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景定年间,前黄状元陈亮的第五代孙陈铎自幼饱读诗书,却又无意于功名,一颗年轻的心,不安于现状,要外出闯荡。他只身离乡,走走停停,替县衙出谋划策,替乡绅排忧解难。但随着月圆月缺,乡愁日渐增浓,看着日落日升,创业之意日趋明朗。
在兜兜转转之后,陈铎来到一片野花盛开春草如毯的芳草地。
眼前的美景让他顿觉心旷神怡,所有的烦累一扫而空。他脱口高吟:“夹傍水,四围山,或樵或渔;数顷田,万卷书,可耕可读。”
陈铎决定结束游谋生活,栖于此地,耕读渔樵,繁衍生息。于是,筑庐舍于田野之中,取名为“栖田”。
陈铎治家,效仿唐朝江州陈崇的《陈氏家法》,崇道德,尚礼义,以耕读为世业,以仁义为家法。
陈铎告诫子孙,数典不忘其祖,谨记前黄德厚流光,富甲乡里;创业不忘其初,期望传承前黄,再造前黄。
到了明朝末年,经过近400年的开拓发展,栖田已经烟火云连。陈铎十四世孙陈倬云,已是西乡富绅。相传,陈倬云出生前,他母亲到自家的稻草蓬拔稻草,以备烧水洗新生婴儿。她不经意地一拉稻草,忽然“唰唰唰”掉出一地的蜡烛(据说是麻车师傅私藏的)。人们就说,陈倬云是自带光明出生的,好运一生不断。
陈倬云母亲有一次到邻村去卖豆腐。一财主来买豆腐,拿出银锭用剪刀来剪银子,随着咔嚓一声,剪下的银子不翼而飞,怎么找也找不到,翻遍各个角落都没有。财主又剪了一块更大的银子给她。陈母卖完豆腐回家,倒掉豆腐盆里的浆水,水尽银出,那块失踪的银子静静地待在盆底。
再举个例子说说陈倬云的好运。别人不想要的荒山卖给陈倬云,他卖木材、卖山货,照样能赚到钱。
有钱的陈倬云,为宗亲建了一座宽敞的香火厅,让族人追念先祖。为村里立了学田,又建了一座九间双层的书堂。书堂的楼上,层高与楼下相等,没有固定的隔断,方便灵活教学。书堂的楼下,有回廊与天井,不论晴天雨天,学生都有活动场所。陈倬云轻财尚义,乐善好施。若有事众筹,别人出一两银子,他出五两。青黄不接时,他用畚斗装米,接济断炊的乡邻。水灾旱灾严重时,他就施粥,给灾民无偿提供农作物种子。陈倬云还为当时县城的学宫捐田捐资,为方岩寺庙独资建了一个祭器库。他在方岩下塔坑附近买了150把田,作为永久香积田,所收田租全部供奉胡公圣殿,子孙不得变卖。每次上方岩,陈倬云都另有银两捐助。
陈倬云被誉为“西乡善士”,德行名扬婺州,金华府颁文表彰他的善举,称他为“淳厚嘉宾”,并赠予他“桃溪逸叟”的匾额。
相传,当时金华知府任职期满离任,陈倬云助银帮他官复原职,知府亲自上门拜谢。恰逢栖田理厅失火重建竣工,知府建议理厅“昌妫堂”改为“德馨堂”,意在彰显陈倬云的善行义举。昌妫堂的“妫”,是陈氏始祖“满”的原姓。陈由妫来,《史记·陈杞世家》记载:周武王灭商纣王之后,找到虞帝舜的后代妫满,把他分封于陈。妫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诸侯国称为陈国,后来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姓陈。“昌妫堂”寄予了栖田人光宗耀祖弘扬陈氏之意。
听说古代土豪也斗富。上谢谢景铭在永乐年间做盐商发家,很快暴富,名声远播。晚生半个朝代的陈倬云心里暗暗不服,说谢家再富,他的儿孙也要偷陈家东西。他陆陆续续几乎买遍上谢周边一直到下山村的林山,毛虎山、大坟山、山黄头、塔石背等等,就连上谢村口137亩的和尚塘山都是陈倬云的。周边村民打柴图方便往往就近取材。(www.xing528.com)
陈倬云总共买了20多处山。除了上谢周边,远至叶儿坑十八亩、馒头山、肚兜尖,武义杜店山、白鹤山,近至卢朱山、三千六、梅端山、黄檀山等。
永康西乡有民谣云:“若要金,栖田陈宗卿;若要银,上谢谢景铭;若要谷,华村华景毓;若要酒,李店李老九。”
陈宗卿,是陈倬云的长子,名应兆,宗卿是他的字,是个太学生,外人称他富比封君。陈宗卿造了一座三进的倬云公祠,一进比一进高,寓意节节高升。他在方岩胡公圣像前,捐献了一个刻有陈应兆名字的香炉,并常年供奉香火钱。陈宗卿秉承父亲的品性,虽富贵却依然勤俭,遇到族里村里有盛事大事,都率先捐钱,赈饥救急毫不吝啬,因而深受乡邻爱戴。
多金的陈宗卿留下18尊金佛、13只金水鸭。18尊金佛下落不明,见到最后一只金水鸭的是他的七世孙陈华金。一个晚上,华金隐约听到房里有“呷、呷”的叫声,扰得他难以入眠。清早起床,他翻箱倒柜找到一只金黄的鸭子,此时刚好门外传来拨浪鼓声和“敲糖哦——敲糖哦——”的吆喝声,华金就拿着鸭子去换糖。敲糖人非常爽快地把整盘糖连同盛糖的盘子都换给他,挑起担子转身就走。等华金醒悟过来,敲糖人已不知去向。
陈倬云父子时代是栖田史上的辉煌时代。
村里楼房鳞次栉比,炊烟袅袅,青云接天。冬常、春常两宗祠,供祭祖、议事、集会。理厅恢弘,心厅精致,供娱乐、休闲、会友。前轩间、冬常轩间香火不断。学堂学子书声琅琅,横笛竖琴声韵悠扬。村民勤劳,长幼有序,邻里和睦,鸡犬相闻。村后七口长塘,碧波相连水光相接,有如一弯银河;村前两口圆塘,分隔相望,天光云影各自徘徊,有如日月同辉。
村外,古樟枝繁叶茂,古枫挺拔钻云,两树成了村庄标志,远路可见。万亩良田,绿野平畴,禾苗茁壮。远山近山,太多林木,看顾无暇。
麻车出油,织机成匹,铁铺红火,豆坊酱香。篾匠手巧,木工活细。水碓石磨出米面,剪子划粉巧成衣。蚕麻瓜果,豆腐千张;农工士商,合理合法。村民脸上有笑容,谷仓有余粮,腰包有银子,心中有念想。
此时的栖田,其规模已超出始祖陈铎“传承前黄,再造前黄”的期许,冬常太公陈倬云与宗亲商议决定,在村名“栖田”之后加上“畈”字,最终成了“栖田畈”。
永康话“栖”“西”同音,后来,有人图省事,就把“栖田畈”写成了“西田畈”。再后来,有些人只知其音,不知其意,就只会写“西田畈”了。
(陈顺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