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 坞:原来的花坞村庄起源故事

山 坞:原来的花坞村庄起源故事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求达贵不求闻,耕破南山万顷云。堪笑马头红缨日,为名为利逐纷纷。”可以想象当时花坞之别致。从此,朱家失去了依据,田被人争去的争去,卖掉的卖掉,朱九万渐渐变穷败光,到后来就衰落了,所居住的山后朱成为花坞村民的良田。光哲公迁居花坞500年后,几十人的村落竟然出了个武秀才。

山 坞:原来的花坞村庄起源故事

相传,在南宋(800多年前)时,俞氏始祖俞恭(光哲公)任婺州教谕。任职满后,光哲公告老还乡回缙云水口,途经碧湍里,被这里的天门和仙桥等景色所吸引,就兴致勃勃继续逆流而上。光哲公朝东远远一望,看到一左一右两块岩塔,好像大狮子守护着里面的一切,来到岩塔大狮子的脚下,又见一条长蛇横卧前方。此时,光哲公心中暗暗惊喜,这不就是自己想要找的卧龙藏虎之地吗?他不知不觉又走三里左右的路,才想起该歇脚了。

光哲公脚是歇了但眼没有歇,抬头一看,发现这里的地形状如盛开莲花,四周青山环绕,坐北朝南,背靠王大山,能挡北风,冬暖夏凉,面朝笔架山,充满阳气,想必今后定会人才辈出。光哲公感叹这里景色怡人,宜家宜室,于是不久便从缙云水口迁居于此。这里土地肥沃,俞氏始祖耕读之余遍栽花木,一年四季村内繁花似锦,芬芳袭人,所建房屋都雕梁画栋,青砖黛瓦,木门窗户上也刻有梅兰竹菊、飞禽走兽等花样。因此,便将村名取名为花坞。花坞胜景美不胜收,光哲公曾为花坞八景取名,分别叫花坞春光、青山巢鹤、碧水潜龙、钱岭凝晖、罗峰叠翠、西塘钓月、南弄耕云、蓬岗仙境,并赋诗以赞。“不求达贵不求闻,耕破南山万顷云。堪笑马头红缨日,为名为利逐纷纷。”就是光哲公留传至今的《南弄耕云》诗。光哲公的门生也纷纷和诗,其中门生兰溪人赵飚所作的《西塘钓月》诗也留下来:“西塘月下垂竿叟,鬓发皤然野鹤形。何事全鳞吞饵少,成龙有日奋花宾。”可以想象当时花坞之别致。

光哲公迁居花坞后,这里同时有一个山后朱的村庄,住有一个姓朱的员外,管有田亩地“九万”,大家称他为朱九万,百里之内都有他的田。有永康、缙云、磐安的佃户,每年都要向朱九万交租,所以担租的人很多。为此,朱九万在罗岭(朝缙云、磐安方向)、朱传岭都为担租而铺起了石子路,直到现在还留有石子路的痕迹。朱九万家还开有药铺、米馆、布行,真是一个大财主。

有一次,朱家人过世,出丧时恰遇到落大雪,因路不好走,就用砻糠铺路,方便行走。此时,天上太白金星云头过转,一看以为是稻谷铺路,觉得朱万九家不爱惜粮食,就立即上天禀奏玉皇大帝,玉皇大帝随即派李大仙下凡惩罚朱九万。从此以后,便怪事连连,朱家晒什么,在山后朱靠北的青岙山一块大岩塔上也晒什么:朱家晒衣裳,岩塔上也晒衣裳;朱家晒白布,岩塔上也晒白布。朱九万觉得异样,心想我用九万田契来晒,看你晒得出来吗?于是,他真的把全部田契晒出去啦。就在这时,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呼啸,把朱家九万田契刮得无踪影。从此,朱家失去了依据,田被人争去的争去,卖掉的卖掉,朱九万渐渐变穷败光,到后来就衰落了,所居住的山后朱成为花坞村民的良田。朱九万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并且时刻警示和教育着后人,富不显贵,穷不露微,求真务实,勤俭持家。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光哲公迁居花坞500年后,几十人的村落竟然出了个武秀才。武秀才名叫俞启耀,出身较穷,好在他父亲识几个字又会弄拳棒,从小深受父辈熏陶的他,七岁便拜师习武,由于勤学苦练,15岁就精通十八般武艺。成人后,身材魁梧,力气惊人,200多斤重的石礅能用双手举过头顶(武秀才练武用石礅至今还保留着)。加上他思维敏捷,文墨又好,通晓六韬三略,可谓文武双全,20多岁考取武秀才,名震四方。(www.xing528.com)

有一次,同村的俞某到壶镇赶集。那天人多热闹,俞某一不小心踏着别人的脚背,被踩着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地一名地痞。地痞见俞某一人,就想今天可以敲他一竹杠,不管俞某向他认错并再三道歉,就是不放俞某走。这时,刚好武秀才路过此地,俞某眼睛一亮,立马喊叫启耀叔。地痞虽心有不甘但还是知趣地走了。

武秀才一生做了许多正直仗义、扬善抑恶的好事,深得人们敬仰。三炷清香敬先祖,一抔黄土寄哀思。武秀才成为俞氏家族的骄傲,现在每逢清明时节,俞氏子孙纷纷前往武秀才墓祭祀。从元、明、清开始,王、何、陶等姓村民相继迁居到南坞和王庄自然村,并与花坞融为一体,和谐相处。

(俞富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