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兴高勒 李凯路摄
车子一路向西,途经巴彦诺尔公苏木,驶向阿拉善右旗方向。颠簸、急刹、转弯、冲沙,惊险之后,视线越来越开阔,一幅立体感极强的自然风情画映入眼帘,一片戈壁、丘陵、草原、沙漠的结合地带,绿地、草地和芦苇,湖水、海子和湿地交相辉映。恍然间,一阵风吹出了漫漫草原,吹出了生机勃勃,绵延在高天流云。这里,与躺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海子拜兴高勒有了第一次偶然相遇。拜兴高勒蒙古语意为房子河,是一处典型的内陆湖泊,湖面面积约6平方公里。海子呈葫芦状分布,坐落在一处低矮的沙山中,南北长4公里,湖边芦苇丛生,水鸟嬉戏,生息着数十种野生动植物。是什么造就了它的妩媚、它的平静、它的深邃、它的安逸?我无从探知,但身临其间,眼前一幅沙海水墨画却让我心田荡漾,一份钟情与爱恋沉淀于心。太阳在沙滩的那一边透着红色的光晕,渲染了天际,云的触角柔和地托着阳光的射线蔓延到视线的最远处。拜兴高勒就在沙山的最低处,被高高的芦苇环绕着,层层叠叠;阳光的余晖斜斜地射入水面,反射光随着微微的水波变换着角度和方向,在眼前晃动,闪烁而不刺眼;水鸟在脚步声的惊动下鸣叫着从水面腾空而起,追逐着阳光向远处飞去。岸边的沙地上,是结晶的盐粒,在水波的推动下漂移成带状。湖水清澈得无一粒杂质,纯纯的海蓝色包容了天空的颜色,映射着白云的影子。
在一片平地上,竖立着一界地碑,据说是阿右旗境内的一处古遗址,原有一座高10米、长20米、宽1米的高大土墩在“文革”时期被毁了,至今只保留了高0.3米的基座。考古者曾在土墩附近发现陶罐、陶片、铜器、砖、瓦等遗物,经分析,为汉代村落遗址。尽管从碑文上未能窥见年轮的底色,但透过土层的苍茫仿佛看到了远古的一扇窗,如火如炬。(www.xing528.com)
今天的天空格外照顾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如水洗过般澄明空彻。微风徐徐,荡去了旅途的劳累和心头的杂念。坐在被太阳晒了一整天的沙堆上稍作休息,身体暖暖的,空灵、随意、舒适、放松,闭目养神,竟然不知身在何处,心在何方。此时的我突然间想饮一杯酒,烈性的、醇正的“草原白”“蒙古王”,迎着漠风,拥着爱人,醉倒在拜兴高勒,与爱情遭遇一场美丽的邂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