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康童宅:福建古村庄,640年历史,人口近1600

永康童宅:福建古村庄,640年历史,人口近1600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童宅,距永康城北6公里,是个风景秀美的村庄。元至正年间,兰溪有一个叫童祚的铜匠。一日,童祚担行至一大拐弯处,已是筋疲力尽,饥肠辘辘,便从担中取出水壶坐下歇息。随着童姓子孙日益增多,下铜店基盘也不断扩大,童氏祠堂也于嘉靖十四年落成,而其他村落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福建店吕姓与下铜店童姓合并一村,因“铜”“童”同音,村民又多姓童,遂改称童宅,自童祚起至今有640余年,现有人口近1600人。

永康童宅:福建古村庄,640年历史,人口近1600

童宅,距永康城北6公里,是个风景美的村庄。

元至正年间(1320~1370年),兰溪有一个叫童祚的铜匠。他的祖上是曾在朝为官至殿中左侍御史的童澄,后童澄弃官准备回南昌老家颐养天年,从杭州富春江至兰溪后却闻故里匪乱不能归,遂在兰溪焦石(下童)定居。

再说童祚以打铜为业,整天挑着副铜担,一头是火炉风箱及锉刀、铁锤等修锁补锅工具,一头是棉被铺盖铜罐、碗筷生活用品,走村过寨,跋山涉水凭着手艺讨生活,倍尝艰辛,勉强度日。

有次,童祚又挑着铜担从兰溪家里出发。经婺州、茭道、三十里坑时,“打铜!修锁!”“补铜壶!补锅!”“铸铜匙,饭勺喽!”他一路叫喊,歇歇打打,风餐露宿。

一日,童祚担行至一大拐弯处,已是筋疲力尽,饥肠辘辘,便从担中取出水壶坐下歇息。驻足远望间,只见此处四周青山环绕,山势延绵,中间一大片平原,足有二三千亩。平原处散落着几个背靠小山包而建的村庄,炊烟袅袅,胜似画中山水。仔细看左边近山一村,左首黄家山、绿树尖、池塘山如三只硕大金鱼,首尾相衔,迎水游弋。右首一石山裸露,通体乌黑发亮,似水牛卧地。此时,童祚忘记了劳累,挑着担子径直朝那村庄走去,临近村庄又见两小石山兀立似两道石门屏蔽,如临绝壑,进入了石门顿觉豁然。流水潺潺,三溪绕村于石牛近处合而为一。远眺村后,正北白窖峰高耸为倚,东西各有飞龙山、飞凤山麓为嶂。(www.xing528.com)

童祚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出身,自幼熟读诗书,通晓古今,且走南闯北年过而立,自是精通地理风水,随即感叹:“这不正是我朝夕梦想之地吗?此处定能旺我宗族,重振家业。”当下就决定在此落户,他买下仙鹤桥头大槐树下小块土地搭棚建居,改行担为坐商,开起了铜店。当时,此农家处附近有18个村庄,村舍密集,又地处婺州府大路,是个开店的好站口。加之童祚打铜手艺精湛,为人又厚道,价格合理,生意是一天天红火起来。铜店稳定后,娶妻高氏。夫妻俩相敬如宾,苦心经营,他们并不局限于敲敲打打,也从金华府城进些现成的铜火熜、铜面盆、铜茶壶、小铜镜之类的散卖。铜店名声远播,渐渐地叫此处为下铜店了。

斗转星移,童氏门庭越来越大,后代人才辈出。如童信明是正统九年福建漳州府太爷,御赐立“良二千石”牌坊。童富明景泰承德郎南京刑部,童燧天顺庚辰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太子辅。

随着童姓子孙日益增多,下铜店基盘也不断扩大,童氏祠堂也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落成,而其他村落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福建店吕姓与下铜店童姓合并一村,因“铜”“童”同音,村民又多姓童,遂改称童宅,自童祚起至今有640余年,现有人口近1600人。

(倪红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