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冠村番薯烘制及松花团制作工艺调查

金冠村番薯烘制及松花团制作工艺调查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番薯烘(烤)的制作工艺金冠村多产番薯,吃法多样。松花团制作工艺:①松花采集。番薯粉丝的制作技艺金冠村多旱地,地里可种芋艿、番薯等旱地作物,当地山民也据此制作一些土特产,如烤芋艿、番薯枣子、粉丝等,都是受城里人喜爱的特产,番薯粉丝更是名声在外。

金冠村番薯烘制及松花团制作工艺调查

1.民间工艺

青团艾青饺的制作工艺

青团制作历史很长,与清明祀奠有关,是寒食、清明的时令食物。现在这一传统在本村仍保留着。

工艺流程:

①把艾青(野生)或麻叶(野生)采来洗净,加入石灰捣烂,取汁备用(需将石灰滤出)。

②将粳米和糯米按6∶4 的比例拌和后磨成粉。

③将艾青、麻叶汁与米粉拌和、揉捏成翠绿色的米粉。

④把米粉蒸熟。蒸笼内最好用芦叶垫底,以免粘住笼底。

⑤把蒸熟的米粉,揉成团,再搓成小团,用手工或用碓揉匀揉透。

⑥把小粉团拍平,中间放上馅。如喜欢吃咸的就以咸菜、笋丝香干、精肉为馅,有的放入火腿肉;喜欢吃甜的以豆沙、蜜枣、糖等为馅。

糯米粽子的制作工艺

金冠习俗,端午和生产、满月、过年、上梁、祝寿等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作为应时食物,因此,老辈妇女基本上都会包粽子。

工艺流程:

①将包粽子用的箬壳选好,在冷水中浸泡一夜后捞起,放在锅中煮,然后捞起晾好。

②把准备好的糯米淘洗干净,泡两小时使米发涨,再根据需要拌入赤豆、豇豆或酱肉等物(也有白米粽)。

③拿来已煮好的箬壳(一般以芦叶最好,粽子煮熟后带有清香),先用手裹成三角形状的空斗,后装入米、豆等物,要压实,再把箬壳长出部分压下,包住,用细绳缚住(粽子的品种、形状、规格各不相同,根据各种需要而定,如可以包成单只粽、穿粽、抱子粽、四角粽、赤豆粽、肉粽等。如是催生用的,一般在每只粽子顶上放上一个枣,寓意早生贵子,还有两只分大小连在一起的“抱子粽”)。

④把包好的粽子放入大锅中煮,煮时水要淹没粽子,煮的时间要长一点,一锅粽子至少要半小时,煮熟后即可食用。

番薯烘(烤)的制作工艺

金冠村多产番薯,吃法多样。番薯收获后,贮藏一些时间,甜味会自然增加。民间常于烧饭时在余火中煨一些番薯,是绝佳的点心。改革开放后,发展成专门的烘烤番薯摊,在城镇街边巷间流动营业,让市民共享美味。这是一种特有的风味食品。浓郁的番薯焦香,阵阵扑向过往人群,诱人驻足品尝。热气腾腾、清香可口、甜而不腻的烘烤番薯,有益于人体肠、胃、肝、脾的健康

工艺流程:

①选无烂疤、破损的红皮黄心番薯,个头一般在半斤以上。

②把番薯洗净后,放置在烤炉旁边备用。

③烤炉生火后,上面罩一只用钢筋做的多层圆形架子。

④把番薯依次摆放在铁架子上,每层都可摆放。

⑤番薯在火炉上烘烤,制作人要手拿钳子,经常翻动,使之均匀受热,越到后来,越要翻动得勤。

⑥等到番薯皮微焦、薯香外溢,且烤出的番薯糖汁已渗透薯肉,说明番薯已烤熟,此时即可食用。趁热时吃,口味最佳。

水碓年糕的制作工艺

水碓年糕是金冠村村民利用山区水资源,用水的高低落差为动力,以木结构水碓代替人工舂成的年糕。这种年糕有糯、柔、韧、滑的特色,口感甚好,可保存三四个月不变质,且有年年高之寓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的漫长岁月里,逢年过节每家都得做两三百斤年糕。

工艺流程:

①浸米。用当年产粳米,在水缸中浸一个月左右。

②沥米。把浸泡过的米在水中反复冲洗沥干,清除杂质和馊味。

③舂粉。把米放入碓中舂成粉,要用筛子筛后再舂。

④蒸粉。米粉上灶蒸熟成糕花。

⑤舂糕花。将糕花倒入另一座碓中反复舂,使其富有弹性和韧性,成为糕团。

⑥搓条印糕。把糕团拿到案板上,用手捏成一根十多厘米长的圆柱形糕条,再用糕模压制,即成年糕。许多村民还能用糕团捏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动物

⑦码糕。把年糕一条一条码成方形,一般以20 根为一码。

⑧根据需要进行内外包装。

松花团、松花年糕的制作工艺

松花团、松花年糕柔糯清香,口感好,人人喜爱,是过去春耕插秧季节主人慰劳长工的必备点心。

松花团制作工艺:

①松花采集。松花长在松树上,每年3 月开花。届时人们就会上山采摘。若是大松树,就在树根部铺上被单(现在用塑料薄膜),或摇晃树枝,或用竹竿敲打,让松花散落于被单上。

②松花清理。采集的松花杂质较多,须把松花晒干,用筛子筛去杂质。

③将浸透的糯米夹水带浆磨成粉,再澄清晒干待用。

④将糯米粉调湿,揉成团加入甜馅。

⑤米粉团子下锅煮熟后起锅,用凉开水冲。

⑥拌上松花,即可食用。

松花年糕制作工艺与松花团子相同,只不过原材料由糯米粉换成年糕。

香粉的制作工艺

金冠村水碓众多,除了舂米、做年糕的专用水碓外,其余是一碓多用。其中最为广泛的是制作香粉。香粉分木粉和竹粉两类,是制作各种蚊香、卫生香的极佳材料。其制作工艺为:

①把不成材的树木用锯或斧分别劈成拳头大小的碎片,把竹子加工以后剩下的废料用斧或刀斩成5—6 厘米长的碎片。

②把木片或竹片分别放入水碓捣臼内,让水碓有节奏地舂,大约24 小时,这些碎片基本变成粉末。

③根据规格和要求筛粉,粗糙的重新舂细。

④把香粉分别包装,运往生产厂家。

⑤注意事项:舂粉时水碓房要关门,以防粉末飘散;防火;人进去时必须佩戴口罩

番薯粉丝的制作技艺

金冠村多旱地,地里可种芋艿、番薯等旱地作物,当地山民也据此制作一些土特产,如烤芋艿、番薯枣子、粉丝等,都是受城里人喜爱的特产,番薯粉丝更是名声在外。

制作流程:

①把番薯掘出后,洗净、削掉黑皮。

②把一段竹节相当密的毛竹大头放在木桶上面。

③手捧番薯,来回在毛竹上摩擦,番薯在竹节上摩擦后慢慢地磨成粉,只剩下一张弯曲的皮。

④把磨成的番薯粉用细布麻袋或帐子布包住放在木架上用水多次洗涤。

⑤把剩下的番薯粉末倒在竹篮里反复搓洗。

⑥把沉淀的番薯粉上面的水倒掉,把粉挖出来,放在被单或晒筛上晒干,便成了番薯粉。

⑦如果要制成粉丝,工序还很复杂,要请做粉丝的人专门来制作。a.把干粉加水搅拌成糊状。b.一勺一勺地放入专门蒸面的蒸笼里蒸熟,不能放多,怕不熟,只能取一勺均匀铺成薄薄的一层。c.待这层蒸熟后再加一勺,如此一层一层逐步加上,直至铺满成饼。一般要三四个小时才能蒸好一个饼。d.蒸好后放在通风的地方。e.一天后,这个饼便硬了,再用刨粉丝的摇车来刨。f.刨出来的粉丝一束一束晾在晾衣竿上晒干,这样,晶莹透亮的粉丝就制成了。

小麦酱的制作技艺

以前山区交通闭塞,山区农民吃的蔬菜都是当地农家自制的土菜,小麦酱便是当时村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先备好材料和工具,包括:小麦、纱筛、镬、南瓜叶、陶缸、冷开水、盐等。

制作流程:

①把小麦磨成粉,再用纱筛把麦麸滤掉。

②和水揉,等粉团变韧后,做成大饼状,中间留一个直径一寸左右的洞。

③在锅里蒸40 分钟左右。

④蒸熟后凉透,用南瓜叶包住,用绳拴住挂在竹叉上晒,晒六七天后,麦饼长霉。

⑤把麦饼放在露天的陶缸里和上冷开水和盐,在太阳下晒,一个星期后,等麦饼慢慢腐化,就可食用。

糯米白酒的酿制技艺

糯米白酒,我们通常叫白酒,是酿制的,不同于商店售卖的蒸馏的烧酒。

农历十月后,糯稻已收割,是做酒的最佳季节,气温适宜。做酒的白药要好,米要蒸熟,要用专用蒸桶蒸。蒸桶放在烧饭的锅上,锅中加满水,一般以蒸20—35 分钟为宜。米要预先浸泡4—6 小时,蒸熟后,用冷水淋饭,直至凉透为止。饭凉透后把捣碎成粉状的白药均匀搅拌在冷饭中,搅拌时不可放太多,以防之后不够,估算要精确,还要留半酒盅白药作为最后备用。白药的比例为每百斤糯米配1 斤白药,最多不超过1.2 斤,如过多,酒喝了会头疼。

蒸熟的米搅拌好放入容器内,中间留一个碗口大小的孔,深度一直到容器底为止,即所谓的酒窝潭。然后加1—2 斤干净冷水作酿水,最后在表层撒上所留的备用白药。盖上米筛,放入稻草丛中(看天气的冷热情况,热的话不需要放入草丛),上面盖上被子(人睡觉时要盖多少,酒也需要盖多少),24 小时一到,被子要及时撤掉。这时,正常情况下,酒窝中已经有了酒酿。放置一星期后可以加干净冷水,1 斤米加1 斤水适宜,最多不能超过1.2 斤水,以免酒太淡。

半月以后,酒糟和酒水可分离,酒水可单独贮存在坛子里。天气热时,要存放在阴凉处,越陈越好。

酒药(俗称酿酒白药)的制作技艺

要说做白酒,先要讲酿酒用的白药。白药是做酒的必需原料,质量的好坏是做酒能否成功的关键

制作流程:

①到山上采来辣蓼草(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叶子像桃叶,颜色为紫红色)晒干。

②把晒干的辣蓼草用木榔头在小捣臼里捣碎。

③把捣碎的辣蓼草用早稻米粉调成糊状(药与粉的比例为1∶3,即一份药配三份粉)。

④把糊状的药粉捏成半两左右的小团子,然后在上一年的白药粉中滚一遍并发酵24 小时,使小团子自己长出白毛。

⑤在竹晒匾底下铺一层干稻草,把小团子均匀地排列好,晒干即成酒药。

(备注:酒药必须在高温季节时一次性晒干,阴雨天做的酒药是不行的。一般来说好的酒药在约20 斤米中放10 粒就够了。)

笋干的制作技艺

金冠村处在群山环绕之中,毛竹资源十分丰富,过去由于山区交通闭塞,物资匮乏,山里人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利用当地的特产毛笋制作的笋干,既是餐桌上一道常年必备的美味佳肴,也是山民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因其绿色无污染和色香味美而深受城镇居民的喜爱。

制作工艺流程:

春笋上市季节,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到山上挖从黄泥中拱出的鲜嫩春笋。

②把笋用刀直剖,以便剥掉笋壳,斩掉根部。

③把笋洗净后放入锅内用清水煮透,注意煮时不能放盐。

④把熟笋捞出后,切成片状或条状。

⑤把笋片摊放在竹匾或篾簟里曝晒两三天。

⑥晒好的优质笋干为白色、富有弹性且口感极好的干货山珍,装在密封的器皿内避免受潮。

笋干菜的制作技艺

把笋干与新腌制的咸菜一起烧煮并晒干,就是笋干菜。它将笋的鲜味和菜的咸味发挥到极致,烧菜能增鲜,做汤可防暑开胃,增进食欲,是笋干与干菜的最佳搭配和延伸产品。金冠村家家户户每年都要制作笋干菜,少则几十斤,多则几百斤,既是常年吃的下饭菜,也是馈赠亲友的特色礼品。

制作工艺流程:

①清明前后,将刚上市的鲜嫩雪里蕻菜(芥菜的一种优质品种,因下雪天不被冻死反生长茂盛而得名)晾干后,堆放起来,直到菜叶由绿变黄。

②将变黄的雪里蕻菜洗净晾干。

③将菜根切掉,把菜切成一小段一小段。(www.xing528.com)

④把菜放入坛内腌制,一层菜一把盐,盐与菜的比例大致是100 斤菜撒4—5 斤盐。坛内的菜用石块压实,最好是把表层的卤水压出来。

⑤一星期后,咸菜腌好,可捞出来,挤干盐水,与笋干一同搅和放入锅内,放少量的水煮干,使菜的咸味与笋的鲜味相互渗透。

⑥把煮过的笋干和菜拿到户外,在晒匾或簟上连续晒几天,晒干即为笋干菜。

⑦用包装袋把笋干菜一袋一袋装好封口,既防潮,也容易携带。

2.民间医药

挑蛇缠

蛇缠又名缠身龙,是一种痛痒无比的皮肤病。凡确诊为蛇缠,民间自有妙招医治。

用小手术刀挑破病人的大拇指(指甲以下第一节两侧,俗称“蛇眼睛”处),出血为止。连挑两次,无须用药物,病即痊愈。本村现亦有人得祖传挑蛇缠之妙法。

传承人之一:陈菊娣,女,现年73 岁,从20 岁开始受祖传,经她治好的病人达300 余人。近年来,自己上山寻得治缠身龙草药(外敷),效果甚佳。

传承人之二:陈彩娟,女,现年70 岁,20 岁开始由祖父所传,50 多年来用一把小手术刀治愈了不少病人。

草药治胆结石

在山上近溪坑旁的坡岸上,可找到一种一节节、节上生叶的藤形植物(对面叶、圆形、绿色),每年4 月开黄花,此草就是“神仙对坐草”。将它拔来,去根,晒干,取三四两,再取一种叫“红饭桶草”(又叫“老勿大草”)的草干(也是3 两),红枣4—5 个,加水(浸没药草)煎煮后,取汁水,趁热服下,一般10 次能治愈。

民间偏方七则

①“牛汲露”(野生植物)洗净晒干,冲开水,饮之可防暑。这种饮品,一到夏季,是山民生活必备品

②“黄小笔”(野生植物)与荸荠同煮,喝汤吃荸荠,治疗小孩疳积,1—2天见效。

③桃壳树虫(依附在野生刺类植物上的昆虫),活吃,或将虫子晒干碾粉吞服,治疗小孩肝气重。

枇杷叶煎汤服之,治小孩百日咳

猪脚炖红枣,增加产妇母乳。产后若奶水不足,可选用此方。一日分三次吃,切忌一次性食用过多,会引起消化不良。

⑥桃子叶一片,用水煎服,每天一次,七天治愈癫痫(俗称羊肝病)。

⑦急性肠胃炎,用“铁苋菜”的根煎汤饮服,一日两次,两天见效。

3.生产技艺

底箬的制作技艺

底箬是用干毛竹壳制成的,是农家做布鞋制鞋底时必用的材料。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旧时底箬需求量大,销路好,因此山里人差不多家家都会制作。

新中国成立后,鞋业发展,塑料制品、皮制品普及,穿布鞋者越来越少,底箬销量减少,现在已很少有人制作底箬了。

制作流程:

①捡拾落地的干燥笋壳。

②去杂。把一些小的、破的笋壳去掉。

③将去杂的笋壳叠起来作为一沓,在每一沓上用重物压上一段时间,使之定型。

④取下重物,压成一叠一叠的底箬成品即可上市。

⑤要制鞋底的妇女,将底箬买入后,按鞋样剪好大小,用白竹布包一层,四周用针线缝牢,将其垫在布鞋底的上面一层就好了。其作用是使鞋底透气、挺括,作为脚底与鞋底接触时的缓冲面。

草鞋、草鞋袜和箬壳草鞋的编织技艺

过去,山民生活艰苦,经济条件差,只好就地取材。草鞋、草鞋袜和箬壳草鞋是每个山民出门赶路、上山劳作必须具备的用品,既经济又实用,可防滑保暖,即使在生活水平较好的今天,老一辈的村民仍然喜欢穿着草鞋劳动。

草鞋以糯稻草为原材料,制作工具有草鞋耙、草鞋腰、敲草榔头。耙呈“丁”字形,“九兄弟一凳坐,差(草)人走来抓大个”就是它的谜面。在“丁”字的横上有九个耙,中间一个最高,左右各四个竖钩,用来钩住凳头,固定在凳子的一头。草鞋腰呈弧形,人坐凳子的另一头,草鞋腰别在腰间,使草鞋的茎绳绷在两者之间,便于编织。敲草榔头用来把稻草敲软、敲熟。

制作工艺流程:

①把稻草抖干净,用榔头在石头上敲打,使稻草柔软。

②把箬壳采来晒干后整理切割成细条。

③搓绳。把箬壳条搓成半厘米粗细的绳子,剪掉绳子上的毛屑,在柱子上缠几下,使绳子变得柔软。

④做草鞋时,先得绷好茎绳。

⑤绷好茎绳后,用稻草先在腰间做好“鼻头”,然后在四根茎上编,左右要在适当位置留出“耳朵”各两对,以便使用时穿草鞋绳,稻草要编满茎绳为止。

⑥编好的草鞋仅是初成品,还要放在锅里蒸透,趁热套在中间耙里捋紧,使茎绳外露各5 厘米,往前套在第二对“耳朵”里,为鞋后跟。

一般一个人一天只能打上5—6 双草鞋,但人们都在雨天或晚上空闲的时候打。

穿草鞋虽然防滑,但冬天太冷,就得先穿上草鞋袜,再套上草鞋。草鞋袜又叫山袜,用厚而结实的花旗布做成。双层用麻线一行一行纳得密密麻麻,以增加牢固性。袜底、袜帮更结实,穿上后如现在的靴子,但更暖和、更结实。再套上草鞋,上山砍树砍柴时不怕荆棘杂刺。

如果遇上雨雪天气,或是冰雪融化,草鞋和草鞋袜都易湿,就得裹箬壳脚(又叫箬壳草鞋)。

箬壳草鞋用毛竹箬壳制作而成。挑大而长的毛竹箬壳各三张,用温水浸泡,摊直晒干,交叉叠好,垫在脚底(脚穿草鞋袜),然后两边向上包缚住,前后向脚里裹,再缚住。后面竖起,再套上鞋套,不但坚固结实,而且水无法浸透。

“罗花扁担”的制作技艺

冠佩竹扁担,学名“罗花扁担”,土名为“翘扁担”,是冠佩长期以来的特产。这种扁担在余姚姚北地区、上虞、慈溪、宁波等地颇为有名。因为能买、能用这种扁担的人必定是当地的富人、能人,所以民间有句俗语:“用上罗花,身份大加。”20 世纪70 年代以前,冠佩罗花扁担经常供不应求。

这种罗花扁担的原材料是毛竹,但不是所有的竹子都能用。聪明的冠佩人每到山上笋养竹时便开始筹划,然后巧制。其方法简单,但要做成、做好却有相当的难度。

每年4 月,春笋旺季,当笋长到1.5 米左右,村民就挑大小合适的竹笋,用绳子把1.5 米以上部分吊起来弯过去,以旁边的母竹为依靠,进行固定。半个月后,笋会长到三四米高。村民用同样的方法把三四米以上部分吊起,向反方向弯曲,在另一边的母竹上固定,到第二年或第三年即可砍伐此竹进行加工。这样一根竹子就能加工成两条罗花扁担和两条平扁担。

罗花扁担出售时明码标价,按质论价。每根扁担上写着10 元、15 元等价格。这是当时成竹出售的价格的十倍以上。

竹编工艺

竹子加工是金冠村村民的主要生产内容和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加工方式大致为粗加工和细编织两种。长期生产和销售的箩、筐、扁担、畚箕等生活用具属于粗加工类。篾席、竹篮等属细编织类,每家每户经营的甚少。20 世纪70年代以前,村内曾办过竹编工艺厂,生产十分精巧美观的生活用品和儿童玩具,远销国外。

细编织的技艺关键:

①选好材。需三界以上(一界为一年)、重约50 斤、长度6 米以上的毛竹,不能用嫩竹,也不能用老竹。

②劈篾。毛竹劈篾越薄越好,最好能劈8—10 层,要薄而匀。若劈丝,要方而细。

③过剑门。剑门是插在板凳上的两把刀,可把篾条拉得宽度相等。

④刮刀。把篾按在插在板凳上的一把横刀刀锋上,把篾刮得光滑细软如缎。

⑤编织。竹制品是通过竹篾的经纬交叉来编织完成的。但根据品种、形状、规格、用途不一,编制方法略有不同。如编竹篮,先得打底,中间开头是六角形,用六根篾编结,然后不断外延。编竹背篓要用茎篾先打底,直茎五道,每道两根,一根往左一根往右,再用两根篾丝一前一后编在茎上,使产品成圆筒状。编竹簟要从簟的中心起头,用三层篾三上三下地编织,层层向外延伸开来,一般大小为长一丈三、宽九尺,随后两头各用两根竹扁条上下夹紧,最后用针把白藤一层层紧紧地扎绕在竹夹片上。

有的竹制品在完工后,还要涂上清漆或不同的颜色,使产品更加美观、结实、耐用。

水碓的制作技艺

山区地势落差大,溪流湍急。山区人民充分利用了水力资源为民造福,水碓就是其中一项。水碓的主要用途是碾米、惊吓野兽。

水碓建在水流落差处。人们在水碓的上方筑一条简陋的横石坝,用石头堆起来,再用黄泥堵住石头与石头之间的缝隙不让水渗出来。然后筑一条渠道,水从渠道流过,再从用木板做成的口子冲向圆柱体里的斜板使圆柱体转动。木板口子的上方还有一个闸门,不要水时把闸门放下,水自然从渠道的旁边流向小溪。在地势低处,放置一个大型转轮,水流落到转轮上,由于一边受到重力影响,转轮就不停地转动。在转轮的中心轴两边装上一根横木,转轮转动后,横木也跟着转动。这样这两根横木刮擦着石臼杵的横关木,杵就一上一下不停地在石臼里舂着,稻谷就变成大米。也可舂米粉,做年糕,这样就省了不少劳动力。

有人还用水碓来驱散野生动物,保护庄稼。取一段毛竹,一头削成勺状,中间横一根档,把它搁在小溪沟两岸的石头上。水流进后面的勺子里,等水满后,勺子重了,毛竹就向后倾倒。待水倒光后,又翘起来,前头就落下敲在石头上,发出“笃、笃”的声音,像人敲竹一样。这样一下又一下,可把侵害庄稼的野兽吓跑。

在没有机器碾米的年代里,水碓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碾米工具。到了20 世纪70 年代,可用柴油机拖动碾米机后,水碓开始被淘汰。

水碓制作原料是木头,工具是锯子、榔头等。

制作流程:

①用硬木头做成直径约1.5 米,长约3 米的圆柱体。圆柱体表面的木板不是平的,而是斜的,要有一定的角度,这样水冲下来能使圆柱体转得又快又稳。

②圆柱体中心有一根轴(长340 厘米左右,直径15 厘米左右),轴的两头架在两块表面是凹形的石头上。

③圆柱体的表面相隔2 米装两圈坚固的木条,每圈4 根,每根长50 厘米,宽35 厘米(其中在圆柱中嵌入8 厘米左右)。四根木条相隔距离相等,两圈的木条是交叉状的,能使两部水碓中的一部上来时另一部落下去,这样能减轻水力。

双秤计重

山区产有大量的毛竹、林木,这些竹木常常较长,有的还弯曲,在计称重量时很难用一杆秤或用台磅测重。山民创造了利用两杆秤同时计重的土方法。方法是分别在竹或木的两端用两杆秤同时抬起,保持平衡,使竹木不落地,然后测重。把两秤的重量相加,就能准确地计称出该物件的重量。此方法至今还在使用。

4.民间饮食

主 食

境内居民一日三餐,主食米饭。早稀,中、晚干。农忙时节,三餐均干,加一两餐点心。崇尚节约,有“吃三年烂饭起幢屋”的俗语。旧时遇灾年水稻歉收,则吃麦粞饭(米麦共煮)、瓜菜饭、玉米、番薯等。农村多食涨性好、出饭率高的早稻米,晚稻米用来舂年糕,糯米多用来做酒和点心。

菜 肴

俗称“下饭”,过去以蔬菜为主,少见荤腥。每家皆有自制咸菜、干菜的习惯,有“三日不吃咸菜汤,脚膀有点酸汪汪”的俗语。传统菜肴制作方法有腌(腌菜、腌肉等)、霉(霉干菜、霉千张、霉豆腐等)、浸(用腌苋菜梗卤浸制豆腐、菜头、毛豆等)、糟(糟鸡、糟肉、以酒糟作为调味配料)等。烹饪方法有煎、炒、烤(干煮)、炖、蒸、煨等。20 世纪80 年代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多数人家日常不断荤腥。

点 心

材料以米粉、面粉为主。按季节时令不同有团子、粽子、艾青饺、糯米金团、松花金团、年糕、麻团、蛋糕、馒头、麻糍、烧卖、面条、大饼、油条等。

饮 料

酒为旧时祭祀和待客必备,以黄酒为主。村民多喝用糯米自酿的米酒,称白酒,用麦子酿制的白酒称烧酒,用米酒酒糟烧制的糟烧称麦烧,贫苦人家用番茄、红刺果、榛子等烧制的叫“枪毙烧”。20 世纪80 年代后,流行饮用啤酒。待客饮茶多用绿茶,新年待客时加糖,称为“鸳鸯茶”,以示客气。如受雨淋,习以生姜、红糖煎茶,称为“姜糖茶”,可祛寒除湿。

5.民间游戏

三子棋

过去山区缺少文娱活动,只好就地取材,在地上画个棋盘,甲乙两人用石子作棋子,进行博弈。改革开放后,电视机、麻将、扑克牌等多种娱乐工具出现,此游戏才逐渐消失。

游戏方式:

①甲乙双方每人拿10 粒棋子备用(分成两色,每人一色,以示区别)。

②每人依次在棋盘任何一交叉点上放一子。

③如一方三粒成一行后(直、横、斜都可以),三粒子自己收回,并可吃掉对方一子。

④到最后,一方10 粒子只存二子,则为输。

规则:此走法与五子棋相同。

相同点:1.每人每次只能放一子。2.子只能放在空白点上。3.不能直接吃子,只有三子成一线才可吃对方一子。

不同点:五子棋是五子成一线,三子棋是三子成一线。

此游戏无季节性,大人大多在冬闲时玩,小孩大多在假期聚在一起玩。

开河战

这是一项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体育活动,参加人数以6—12 人为宜,具体步骤是:

①先选出两个队长(也叫元帅)。

②由两个队长猜拳点将,猜拳胜者先点一将(即在参加人员中选体格强壮、动作敏捷的人,做自己的队员),输者随后点一将;再猜拳点将,如此直到队伍点完(两队人员要相等)。

③在空旷地带(操场、晒场、山坡均可),两队相隔4—5 米,如同楚河汉界,对面列队。由一方先出一人,站到中间地带,叫挑战,另一方也出一人应战。两人双脚移动,互相兜圈,双眼紧盯着对方,双手举在胸前,伺机而动,以先把手搭在对方身上者为胜。身体、头、肩、背、腰的任何部位都可以,腰以下不算。败者为俘虏,扣押到胜者一方地界内。

④俘虏可以有一次逃跑的机会,即趁扣押方不注意时,向前猛跳到中间地带,由己方一人伸手握住,即算救出,可以去搭对方了。但如被扣押方发现,第二次被搭上,则算被“杀掉”(即淘汰),退出战斗。

⑤如双方人数少了,可以互相协商交换俘虏,以便继续战斗下去。直到一方无力再战,认输为止。

规则:互相追捕时不能伤害对方。

1949 年以前,放牛娃常常集中在一起玩这种游戏,后来学生在体育课或课外活动时也常玩这种游戏。村民在大型土建工程如水库工地劳动间隙偶尔也玩这种游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