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声乐审美发展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声乐审美发展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民族声乐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人们在生产劳动时把音乐作为语言的同时,还用音乐来传达个人情感,表现劳动、生活、生产的情景,逐渐形成了中国民族声乐。无论中国传统声乐艺术,还是意大利美声唱法相结合形成的新的民族唱法,以及传统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戏曲与美声唱法的融合,都属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声乐审美发展

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定位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我国民族声乐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人们在生产劳动时把音乐作为语言的同时,还用音乐来传达个人情感,表现劳动、生活、生产的情景,逐渐形成了中国民族声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由田野地头的“娱乐”发展为当今的舞台艺术,“中华民族艺术”包括民歌、戏曲、说唱、新民歌和原生态。无论中国传统声乐艺术,还是意大利美声唱法相结合形成的新的民族唱法,以及传统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戏曲与美声唱法的融合,都属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是极富多元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国传统的民族唱法从种类上来看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说唱、戏曲、地方民歌、区域民歌等。然而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节奏和审美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于美的欣赏习惯和切入点也在发生着变化,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向前高速运转,任何事物始终墨守成规地保持着一成不变,终究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最后被时代和社会所淘汰。

回首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整个演变过程是一个多元结构的,它的构建基础是中国的传统民歌和传统的中国戏曲,最后赋予美声唱法的一些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技术方法为参照,这种多元一体的艺术风格使得我国的民族唱法充满了鲜明独特的个性。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带有各自不同的地域特点和风俗习惯,因此人们对审美及不同作品的风格特色也会有所不同,这样一来,单一的唱腔或者是演唱形式是无法满足广大群众需求的。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传统民族唱法在继承了传统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吸收采纳新的内容来完善自己,以便在艺术发展和艺术表现上适应不同的审美心理需求。由此也可以说明,民族声乐的多样性发展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必然之路,在这条路上,我国的民族声乐工作者不断地求新探索,为后人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源。

作为欣赏者和传承者的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一种想法,既然民族声乐本身的唱法能够一直向前发展,那么从欣赏者和演唱者来看,审美评判标准是不是也要重新树立标杆呢?(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后,我国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艺术方面的发展更是如此,百姓所接受的艺术形式也从原来单一的形式变得有所选择,由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业余生活,这样也就明确了自身的审美目标。单纯从声乐欣赏的角度来说就有很大的变化,过去的人们只能被动地从广播里听到一些歌曲,基本没有选择的余地,也没有明确的欣赏目标。而现在有了全新的变化,信息时代、多媒体时代都成了现今的代名词,人们生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都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也有了自己审美选择权利,电视、音像店、CD和MP3制品,以及各种艺术团体、专业的歌舞剧院、多媒体网络等一系列的欣赏途径可供人们选择,音乐爱好者可以在艺术培训学校由专业的声乐老师一对一地进行声乐辅导,可以说全民的艺术情操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从现在的一些音乐会也可以看出,一些专业的歌手已经不再把通俗、民族、美声做出非常明确地划分了,许多歌唱家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歌曲,在经过自己的处理,保留自己唱法的基础上,又融合了通俗的音乐元素,演唱了一些流行歌曲,将歌曲进一步升华,实现了三种唱法融会贯通的视听效果,让观众们大为惊叹。这种形式的演唱也被越来越多的歌唱家所运用,同时这样的演唱形式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需要,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所以说,要想让我国的民族声乐得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全新的审美观念,站在全新的审美角度大力鼓励歌手演唱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唱法的声乐作品,经过这样的多元融合,以及全新的审美促进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这样才会扬长避短、求同存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