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元化的原生民歌给予民族唱法的支撑
由于我国民族的多样化、地域的特殊性、生活环境的差异性,通过歌声体验各地的民族性格是一种极其直观而有效的途径。东北的寒冬酷暑注定了歌唱的洒脱奔放、黄土高坡注定了它的豪爽苍凉……
例如,蒙古族长调和短调。长调是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其中大家最熟知的是蒙古族的长调。长调悠扬抒情,给人以辽阔无边之感,其节奏自由,拖音很长,还伴有花腔,男女都可以演唱,但这一技巧难度很大,不易掌握。长调曲调大都是羽调式或宫调式,以羽调式居多,音域宽广,大跳甚多,伴奏乐器以马头琴为主。歌者在拖腔时常常以抖动喉头和下颌的技巧发出一种特殊的颤音,有人称“哈哈音”。长调掌握起来难度很大,它的气息、拖腔、发声、语言等都是与众不同的,不经过专门学习是难以驾驭的。短调也叫“短歌”,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几个县城和半农半牧或牧区,其节奏比长调规整,音域也没长调那么宽,长于叙事,旋律细腻、优美,歌词对称整齐,伴奏以四弦胡琴为主。短调与长调相比,旋律技巧相对容易掌握一些。
除了长调、短调,蒙古族歌曲一个重要的演唱方式就是呼麦,这种唱法更为独特和困难。这是蒙古族独有的唱腔曲调,因为是蒙古族音乐的精髓,所以在被用在很多流行歌曲中时,民族风情立现。
(二)京剧演唱与民族演唱的差异(www.xing528.com)
京剧的行腔、甩腔(也叫拖腔)是指无词的音调。字与字中间的叫“行腔”,词汇或句子之后的叫“甩腔”。因此,行腔、甩腔是京剧表现情感、描绘情景、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
虽然民歌在风格和形式上如此丰富多彩,但各地的民间歌曲在音色上的差异远不如京剧唱腔上的差异和调式的特色明显。单就京剧中的青衣而言,在声音追求上同样是圆润的,但会因流派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声音特质。那么,不同的行当在曲调、风格板式上就更繁多了。民族唱法主要体现的是位置高、声音甜美而明亮,具有良好的冲击力和爆发力。而京剧的板式就有39种,有的人穷尽一生也无法吃透和精通。
京剧青衣发声时,口腔内部肌肉是相对放松的,而不是用声带硬挤出来的又尖又亮的声音,“假声”通常被我们称作“小嗓”,它不是“夹生”“小声”,是经过系统的科学训练才能掌握的,需要合理地使用共鸣腔体、具有科学的气息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