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康木坦:兴旺王氏镇守十八家

永康木坦:兴旺王氏镇守十八家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永康县志与地名志记载,最早定居在木坦的是崔氏。木坦初名坦川,崔家虽然久居这里,但百多年来人丁渐渐单薄,门庭衰弱。又由于此地为十八家聚居而成,后有人就干脆将“睦”简化为“木”字,称代表十八家之意,木坦之名沿用至今。至今,其他十七家或繁衍搬迁到其他地方,或已渐渐在木坦湮灭,但木坦王氏却一直人丁兴旺。

永康木坦:兴旺王氏镇守十八家

据永康县志与地名志记载,最早定居在木坦的是崔氏。那崔氏本是名门大户,为避乱世择地筑庐隐居,依山建宅,为人低调谨慎,耕读传家,日子过得很是自在。偶有一些过路客商经过,向崔家人讨水喝或用便饭,甚而借宿的,崔氏族人都热心招待,倒也交了不少朋友。崔家乐善好施的名声渐渐传开。

宋廷南迁以来,战火时有发生,且常闹匪患,不稳定的局势自然也波及到永康。渐渐地,更多的人为避乱世搬入这个远离尘世的小村,散居于木坦范围的大小山岙中,各自开荒种地,生活倒也宁静怡然。在最多的时候这里竟有十八九处人家散居。村里现在沿用的一些地名或许还保留有当年多族散居的痕迹,如洪家塘、蜡族塘、蒲塘、北弄塘、曹陇塘、余塘、后项、葛山头等。

木坦初名坦川,崔家虽然久居这里,但百多年来人丁渐渐单薄,门庭衰弱。搬到此地定居的王谟公与崔家是世交。谟公出身于耕读世家,远祖可追溯至晋朝太原王氏江左支始祖王导,后王导由琅琊临沂迁江左金陵,子孙于各地繁衍。近祖可上溯至婺州宋少师介公(睦坦王氏宗谱记第一世者),介公于南渡后迁居婺州生活。后其五世孙基公之子英公(生于南宋嘉定甲申年,即1224年)依恋华溪的秀丽山水,就迁居至永康上市。英公长子季彰的第三子即谟公,生于南宋咸淳戊辰年(1268年)五月,善读书,以圣贤之道自持,性格沉静,非常厌倦市井的喧哗。正逢元人统治中原时期,谟公深感乱世之际难以图济世,耕读之余常与学友游访各地名胜。在前往坦川探访好友崔生期间,他发现此村所在地如紫燕窝般依山而建,地势稳妥,视野开阔,是个隐秘又交通便利的居处。受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思想的启发,他回去后与父季彰公商议并征求朋友崔生的意见后就搬到了坦川外店(现为里木坦殿口外与外木坦交接处)居住,在这里购置园田,建造居所,与崔生一起耕读为乐。

谟公这一支在坦川繁衍生息,家族人丁兴旺,衍至三代,族人已达四五十人。而那崔氏,尽管一直与人为善,到崔生这代后竟为三代单传,不幸儿子、孙子英年早逝,孙子未能留下一个男丁。面对家门衰灭,年迈的崔生悲伤不已,日日哀泣。王谟公怜其孤苦,不但专门派幼子近身伺候他,而且征求其意见,欲将此儿过继于崔氏名下。不想,那崔氏却言:“人各有命,天既欲亡崔,何必再贻害后人?”竟不允,但却请人作证,将自己崔氏的产业地契等全部交给谟公家族管理。崔生年迈体衰,终于熬不过悲伤,他在临终时叫人请了谟公到床前,手里抱着一块崔氏祖宗牌位,无限哀凄地望着王谟公,似有所言,却已无法言说。王谟公就凑近他耳边,说:“你放心,虽你不愿我后人为你续香火,但今后我自当叫族人在祠堂供奉两个祖宗牌位,让崔氏与我王氏一起享受后世香火。你是我兄长,牌位永在王氏上首。”崔生听后,微微颔首,竟微笑着溘然长逝。王谟公果然不食言,竟嘱咐后人将王氏宗祠建在崔氏祖宅所在地,即今村人称“上轩间”的地方。他把在宗祠供奉崔、王二姓祖宗牌位且以崔氏为尊一事,作为家族遗训代代相传。

后来,王氏及其他十七家人渐渐地由外店移居至原崔氏的繁衍处,房屋沿山而筑,一层层绕山而宅,院院相连,达十数院。王太公有感于十八处人到此后数年来和睦相处,了无外界的争夺纷扰,就提议将坦川正式命名为“睦坦”,得到其他各家人的响应。从此,睦坦这个村名就成为此地的正式名称。又由于此地为十八家聚居而成,后有人就干脆将“睦”简化为“木”字,称代表十八家之意,木坦之名沿用至今。(www.xing528.com)

王氏家族代代繁衍日渐昌盛,后来有一支搬出里木坦山岙外即今外木坦所在地居住,与原居所隔着大片田地的距离,若即若离,后人称此地为外木坦,而原家族聚居地自然就称为里木坦。

王氏繁衍后代三十多世,迄今已有近800年历史,子孙世代没有忘记祖宗遗训,始终将崔氏祖宗牌位摆在王谟公夫妻之上位。如今每逢大年初一,王氏各房子孙依然纷纷用栲栳端上祭品到上轩间祖宗祠祭拜二姓祖宗。至今,其他十七家或繁衍搬迁到其他地方,或已渐渐在木坦湮灭,但木坦王氏却一直人丁兴旺。

(王 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