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嘉定丁丑年(1217年),后吴始祖昭卿公随时任永康承奉郎的伯父吴洎到永康,途中看到屏山耸翠,碧水潆清,和老家仙居桂里相像。于是,他携家人徙居到邑南武平乡的屏山脚下。
吴昭卿迁来永康,起初在屏山脚下的里朱龙结庐而处。某夏一日,有一位过客自缙云爬山经后安岭来永康,汗流浃背地到昭卿公的茅舍讨茶止渴,昭卿公老伴赶忙舀了一碗凉茶,接着抓了一把干薄荷叶揉碎后放进碗里,然后端给客人饮用,自己就去做饭了。
客人端着茶碗,只能吹一口气,喝一口凉茶水,好一会儿才把水喝干。在聊天中,客人问为什么要在碗里放那么多的干叶?昭卿公回答说:“贱内是看你满头大汗,一定很渴,如果不放点浮叶,你会一口气把凉水喝下,这样会伤身体。请莫见怪!”客人点头会意,疑虑顿消。不多一会儿,饭熟菜齐,儿子伯诚、仲诚也干活回来,昭卿公招呼客人用饭,客人欣然就座。
席间,伯诚、仲诚热情盛饭,殷勤夹菜,女人循礼行事,家风淳朴,客人暗暗称羡。吃了饭,客人要付饭钱,昭卿公坚拒不受。那过客原来是位风水先生,他钦佩昭卿公夫妇的善良,又受到昭卿公的热情款待,心中感激,于是对昭卿公说:“承蒙款待,不胜感激。我有一言相告,不知当讲不当讲?”昭卿公说:“但说无妨。”客人说:“在下略知天文,初晓地理,我看此地南离屏山过近,难以发达。我相得一个好去处,你们不妨移到那边去安家。”说着走出茅屋,遥指西北面的一处平缓地说:“那地方,南有高山为屏,虎归山而镇南,龙行止而吐瑞,紫水西来环抱东北,西临沃野旷阔丰腴。如果北边广植松、柏、樟、椿,以凝蓄吉祥,必能俊彦辈出,冠带不绝,财丁两旺,万载安康。”说罢挥手告别,扬长而去。
昭卿夫妇并非不信过客之言,但苦于落脚不久,搬移不易,暂搁下此事。一天傍晚,昭卿夫妇发现两只鹅没有回家,当晚去附近寻找不见,第二天找了大半天,还是空手而回,心想可能是被野兽拖走吃了,因此就没有再找。谁知过了一个多月后,那两只鹅回来了,而且还带回七八只小鹅呢!夫妻俩欣喜万分,并暗暗尾随这一群鹅到了它们的“家”,原来它们的“家”就安在一丛紫荆蓬里。昭卿公想起这里就是那位过客指点的地方,激动不已。他寻思着:“那先生所言不假,搬迁之事宜早不宜迟!”于是,召集一家人商议搬家的事。(www.xing528.com)
昭卿公说:“我相信前日那位先生的话,因此决定搬迁。这次不再搭茅草屋了,应作长远打算,主张盖瓦房。”老伴听了提出异议:“盖瓦房要多花时日,且钱从哪来?”昭卿公说:“我回仙居一趟,相信兄弟们一定会帮助我们的。”他停了一会儿,又扫视了大家一眼说:“造房子是撑万代基业。从今往后,大家要同心同德,勤劳节俭!”一家人欣然答应。仙居祖处的兄弟大力相帮,其他族内亲人也有人力或财物相助。经过两年的努力,他们终于在紫荆蓬处盖起了一栋瓦房。这瓦房就是始祖屋,俗称“前轩间”。昭卿公认为,这风水宝地是老天爷厚赠吴家的,所以就称这地方为“厚吴”,又因为厚吴地处屏山之后,又叫“后吴”。
时过800年,后吴已有800多户、3000多人口,并且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落中鳞次栉比的房舍基本坐北朝南,都以“前轩间”为中心而向四周扩展,形成以房派为单位的六个单元。至今,后吴人在逢年过节时仍然络绎不绝地到前轩间缅怀始祖,祈求家庭美满,全村平安!
(吴崇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