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乾八府君卜居坑里,至第七代如瑜公,生五子:文质、沺、宝、兴、盛,五个儿子都长得聪颖过人,风流倜傥,才高八斗。长子文质生性敦厚,谦逊好学,饱读诗书,躬耕垄上。三子宝、四子兴自幼尚武,长大后去云南保家卫国。五子盛迁居后林,繁衍生息。二子沺迁居坑口,是坑口的始祖。
说起二子朱沺,与其他四兄弟又有不同之处。沺,字留耕,生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288年)九月廿三日,生来谦恭大度,乐善好施,经常云游四海,哪里有难,便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留名不留姓。特别是遇到灾荒之年,开仓放粮,救济饥民,认识他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
说到沺公,不得不说说杨氏之族。金城川最早居住的是杨姓人,乾八府君自宋嘉佑年间始居金城川(现在的坑里),以教书为业,言传身教,培养出了许多德才皆备之人,他的后裔便在这里安居乐业,与杨姓家族相处融融。到第七代如瑜公时,杨姓有一族人在朝为官,犯下大罪,株连九族,杨姓四处逃亡,一夜之间便在金城川销声匿迹。坑口这个地方的田地,原来都由杨姓人每天翻越锅孔口岭耕种。由于杨氏族人的消失,这一带的田地无人耕耘,荒草丛生,满目凄凉。
再说朱沺公一日正云游在外,忽见远处奇山兀立,群山连亘,苍翠峭拔,云遮雾绕。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群山之中有一湖,湖水碧绿,清澈见底。无风的时候,水平如镜,朵朵白云,青翠山影倒映于湖面,山光水色,融为一体。大大小小的鱼儿在水中穿梭,好像是在崇山、白云之间游动,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朱沺公不觉陶醉了,静卧湖畔,享受松涛阵阵、悦耳山风、莺歌婉转、疑似银河落九天的瀑布。朱沺公正神游间,耳畔忽然响起一个洪钟般的声音:“朱沺听令,吾乃朱氏先祖颛顼也,现在命令汝火速回家,在锅孔口岭脚下出口处建一座桥,可取名水碓桥,在距桥下游1000米处,潜溪边建清晖楼,汝可以在此定居,继续行善,保管你子孙后代安居乐业,人才辈出。”说完,化成一缕清风不见了。
朱沺惊奇不已,披星戴月往家赶,路过现在的坑口,不见了稻田翻波浪,不见了柿树挂灯笼,不见了石榴咧嘴笑,不见了蝈唱共蛙鸣……往年满目丰收的景象现在却一片荒凉,惨不忍睹,甚感奇怪。他顾不上在西津桥歇息(现在的衍庆桥),紧赶慢赶,翻越锅孔口岭回到家,问父亲这是咋回事,父亲嗟叹不已,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了他。
朱沺听了,也为杨氏族人惋惜不已,同时更加坚定了隐居青山不为官,立志功施乡里的决心。他向父亲禀明了他的心志:“父亲大人,儿子愿意到坑外筑舍而居,让荒芜之地重现生机。况且那里有一座木桥,这座桥建在潜溪上,据我观察,这座桥能防止财富外流。若在此建村而居,定能保住一村的风水,而且此桥连接着通往温丽台和杭嘉湖的捷径古道,许多过往客商都会聚居在这里休憩。儿子在这里居住可以经商、行善,方便过往行人,请父亲允许。”说完,朱沺跪地叩拜行礼。(www.xing528.com)
父亲一听,大喜:“吾儿快快请起,为父准许便是。”
朱沺说干就干,第二天就翻越锅孔口岭,立即着手修建第一座房子“清晖楼”。
为了方便和坑里的家人联系,朱沺公在锅孔口岭脚的潜溪上修建了一座桥叫水碓桥,免去以前朱氏族人出山、进山受溪水阻拦的烦恼。从水碓桥到坑里村以前没有路,全是荆棘丛生的溪滩。朱沺公在坑口筑舍而居后,经常思念坑里的家人,每次想念家人,就翻山越岭赶回坑里相聚。身体硬朗的人还好,遇上小孩、体弱多病的妇女、老人,每次回老家探望得翻山越岭,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于是,朱沺公决心从水碓桥开始修建一条通往坑里的捷径。他带领男女老少,在乱石堆和荆棘丛中,硬是开辟出了一条小径,从此坑里人出山、外面的人进山再也不用翻山越岭了。
由于朱沺公筑舍而居之地在坑里的口上,所以就取名为坑口。从此,朱氏后裔的一支在坑口沿溪而建、粉墙黛瓦、参差错落;街巷依附溪水贯通、九曲十弯,构筑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坑口也一度成为金城川历史上的商肆繁华之地,依潜溪成街,店铺林立,人来人往,沿街有千米长的廊棚,上街不愁日晒雨淋,逢三、八是集市日,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朱礼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