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声乐发展研究:表演要素与美感体验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声乐发展研究:表演要素与美感体验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声乐表演要素的构成主要是指整个形体表演系统。表演要素主要有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伴声体态、借物体态四个方面的内容。这种美感体验能使肢体语言与声乐演唱构成一体,从而使声乐演唱达到艺术化的“尽善尽美”的至高境界。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声乐发展研究:表演要素与美感体验

民族声乐表演要素的构成主要是指整个形体表演系统。形体表演属于非语言性的语言,它是由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体位变化构成的一个表演系统。形体表演在信息传递中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功能,主要用于辅助有声语言或歌唱表演,以表达思想情感,使理性信息具体化、形象化、情趣化和艺术化。民族声乐表演的魅力在于用人声表现人性、抒发人情的直接性。我国民族声乐表演的基本准则是能歌善演、声情并茂、情韵双绝。表演者要使歌声美妙动听,演唱则要“情”“声”“形”俱佳。表演要素主要有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伴声体态、借物体态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肢体语言

民族声乐表演系统中需要表达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声音语言系统的表达;二是肢体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表达。肢体语言作为符号系统中的一种,主要依靠肢体动作来传达相对明确的信息。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肢体语言应用具有两种主要功能,即表情性功能和美感表达功能。

1.表情性功能

人类社会有两种符号系统,一种是语言文字符号系统,另一种是非语言文字符号系统。肢体语言属于第二种符号系统。在语言形成以前,人类曾用声音、手势、体态进行交往,彼此传达感情。在此过程中,人的身体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着许多信息。这种信息具有语言的性质,并被称为肢体语言。肢体语言通过各个历史阶段的不断发展完善,成为诠释人类表情的一种方式,成为一种能够被人们所理解的艺术活动。此时,一种审美意象的表达就代表了精神与心理上的表情含义。这种意象可以使歌者和听者在感情上相互沟通,并产生心灵的共振。

2.美感表达功能

美感表达对肢体语言的要求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它可以使演唱者的表演达到出神入化、尽善尽美的境界。这种美感表达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民族声乐演唱在运用肢体语言的时候,最先考虑的是符合人们真实的生活逻辑,以此来激发表演者内心的冲动与激情。这种冲动与激情是在外部事物、艺术式样与人的知觉组织活动以及内在情感等作用达到同构时所激起的美感体验。这种美感体验能使肢体语言与声乐演唱构成一体,从而使声乐演唱达到艺术化的“尽善尽美”的至高境界。

其次,肢体语言是心理和形体两方面的结合,也是内部情感和外部动作的统一。艺术化的肢体语言常常是通过表演,把人们从现实生活引入理想化的要求中,由表演者运用肢体和情感来刻画生活中的景象。所以,它的每个动作都是经过思维加工的审美对象。(www.xing528.com)

最后,在演唱过程中,演员选取肢体语言表现方式,诠释作品的美学价值,体现和提出了对肢体语言多样性、丰富性的要求。如何运用形体表演补充展现民族声乐作品的内容和美感,是演唱者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

(二)面部表情

形体表演不仅有肢体语言,还包括面部表情。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声乐作品的情感内容、心理情绪、爱憎态度的理解。例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各种复杂的乃至细微的感情均能通过眼睛表达出来,不同的眼光、眼神,反映着不同的心态与感情。演唱者的表演若想要入木三分,面部表情一定要到位。

俗话说得好:“情生于内而表现于外。”感情与表情直接相关,真实的感情和表情表现是统一的,虚假的感情则表里不一,如“皮笑肉不笑”“笑面虎”“笑里藏刀”等均属这类。人的感情不同,体现在面部的表情也各不相同。歌唱演员在舞台上表达歌曲中的感情,一定要在面部表情上有所体现,要敢“做戏”,敢表演,什么感情就有什么表情,感情不同表情也要随之变化。

(三)伴声体态

伴声体态是伴有非语言声音和类语言的体态,如“打呵欠”“拍手”“跺脚”等。伴随体态发出的这些非语言声音,有的是情绪的自然流露,有的则表现了情感程度的加深。一般来说,同一体态,伴声要比非伴声的信息量大。在声乐演唱表演中,伴声体态常常和歌唱者的歌唱有着必然的联系,它有助于歌唱者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

(四)借物体态

借物体态是利用身边的器物进行交流时所出现的体态,如“用拐杖敲地面”“摔打东西”“摆弄衣角”等。这主要是借助各种道具来营造一种相对逼真的现场气氛,建立一种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同时将抽象的叙事情节具象化。总之,肢体语言是对作品所传达的客观物象和作品意蕴进行概括的外化表现,它是作品内涵、情景内涵、情感内涵、境界内涵的契合。演唱者在进行表演时,只有懂得这种契合,才能对作品做出令人难忘的象征性诠释。民族声乐表演要想准确完整地交流信息、表情达意,就必须注重对肢体语言的运用和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