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下里溪:永康村庄的历史源流及重建成就

下里溪:永康村庄的历史源流及重建成就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马鞍山脚,李溪河畔,有一个大村庄,它的名字叫下里溪。里溪得名源于李溪,李溪得名源于李白。为弘扬历史文化,下里溪在2008年村庄整治中,募集善款百万元,在原址重建了谪仙门,重现了1000多年前的古城楼雄姿。下李溪北城门则有一座城隍庙,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陆游逝世后,李溪人把他奉为“陆城隍”。上世纪五十年代,村名中的“李”字衍化为“里”,故下李溪就改称为下里溪了。

下里溪:永康村庄的历史源流及重建成就

在马鞍山脚,李溪河畔,有一个大村庄,它的名字叫下里溪。里溪得名源于李溪,李溪得名源于李白。据说,李白的族叔李阳冰任缙云县令,李白访亲路过此处,放马到溪中饮水,此溪便称李溪,旁边的山就称马鞍山了。此处交通发达,溪流纵横,土地肥沃,风景秀丽,很快就成了人口聚集之地,以李溪命名的村庄越来越大,后来一分为二,靠李溪上游的称上李溪,以李姓为主;靠李溪下游的称下李溪,以章姓为主。

章姓始迁祖为章剪。章剪于宋天圣年间(1023~1031年)任福建浦城长溪县令,秩满迁居永康李溪。章剪迁居李溪后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三世孙章服登宋绍兴二年(1132年)进士,官吏部侍郎,才能出众,精通经史,在任两浙提举市舶公事期内,为人刚直不阿,被远遣汀州七年,奉旨放还,提举太平兴国宫。著有《论语解》《孟子解》《易解》各2卷,《古律诗》4卷。章服子章渭登绍兴三十年进士;孙章徕登宋淳熙十一年进士,历官右文殿修撰,宝庆年间召为宗正少卿兼侍讲,著作有《凝尘集》;曾孙章大醇,又登宝庆二年进士。瓜瓞绵绵,印绶累累。章剪后裔不断分迁,千年之中分迁永康各地30多处,几乎境内章姓,都以自己是长溪县令之后为傲。

下李溪古代曾是重要的驿站,唐代,睦州到温州的驿道途经李溪。从宋至明在村东的李溪寨,建有巡检司,并在李溪专设行马驿,南通温州,西通衢州,东通台州。明景泰年间,佥事冯城檄同县,耆民李思杰、施孟达等人建李溪桥,成化末年倒坍。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佥事欧阳清又捐俸倡修,命德显和尚募缘,合金衢温处四府官民之力,重建此桥。此后,李溪桥又坍。至清道光六年(1826年),再在原桥上游捐建康济桥。清代,永康县境设急递铺10铺,李溪铺为其中之一铺。至今尚留铺基之名。

为了增加李溪的文化内涵,章氏族人将南城门命名为“谪仙门”,门前有座桥,称为“谪仙桥”,桥边的池塘,则称“谪仙塘”,至今池塘边还立有石碑。永康明代的榜眼程文德还专门以“李白饮马”传说作联,曰:“溪以李名,太白临溪曾饮马;姜乃章姓,韅公去邑作潜龙。”城门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原城墙门楼历经沧桑,屡遭风雨,早已是断壁残垣。为弘扬历史文化,下里溪在2008年村庄整治中,募集善款百万元,在原址重建了谪仙门,重现了1000多年前的古城楼雄姿。(www.xing528.com)

下李溪北城门则有一座城隍庙,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庙中供奉的城隍,是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陆游。据《章氏家承》记载,陆游生前赴永嘉任通判时,路过下李溪,为此地秀美山水所吸引,因而欣然叹曰:“李溪,山环水绕,风光美妙,吾将栖身于此。”而村民对“陆城隍”的敬仰,则大多源于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陆游为官数十年,忧国忧民,相传永嘉处州发瘟疫,当时缺医少药、民不聊生。“陆城隍”到发疫之地行医,免费治好了数以千计的病人。永嘉处州人问他何处人士?他答:“施恩不求报,何必言谢。”在众多百姓的诚恳询问下,只言:“我乃永康县李溪北门头人,姓陆。”永嘉处州人为了感谢他,走路寻到李溪,一问北门头人,都说李溪人均是章姓,姓陆者只有“陆城隍”。丽水人为了纪念这位“陆城隍”,买了两株大柏树栽到城隍庙前,以示怀念。虽为民间传说,但百年柏树确系事实。李溪人代代相传,有口皆碑。陆游逝世后,李溪人把他奉为“陆城隍”。

上世纪五十年代,村名中的“李”字衍化为“里”,故下李溪就改称为下里溪了。

(周天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