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民族声乐:传统与西洋理论的结合

中国民族声乐:传统与西洋理论的结合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民族声乐通过借鉴吸纳西洋声乐理论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西洋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引进和深化,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民族传统的演唱艺术,而且逐渐形成了规范、系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教学方法。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西洋”,又始终强调时代特点与民族特色,从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传统与西洋理论的结合

(一)民族性与地域性

1.民族性

民族声乐的民族性是指声乐的民族特点,它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在歌唱中的体现。民族声乐如果缺少民族特性,就割断了民族声乐发展的原始基因和历史传承,也就失去了民族声乐的生存根基。

民族声乐的民族性具体体现在情感上和语言上。在情感上,音乐是感情的艺术,这种情感应该是一种民族情结,是一种炽热、浓厚的民族情感。在语言上,以各地方言演唱的民族音乐作品给语言的表达增加了更大的难度,所以,只有掌握歌曲所要求的语言风格,才能和歌曲的整体风格融为一体,将歌曲意境更好地表现出来。保持声乐的民族性,并非拒绝交流、故步自封、自我满足,而是在坚持民族风格与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优秀音乐理论、技巧,创造出更多、更优秀、更富有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

2.地域性

地域性表现在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色彩中。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悬殊较大,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导致各地在语言、风俗、审美心理和文艺传统上形成了不同特色,这些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于各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歌形式,遂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色彩差异。正所谓“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民歌就有南音、北音、东音、西音之别,以后更有楚声、粤曲、吴歌、秦音之异。现代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时空界限,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代民歌仍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例如,陕北民歌曲调开朗,旋律起伏跌宕,多用商徵调式;青海花儿更高亢豪放,具有浓郁的山歌风味;新疆民歌具有鲜明的舞蹈节奏和炽热奔放的情感;云南民歌显得纤细、委婉,像美丽的金孔雀

(二)时代性与民众性

1.时代性

民族声乐的时代性即民族声乐与时代的关系,是各民族的声乐艺术反映时代的特性。民族声乐来源于社会实践,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反作用于社会现实生活。因此,必然要适应时代的需要,体现时代精神,并具有时代的艺术特征。例如,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革命时代,著名音乐家聂耳冼星海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黄河大合唱》等音乐作品,代表人民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代表了社会的进步力量。时代性为民族音乐注入了灵魂和思想,使其具有了时代的印记,因此,能够更好地表达这一时代的感情、憧憬与愿望。

2.民众性

民族声乐的民众性是指声乐的大众特点,即民众化。民众性与时代性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如果说声乐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题材和内容上,民众性则主要体现在形式上,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互相联系处于统一体之中。人民群众是促进社会变革、时代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民众性对时代性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同时,时代性又是民众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时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民众性。

民族声乐的内容来源于现实,要体现时代的精神和所属时代民众的需要。当前,无论从民众的情感、心态还是从需要和愿望来看,都已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趋势。因此,民族声乐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也正在向多元的方向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其民众性特征也更为突出。现代民族声乐适应了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不同阶层的需求,更贴近实际、贴近民众、贴近生活,其发展不仅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又在尊重社会和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继承了优秀传统,弘扬了时代的精神,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三)社会性与开放性(www.xing528.com)

1.社会性

声乐是人们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通过特殊的形式对社会现实做出一定反映,又反作用于现实。因此,我们说民族声乐具有社会性,有着强烈的感人力量。一方面,民族声乐创作者、演唱者作为社会的一员,必然为社会的影响所支配,他们的经历所受的教育必然对他们的精神、情操、态度、思想等起决定性的作用。民族声乐家也将使声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抒发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又以此影响着社会。另一方面,民族声乐在传播和传承的过程中,对人们情感的激发与共鸣使其获得了普遍的认可与接收,从而长期占据着社会的文化市场,而这种范围广泛、经久不息的传唱无形中使其社会功能和阶级功利色彩得到不断的增强。

2.开放性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各民族之间长期交流与融合的历史。由于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声乐方面的互相影响、交流、渗透与融合,以及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与国外的音乐文化交流、互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民族声乐的曲调、旋律、音色、节奏、演唱方法等极其丰富多彩。尤其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民族声乐通过借鉴吸纳西洋声乐理论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西洋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引进和深化,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民族传统的演唱艺术,而且逐渐形成了规范、系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教学方法。在歌曲的二度创作中吸收现代创作手法的作品也很多,如山西小调桃花红杏花白》,经过改编后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曲调也更加婉转流畅,旋律更加跌宕起伏。

民族声乐的开放性要求有开放的眼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演唱建立在中华民族丰厚的音乐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同时不断借鉴和吸收西方声乐之所长,形成自己固有的民族风格特色。

(四)继承性与创新性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对待古代和外国的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是因为,中外文化遗产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虽存在着鲜明的时代差异性、民族差异性和阶级差异性,但其中仍有许多精华之处值得借鉴、吸收。所谓古为今用,就是从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吸收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有益和有用的成分,经过革新改造,用来为当前文学艺术的现实需要服务。所谓洋为中用,要求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国外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加以消化,使之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所以,从辩证法的观点看,“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就是要用全面的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全面吸取古人的和其他国家的有益知识和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一概排斥的态度,又要反对“全盘继承”,生搬硬套的倾向,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西洋”,又始终强调时代特点与民族特色,从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先生对民族声乐的“古为今用”进行了精确的概括,他说:“民族声乐,是由传统艺术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一是来源于中国戏曲、曲艺;二是来自民歌,从而形成了一种传统的民族唱法。”[1]

字正腔圆、依字行腔、讲究韵味等都是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这在当代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依然有突出的体现,也是构成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的显要因素。因此,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民歌、戏曲、曲艺等是现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根,也是其持续发展的永恒基础。“洋为中用”体现了“中西”声乐艺术的结合,这是演唱方法上的传统与科学的整合,是声乐艺术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上的博大胸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中西”结合的表现上,主要体现在对美声唱法及其表演形式的吸收和借鉴,如打开喉咙、讲究共鸣、保持良好的呼吸支持等,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上,尤其是在高音音色上,有着同美声唱法相通的听觉特征,从而使中国声乐艺术作品创作的技术、技法更为成熟。

民族声乐除了具备继承属性外,还有创新的特质。如果说继承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那创新就可以概括为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中虽不乏精华,但在如演唱技巧、共鸣运用、音域等多个方面尚存在不足,所以单纯的继承无法满足其发展的需要。而在继承过程中不断被剔除的不足之处,也亟须积极因素补而代之,这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和与时俱进。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大胆地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长处,把西洋美声唱法中的合理成分与我国传统唱法的精华部分结合起来,在不失我国民族声乐的风格特色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了我国的民族声乐。

此外,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更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形成感染人的艺术魅力。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越鲜明,韵味越浓,意境也就越深,也就越能达到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民族声乐也在不断创新和发生着变化。我们在保持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传统风格的同时,也应充分表达现实生活的时代气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