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吊口楼
位于外冠佩村中心,是一座四合院式民居,三开间两层木结构楼房,另加厢房(平房)、道地、围墙、门楼,占地300 平方米。该楼始建于清代,形制不同于当时的其他楼房,二楼与一楼的外立面垂直。一楼有走廊,二楼有栏杆,可凭栏眺望,故村民称其为“吊口楼”。
该楼用木檩,五柱落地,桁条前二后三加栋梁,外墙用鹅卵石砌成,为硬山顶,窗门全为花格窗,大门上半截为花格,下半截为木板。现为朱氏村民居住,保存尚完好。
2.三钱连
位于吊口楼东侧约30 米处,是一排五开间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占地299 平方米,始建于清末,院落(道地)由卵石排成“福、禄、寿”三钱连在一起的图案,表示吉祥瑞气,故称“三钱连”。现为外冠佩朱氏民居。因年久失修,墙体与屋顶均有破损,窗户被更换为现代材料,檐口为蓝色木板,整体风格仍为晚清建筑风格。
3.何氏老宅
位于金冠村里冠佩,为清代民居建筑,占地350 平方米。宅前叶郎山溪汇入金冠溪,潺潺流淌,屋后青山竹林,环境优美。
老宅为硬山顶两层楼房,面阔五开间,穿斗式结构,七柱十檩,檐下设走廊,十字拱檐檩,拖头梁粗大,墙体为块石垒砌。现木板壁、木板地保存完好,花格木门窗雕刻雅致,凸显山区民居传统特色。
楼房北侧为平房两间,内有部分古式家具。此房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浙东抗日民主政权姚南办事处。
4.徐氏民居
徐氏民居位于金冠村外冠佩中部,为民国初年建成的院落,坐北朝南,占地250 平方米,村民俗称为“长道地地”。八字墙门,中为卵石铺砌天井,主楼硬山造,面阔三开间二层木结构楼房。第二层明间设阳台,施扶栏。
徐氏民居反映了民国早期山区建筑风貌,古朴中透露着新时代的气息,具有一定的建筑价值。
5.天 房(www.xing528.com)
位于金岙自然村中,清代民居,由金岙金氏第二十一世孙天畴公所建。坐北朝南,由墙门、主楼及东西厢房构成四合院落,主楼五开间,硬山垂檐,穿斗式梁架,七柱十檩。厢房各五开间,硬山平房,天井甚为开阔,仅天井占地250 平方米,全用卵石比较规则地铺设。南设墙门,墙门之外连接金氏凉亭。
天房(又称金氏旧宅)在当时属于金岙最完美的建筑,犹如天上神仙之房,建房者又有“天”字名讳,故取名“天房”。此建筑现基本保持原貌,木结构,花格窗户,古旧门帘尚存,卵石天井也未曾破坏。这样的建筑群在余姚古代山区民居中较为少见。
6.擂鼓墙门
位于金岙自然村后墙弄,清光绪年间所造,占地约400 平方米,墙门为石砌,有墙无门,前门外原安置有两座石鼓,故称“擂鼓墙门”。
擂鼓墙门内分院子、楼房、后天井、平房、花园等部分。楼房为三开间两层,其中中间楼下系穿堂式(进入后天井、平房之通道)。院子均系卵石铺设,花园在正屋西首,约占50 平方米,沙质土面,紧依后墙弄西端。春天时,姹紫嫣红,十分艳丽。
擂鼓墙门原为金岙金姓大户居住,其家境富裕殷实,历史上有“送舅骑白马,珍珠有升把”之美谈,意思是女子结婚,送亲的舅爷都骑高头大马,陪嫁的金银珠宝以升计数。
此建筑今原貌尚存,但已无人居住。
7.刘氏仿古建筑
步入外冠佩村口金玉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美丽大方、古色古香的现代仿古建筑——刘氏新宅。
宅主人刘明德老先生,现年84 岁,思路敏捷,精神矍铄。儿子刘建立,系中共党员,退休前分别在中共余姚市纪委和余姚市财税局工作。刘氏住宅原是建在冠佩溪旁的,四间平房傍两间小屋,21 世纪初期推倒重建。刘氏家族成员深知古文化巨大的内在意义,为传承保护古村原生态,在新建这所住宅时不求富丽堂皇和时髦,想方设法建成具有明清建筑风貌的古式民居。因此在设计、制图,采办石料、木料方面动了脑筋,去新昌、嵊州、东阳等地采购古色古香的花格门窗,坚持以体现古建筑风貌为原则。工程斥资52 万元,终于使新宅纳入古村原生态风貌的行列。这样的现代仿古建筑目前在余姚城乡首屈一指。
新宅为三间木结构两层楼房,占地390 平方米,建筑面积500 余平方米,其中院子面积160 平方米,全部用五孔板覆盖在冠佩溪上面。院下流水潺潺,风景秀丽,建筑奇特。正屋上方“山水人家”横匾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中国山水画实力派画家陈平先生题写,甚为气派。
刘氏家族是一个幸福大家庭,四世同堂,现已达20 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