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表5-1和图5-7~图5-10可见,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突现率分别是7.48、3.67、3.97、5.23,从曲线走势可看出,虽然年份之间走势有波动,但是总体而言,这些关键词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在整体15年的研究中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
以学科建设为例,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学科内容在20世纪90年代快速扩张,这与当时的宏观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1998年教育部修订了本科专业目录,新闻传播学的本科专业由原来的9个减少到4个,即: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新闻传播类院校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基本上把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并且贯彻了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教育思想。
图5-7 “学科建设”突现历史曲线
图5-8 “教学改革”突现历史曲线
图5-9 “实践教学”突现历史曲线(www.xing528.com)
图5-10 “课程设置”突现历史曲线
在此背景和指导思路下,学者董天策提出了“本科教育的横向水平复合”和“研究生教育的垂直水平复合”模式,这两个模式也是新闻传播学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形成正确的理念,才能去积极探索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可行模式,而要探索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可行模式,又需要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新闻传播复合人才培养,本身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3]。由此可见,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设置等环节是密不可分的。除了对学科整体全域性的思考,地方新闻传播学院校建设也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重点院校与学生毕竟在整个学科中只是少数。杨丽与周世群认为注重媒介的“多媒体性”在学生培养内容中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因此要对实践性课程内容进行修订和调整,同时加强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在人才质量上体现地方高校的竞争力。
伴随着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新闻传播学科也进行了新的调整、突破与转向,从局限于新闻学范畴的研究走向到包含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大融合方向[14]。学者李良荣认为1978—1992年间,中国新闻传播学基本框架是“小新闻”取向,即新闻学理论的教育和科研是当时学科的主要内容,包括四大新闻业务和媒体管理等;而“大传播”的意思是指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突破以新闻学理论和业务为主的框架,将视野从媒介转移到更广阔的领域,即突破诸如受众研究、效果研究等大众传播领域的焦点,在更广泛的视角探索传播信息与社会治理、全球治理等宏观关系的研究[15]。发展至今,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一直在创新,学者谭天提出“新闻传播学重建需要范式转换,需要三大学科集群的支持,一个是传播学科群(包括传播学、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一个是传媒经济学科群(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等),一个是信息科学技术群(包括统计学、信息技术、数据挖掘、视觉设计等)[16]。
再以实践教学为例,因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实践性特别强,所以学科教育研究前沿在这个领域有稳定的关注度和研究投入。邢雪在《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方式探析》一文中认为,目前中国的新闻与传播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仍有许多不足,对比新闻传播业界的发展状况,目前新闻传播学的实践教学存在实践与理论课程设置比例、教育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活动规模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新闻传播学业界需求与教育界人才培养方向之间的偏差。她建议建设“MIE工程”(Mass Media in Education),将整个新闻传播专业打造成一个模拟的“编辑部”或“演播室”,把媒介环境的现状在校园中模拟出来,建设一套完整的符合媒介组织内容制作和市场规律的小组织机构,让校园内的模拟媒介和现实的市场媒介情景密切联系,让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变成实际媒介市场中的运作,让学生在校园内即可体验新闻实践活动,提前做好学生到媒介工作者的身份和技能转换[17]。邢若南和袁玖根则关注了新媒体形式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他们提出博客(BLOG)的兴起给个人学习、学校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新媒体博客有着积极的作用,使用博客教学可以丰富实践教学的原有形式,让学生的视野得到扩展,很多之前从未在理论课上呈现的知识都可以在博客平台上让学生接触和获得。如果对博客参与到教学之中的运用方式和效果进行完善和革新,这种教学方法在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中可发挥更大的作用[18]。
可见新闻传播学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改革的动力之一就是媒介技术的发展。刘昊提出媒介融合是经济的融合、文化的融合和全球的融合。媒介融合对媒体人才培养特别是实践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新闻传播学教学实践探索创新之路应该尝试培养跨学科的网络传播人才,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媒体实践能力和理论学习的提高,还要注重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充分利用高校自建的校园电视台、报纸、广播电台来实现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尽量弱化考试的观念,把重点放在检验实践能力上,力争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即精通某一类媒介的同时掌握多种媒介的功能[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