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掌握演唱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是指要用事物本身的语言来说话,来表达这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歌词的准确度和精细度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重视体现在歌唱的技术水准上,如咬字的清晰和音调的准确。在声乐技巧的准确度和音域幅度允许的条件下,唱出的歌词必须是明白易懂的,这是一个对听众起码的礼貌问题,也是对诗词作者基本的诚实态度问题。
歌唱者的高度准确性首先表现在行腔中,准确把握曲式结构的起承转合的旋律变化,高低强弱要符合歌词语言的语气情态和流势的走向,不能随意无度而失去抒情的真实感,当然更不能荒腔走板、错音跑调。其次要准确掌握好抒情的意蕴,准确地抒情要求抒发真情实感,做到声中有情、字中有意,最忌虚情假意、任意发挥。
(二)把握演唱语言的通俗性
歌诗的语言要求是通俗,通俗是因为要适宜于歌,既要朗朗上口,也要令人一听就懂。
从歌诗的角度来看,通俗性的声乐语言往往是来自对角色和事件采取的通俗化解释。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老舍创作了众多优秀作品,如《茶馆》中亲切、平实的语言,都是从现代口语中创造的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中国民族声乐语言是通过音乐化的手段,以舞台表演的方式传达给观众的,它的语言虽然具有文学的性质,但是不像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那样艰深难懂,让读者必须捧在手中慢慢地阅读、认真地欣赏和细心地体会之后才能领悟到作品的真谛。中国很多优秀民歌和创作歌曲的语言都是诗情画意、雅俗共赏、情景交融的好作品。
其实,所谓通俗,实际上就是指通畅自然、浅显易懂的口语化特质,要求唱起来形象生动,听起来如经其事、如见其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歌词应贴近生活,能反映真实生活,且感情色彩浓厚。(www.xing528.com)
(三)熟悉演唱语言的方言性
方言性是中国民族声乐语言显著的特征之一。所谓方言,就是带有鲜明特色的地方语言。方言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方言区的语言无论字的结构,还是语法、语音,都有较大的差异,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中国丰富的戏曲剧种,如京、川、越、豫各剧和黄梅戏,都各有独特的舞台方言特色。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语言也具有方言性。
民歌方言色彩的形成和民歌的产生过程一样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汉魏时期,中国民歌就有东南西北各音之别,以后更有楚声、粤曲、吴歌、秦音等类别。直至今日,我国各地民歌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特点,以展示地方色彩。传统民歌一般要用方言来演唱,因为方言与民歌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我们知道民歌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人民的劳动生活、本地区的历史传承、地域风情等息息相关。因此,方音、方言作为民歌基调、风格特色的重要元素,对民歌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其实,民歌是群众自己的歌,群众唱起来自然是用当地的方言,很难不显示出方言特色。试想,如果用普通话来演唱各地民歌,必然会显得生硬尴尬,损害民歌的原汁原味。
另外,方言中的土语也为各地民歌艺术增强了地方色彩,一些象声词和语助词,如“得儿”“哎”“嗨”“呀”“哟”,以及日常生活用语中的哭喊声、吃喝声、惊叹声等,这些词语的运用或影响作品的语气,或用于作品的衬词,听起来亲切自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