龄最大的是四川大学76岁的邱沛篁教授,他曾任四川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现被国家教委聘为全国新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年龄最小的是现上海交通大学40岁的王积龙副教授,但是他有关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的论文多发表在四川大学读博阶段,所以在机构归属中列的是四川大学。从图7-3中可看出,占总数前4位的分别是:介于46~55岁的18人,占40%;介于66~75岁的11人,占24.45%;介于56~65岁的9人,占20%;介于36~45岁的5人,占11.11%。这些数据说明,最有活力的研究群体集中在中青年群体中,且经过长期积累的老年学者对该学科教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而36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在其中只有一位。
图7-3 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高产作者年龄段分布图
(二)高被引作者分析
学术论文被引频次是反映论文质量和作者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中,高被引频次论文意味着在一段时期内,作者研究成果广泛被其他研究者认可、继承和发扬。高被引作者历来是国内外很多研发机构重点关注的对象。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在其著名的SCI引文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发出了ISI-Highly Cited(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收录了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等21个学科领域中全球被引频次最高的前250名高被引科学家的履历和论文列表等信息[1]。CNKI的子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收录了1979年至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的所有源数据库产品的参考文献,并揭示了各类文献之间的相互引证关系,所以在本研究中对应选择了该数据库作为高被引作者分析的数据来源,得出了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被引频次排名前37位的作者信息,如表7-3所示。
从表7-3中可以看到排名前三甲的都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其中,蔡雯以被引文献18篇,总被引460次列首位。蔡雯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编辑学、新闻媒介研究等,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应用新闻学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她也是国内最早研究新闻传播策划理论的学者,其《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一文被引124次。郑保卫以被引文献14篇,总被引55次列第二位,作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和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郑保卫在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建设、新闻教育等方面提出的“保卫新闻学”等建议受到学界的关注与好评。陈力丹被引文献为12篇,总被引151次,他在新闻理论、中外新闻史、传播学、舆论学等领域都有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发表。排第四位的是四川大学的邱沛篁,他从事了36年的新闻教育工作。列第五位的是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他被引最多的文章为《是新闻记者的摇篮还是传播学者的温室?——21世纪新闻学教育思考》。
表7-3 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高被引作者名单(2000—2014)(前37名)
续表
资料说明:数据来源于中国引文数据库,搜索关键词为“新闻”或者“传播”且关键词为“教育”,时间为2015年12月8日。由于该数据库中2000—2014年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被引作者排名中,被引4篇文献以上的共有64名,为了和发文总量排名前45名的人数接近,有利于对比,因此本表中以5篇为标准列举了前37名。
对照表7-2和表7-3进行综合分析后可以发现:在人数集中性上,两个表中共有19位作者在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上都处于前列,而蔡雯、陈力丹、郑保卫、邱沛篁和李希光五位作者均列两个排名的前十名,这5位作者可以视为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的核心人物,在发文数量和影响力上都有较高贡献。两个表的作者重合度接近一半,说明该学科教育研究群体比较集中。特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和四川大学在新闻传播教育研究上形成了核心作者群。
在机构分布上,大多数作者来自于“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大学,以及分布在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在作者年龄上,基本呈现了老中青三个群体,但是最有影响力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者中,这也符合科学研究群体的普遍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