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安桥-金冠村古桥的建筑与历史价值

万安桥-金冠村古桥的建筑与历史价值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桥两侧共有石栏板6 块(护栏),栏板外侧南北各刻有“万安桥”三个楷书大字,字两旁分别刻“光绪辛丑,众姓重建”字样。万安桥结构科学,造型端庄,至今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2010 年被列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此桥始建于清嘉庆壬戌年,是金冠村所有桥梁中最古老的石桥。加上山区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古道损毁极其严重。

万安桥-金冠村古桥的建筑与历史价值

1.古桥风姿

安桥

位于金岙自然村中,南北横跨金冠溪,是一座做工精湛的单孔石梁桥,建于清光绪辛丑年(1901)。

万安桥为八字形石桥,桥孔净宽8.04 米,高3.84 米,桥面2.26 米,全长10.82 米。桥两侧共有石栏板6 块(护栏),栏板外侧南北各刻有“万安桥”三个楷书大字,字两旁分别刻“光绪辛丑,众姓重建”字样。正桥有望柱8 根,其中4 根柱头呈方形,另4 根柱头雕成莲花座。东西两侧引桥各有石阶三级(后因两侧路面升高,石阶已无存)。

此桥虽规模不大,但结构力学运用恰当。桥墩用条石错缝堆叠,顶部向外挑出1.5 米,从而增加了桥面跨度。挑石外侧用长条石斜撑,条石之间又用榫卯连接,成八字桥形,解决了挑石易断的技术问题。此桥建筑方法比一般石拱桥用料省,石料加工简单,符合山区经济条件。

万安桥结构科学,造型端庄,至今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建筑艺术价值历史价值,2010 年被列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

金沙桥

金沙桥位于金岙自然村村口,南北横跨金冠溪,原名“金锁桥”,意为把村里的风水锁住,不外泄。民国时易名为“金沙桥”。

金沙桥为三孔两墩平板石梁桥,全长11.3 米,桥面宽1.3 米,桥面条石厚0.3 米,距溪底3.1 米。桥墩用条石垒筑,东侧做成分水尖,以减少洪水冲击力。桥墩之间跨度5.5 米,桥板分3 组,每组并排3 块长条青石,桥顶上置工字形石扣板,用以固定桥墩。东北角和西北角有“金沙桥”字样。据老人回忆,原来桥名刻字在桥中间,后因特大洪水,桥面条石被冲毁。村民重修时未按原样复原刻字条石。

此桥始建于清嘉庆壬戌年(1802),是金冠村所有桥梁中最古老的石桥。

双喜

位于外冠佩,南北横跨冠佩溪,为溪上唯一的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长11.3 米,桥面距溪底6.5 米,条石错缝平铺起拱,两侧设拱圈石。拱桥南北两侧各设七级石阶,桥面宽两米,两侧分设三块栏板。两侧抱鼓石之间设四个望柱,其中西侧两个望柱为平顶,东侧两个望柱为斜顶,望柱顶部饰枪、戟及莲花等纹饰。桥北侧抱鼓石雕麒麟。桥顶栏板外侧分设桥额,东为“民国十一年吉旦,双喜桥,众姓公建”,西为“横山曲水”。(www.xing528.com)

此桥是典型的山区桥梁,小巧而不失规整,跨度较小,雕刻精美,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

2.古道神采

茭湖古道

茭湖古道俗称茭湖岭,是一条极具山区特色又风韵独呈的山间古道,始于千年古村金冠村外冠佩村村口,止于道教“洞天福地”之一的茭湖村岭头,全长3 千米,宽1.5 米。始发地至古道中凉亭坡度级为20°—30°,中凉亭以上逐级递增至约70°,有云梯之称。20 世纪60 年代以前,余姚至茭湖公路未开通时,古道是茭湖、南黄、晓云等地山民去余姚的必经之路。

古道依溪筑,溪沿路绕,两边山崖陡峭,林木参天,鸟雀啁啾,兰草幽香,涧底流水潺潺,泉瀑参差。一到汛期,古道旁茭湖溪洪水如咆哮猛兽,飞流直泻,流入金冠溪,最终汇入梁辉水库。古道岭上或烟雾弥漫,或玉珠尽散,人们笑着说:每天云雾过(咽)泡饭。人在云中,移步换景,登岭远眺,姚城风光尽收眼帘。一到晚上,姚城灯光闪烁,更是美不胜收。

传说当年有仙人在洞天福地的茭湖牧羊修道,更增添了古道的神秘感。

途中有凉亭两座,供游客憩息。满目青山,云海雾梯,实乃休闲、旅游、登山、健身之胜地。

叶郎山古道

叶郎山古道始于里冠佩南首,20 世纪60 年代以前是上王、叶郎山片村民去余姚的必经之路。古道全长约3 千米,石砌,坡度由下而上逐级递增,接近叶郎山村口达70°以上。中间经过“牛背山”,两侧均为郁郁葱葱的竹木,叶郎山溪紧靠古道东侧,细细涓流伴随着林间鸟鸣和涧底蛙声,犹如一首极其美妙的轻音乐。行走在此,抬头往东望,仙人岩奇景突现眼前,西南山上的纱帽(岩)犹如戴在头上。近几年为方便游客休息,还建造了两座亭子。

长弄古道

长弄古道始于里冠佩沙朴树旁,与兴隆庙隔金冠溪相望,向东直至上王岗村,全长约3 千米,是旧时上王山民去余姚的必经之路。古道宽约1.5 米,石砌台阶,依次上坡,两边竹林参天,泉水叮咚。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公路通至上王岗村,此道行人逐渐减少。加上山区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古道损毁极其严重。原有石阶基本上冲垮无存,唯有泥沙、乱石。近年来为开发旅游产业,意欲修复原状。有关技术人员和专家已做实地考察和初步论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