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徐霞客游记之金华三洞

徐霞客游记之金华三洞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徐霞客于1636年游览浙地,起于江阴,由锡邑、姑苏、昆山、青浦至杭州,再取道余杭、临安,下桐庐、兰溪,游金华三洞。所记金华三洞之游,最为精彩。4北山:今金华山,又称长山。北山山巅,一名金盆,一名玉壶。6朝真洞:又名真人洞,相传为黄大仙得道处,是金华三洞之一。2龙洞坞:今金华市婺城区罗店镇洞前村,位于双龙风景区的核心位置。5金华:明金华县,辖于金华府。许,表示大约的数量。

徐霞客游记之金华三洞

【导读】

徐霞客于1636年游览浙地,起于江阴,由锡邑、姑苏、昆山、青浦杭州,再取道余杭、临安,下桐庐、兰溪,游金华三洞。所记金华三洞之游,最为精彩。一路前行,地下悬河、岩溶奇观、赤松祖庭令人惊叹不止。作者束炬入朝真洞,见一隙天光;又攀隙而下进冰壶洞,观万斛珠玑;继而浮浴盆游双龙洞,水陆兼奇,幽明兼异。除此之外,还游讲堂洞、玲珑岩、思山寺、洞源寺等。徐霞客遍览盛景,述诸笔端,以移步换景的手法将山坞层层、溶洞星罗的浙地风貌刻画得引人入胜。更难得的是,作者在描写自然奇景的同时,还简笔描摹了此地淳朴、简单的乡村生活,桃源秘境的气息更为游记增色。

初十日 鸡鸣起饭,天色已曙。瑞峰1为余束炬2数枚,与静闻分肩以从,从朱庄3后西行一里,北而登岭。岭甚峻,约一里,有石耸突峰头。由石畔循北山4而东,可达玉壶5;由石畔逾峰而北,即朝真洞6矣。洞门在高峰之上,西向穹然,下临深壑,壑中居舍环聚,恍疑7避秦8,不知从何而入。询之,即双龙洞外居人也。

【注释】

1瑞峰:鹿田寺的僧人。鹿田寺,始建于宋代,寺废后于清光绪年间在原址上建成鹿田书院,位于金华山半山腰。

2束炬:扎火把。

3朱庄:明末官员朱大典的山庄。朱大典,字延之,号未孩,金华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任兵部右侍郎,总督漕运,巡抚凤阳,曾参与平定孔有德之乱。清军进攻金华时,朱大典全家殉难。

4北山:今金华山,又称长山。

5玉壶:玉壶峰。北山山巅,一名金盆,一名玉壶。

6朝真洞:又名真人洞,相传为黄大仙得道处,是金华三洞之一。

7恍疑:恍惚间怀疑。

8避秦: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隐居者自称祖先为避秦时祸乱而隐居,与世隔绝,不知朝代更替。

【译文】

初十日 鸡鸣时起床吃饭,天边已有曙光。瑞峰和尚为我扎了几枚火把,和静闻和尚分别扛起,跟着我们一起出发。我们从朱庄后往西走一里,向北登上山岭。这座山岭很高峻,再往前走一里有一块石头突出耸立在山峰上。从石头一侧顺着北山山势向东走可以到达玉壶峰;从石头另一侧越过山岭向北去,就到朝真洞了。洞门在高峰之上,向西隆起,下面对着深谷,谷中环绕聚集着屋舍,恍然间让人怀疑来到了避世隐居之地,不知道居民是从哪里进入谷中的。问了才知道,他们就是双龙洞外的村民。

盖北山自玉壶西来,中支至此而尽,后复生一支,西走兰溪1。后支之层分而南者,一环而为龙洞坞2,再环而为讲堂坞3,三环而为玲珑岩坞4,而金华5之界,于是乎尽。玲珑岩之西,又环而为钮坑6,则兰溪之东界矣;再环而为白坑7,三环而为水源洞,而崇崖巨壑,亦于是乎尽。后支层绕中支,中支西尽,颓然8下坠:一坠而朝真辟9焉,其洞高峙而底燥;再坠而冰壶洼10焉,其洞深奥而水中悬;三坠而双龙窍焉,其洞变幻而水平流。所谓三洞也。洞门俱西向,层累而下,各去里许11,而山势崭绝,俯瞰仰观,各不相见,而洞中之水,实层注焉。中支既尽,南下之脉复再起而为白望山12,东与杨家山13骈列于北山之前,而为鹿田门户者也。

【注释】

1兰溪:今浙江省金华市下辖兰溪市,明时为县,属金华府。兰溪素有“三江之汇”“六水之腰”“七省通衢”之称,婺江、衢江在此汇成兰江,因此得名“兰溪”。

2龙洞坞:今金华市婺城区罗店镇洞前村,位于双龙风景区的核心位置。坞,四面高中间凹下的地方。

3讲堂坞:今金华市婺城区罗店镇九龙村,村旁有一讲堂洞,因南朝梁代学者刘孝标隐居于此讲学而得名。

4玲珑岩坞:今金华市婺城区罗店镇玲珑岩村,位于婺城区和兰溪市的交界处,传说村中的玲珑岩是大禹治水时用作测量的标杆。

5金华:明金华县,辖于金华府。

6钮坑:鸟窠岩,“钮坑”应是音讹致误。在今兰溪市灵洞乡鸟窠岩村一带。

7白坑:今兰溪市灵洞乡白坑村。

8颓然:下坠貌。

9辟:开辟,开拓。

10洼:低凹,深陷。

11里许:一里左右。许,表示大约的数量。

12白望山:传说南朝宋代有女子驯鹿耕田,后来官田岭的村民杀死了鹿,女子登峰眺望,却等不回鹿,白望山和鹿田因此得名。

13杨家山:今称羊甲山。

【译文】

北山自玉壶峰向西绵延而来,中支到此结束,随后又起一支,向西往兰溪延伸。后支分成几重往南延伸,环绕形成山坞,第一重形成龙洞坞,第二重形成讲堂坞,第三重形成玲珑岩坞,金华的地界就到这里为止。玲珑岩的西面又环绕形成钮坑,便到兰溪东面的边境了;第二重环绕形成白坑,第三重环绕形成水源洞,高崖深谷也到这里为止。后支重重环绕中支,中支往西延伸,山势在尽头处下陷:下陷第一层开裂形成朝真洞,朝真洞高高耸立,因此洞底很干燥;下陷第二层低凹形成冰壶洞,冰壶洞幽深隐秘,中间有水流自洞顶下泻;下陷第三层贯通形成双龙洞,双龙洞景象变幻莫测,内有河流平缓流淌。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金华三洞。三个山洞洞口都朝西,重叠向下排列,各距一里左右,但因为山势峭拔,不论从哪个洞口俯瞰仰视,都看不见另外的洞,实际上洞中的水却是层层流注而下的。中支到尽头后,向南延伸的山脉又重新隆起形成白望山,白望山与东面的杨家山并列在北山前面,形成了进出鹿田的必经之地。

朝真洞门轩豁1,内洞稍2洼而下。秉炬深入,左有一隙如夹室3,宛转4从之,夹穷而有水滴沥,然隙底仍燥,不知水从何去也。出夹室,直穷洞底,则巨石高下5,仰眺愈穹,俯瞰愈深。从石隙攀跻下坠,复得6巨夹,忽有光一缕自天而下。盖洞顶高盘千丈,石隙一规7,下逗8天光,宛如半月。幽暗中得之,不啻9明珠宝炬矣。既出内洞,其左复有两洞,下洞所入无几10,上洞宛转亦如夹室,右有悬窍,下窥无底,想即内洞之深坠处也。

【注释】

1轩豁:高大开阔。

2稍:逐渐。

3夹室:古代宗庙内堂东西厢的后部。

4宛转:蜿蜒曲折。

5高下:高低,此处指高低错落。

6得:获得,找到,此处指到达。

7规:圆形。

8逗:投射。

9不啻:如同,不亚于。

10无几:很少,不多。

【译文】

朝真洞洞门高大开阔,内洞逐渐下陷低凹。我们手持火把走进深处,发现左侧有个像夹室一样的洞,便沿着夹洞曲折前行,尽头处有水滴落,但洞底仍然很干燥,不知道水是从哪里流出去的。出了夹洞,一直走到洞底,就能看到巨石高低错落,仰视感觉洞顶更加高隆,俯瞰感觉洞底更加幽深。从石头空隙间向下攀爬,又能到达一个巨大的夹洞。来到此处,就有一缕天光忽然从空中照下,原来是洞顶高高盘绕在千丈高的地方,石头缝隙形成一个圆洞,向下投射天光,仿佛一弯弦月。在幽深昏暗的洞中陡然看见这景象,正如同看见明珠和火把。走出内洞后,我们发现左边还有两个洞,下面的洞不深,上面的洞也像夹洞般曲折延伸,右边有个悬空的孔洞,望下去看不到底,猜想就是内洞深深下陷的地方。

出洞,仍从突石峰头南下,里许,折而西北,又里许,得冰壶洞,盖朝真下坠之次重矣。洞门仰如张吻1,先投杖垂炬而下,滚滚2不见其底;乃攀隙倚空3入其咽喉,忽闻水声轰轰。愈秉炬从之,则洞之中央,一瀑从空下坠,冰花玉屑4,从黑暗处耀成洁采。水坠石中,复不知从何流去。复秉炬四穷5,其深陷逾于朝真,而屈曲不及也。

【注释】

1张吻:张大的嘴巴。

2滚滚:水急速翻腾的样子。

3倚空:腾空,凌空。

4冰花玉屑:雪花和玉石碎屑,此处指水流倾泻溅起的水花。

5穷:穷尽,此处指游遍。

【译文】

走出朝真洞,继续从有石头高耸的山峰往南下山,走了约一里后,转而向西北,又经过一里左右,就到达冰壶洞了,正是朝真洞向下坠陷后形成的第二层。冰壶洞洞门朝上就像张大的嘴巴,我们先把手杖火把扔了下去,下方水流翻涌看不见底,然后才攀着缝隙腾空爬进这张大嘴的喉咙。到了深处忽然听见水声轰鸣,便手持火把沿着水声走进去,到洞中央,只见一条瀑布从空中倾泻下来,水珠四散,如同冰花玉屑,在黑暗中闪耀出洁白的光彩。水流坠入石间,不知道又从哪里流走。我又举起火把游遍四周,发现冰壶洞下陷程度比朝真洞深,但比不上朝真洞曲折蜿蜒。

出洞,直下里许,得双龙洞。洞辟两门,(瑞峰曰:“此洞初止一门。其南向者,乃万历间水倾1崖石而成者。”)一南向,一西向,俱为外洞。轩旷宏爽2,如广厦3高穹,阊阖4四启,非复曲房5夹室之观。而石筋夭矫6,石乳7下垂,作种种奇形异状,此“双龙”8之名所由起。中有两碑最古,一立者,镌“双龙洞”三字,一仆者,镌“冰壶洞”三字,俱用燥笔9作飞白10之形,而不著姓名,必非近代物也。流水自洞后穿内门西出,经外洞而去。俯视其所出处,低覆仅余尺五11,正如洞庭左衽之墟12,须帖地13而入,第14彼下以土,此下以水为异耳。

【注释】

1倾:倾塌,此处指冲塌。

2轩旷宏爽:高爽空旷,开阔明朗。

3广厦:高大的房屋。

4阊阖:宫门,天门。

5曲房:内室,密室。

6夭矫:屈伸貌。

7石乳:钟乳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锥状物体,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

8双龙:南宋学者方凤在其《金华洞天记》中认为“双龙”在内洞:“伛偻踏水入内洞,有形蜿蜒,头角须尾,凡二,屈蟠隐见,爪尖皆白,石加玉,所谓双龙也。”

9燥笔:中国书画术语,谓用笔含墨量甚少。

10飞白:书法中一种枯笔露白的笔法,相传是蔡邕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启发而创造的。

11尺五:一尺五寸。形容距离很近。

12洞庭左衽之墟:一说为太湖东山上的山丘,其中洞庭指洞庭东山,左衽用作方位词,指东方;一说为洞庭湖边少数民族的村落。

13帖地:贴近地面。帖,同“贴”,紧挨着。

14第:只。

【译文】

走出洞门,一直往下走一里左右,就来到了双龙洞。双龙洞开有两个洞门,瑞峰和尚说:“这洞起初只有一个洞门,那个朝南的洞门是万历年间水流冲塌山崖上的石头才形成的。”洞门一个朝南,一个朝西,都是外洞。洞里高爽空旷,开阔明朗,如同高大的房屋拔地而起,门窗四面洞开,不再是内室夹室的样子。洞里石头的脉络屈曲舒展,钟乳石从顶部垂下,呈现出种种奇异的形状,这就是“双龙”之名的由来。洞中有两块石碑最为古老,立着的那块刻着“双龙洞”三字,倒着的那块刻着“冰壶洞”三字,都是用燥笔写成的飞白书,却没有署上姓名,必定不是近代的产物。水流从洞后穿过内门向西流出,再经过外洞流走。俯瞰水流出的地方,水面与上方低低覆盖的岩石仅剩一尺五寸的距离,就如同太湖东山上的一些山丘,必须贴着地面匍匐进入,只是那下面是以土地,而这里是以水流为奇特罢了。

瑞峰为余借浴盆于潘姥1(姥居洞口)。姥饷2以茶果。乃解衣置盆中,赤身伏水推盆而进隘。隘五六丈,辄穹然高广,一石板平庋3洞中,离地数尺,大数十丈,薄仅数寸。其左则石乳下垂,色润形幻,若琼柱宝幢4,横列洞中。其下分门剖隙,宛转玲珑5。溯水再进,水窦6愈伏,无可容入矣。窦侧石畔一窍如注,孔大仅容指,水从中出,以口承7之,甘冷殊异,约内洞之深广更甚于外洞也。要之8,朝真以一隙天光为奇,冰壶以万斛珠玑9为异,而双龙则外有二门,中悬重幄,水陆兼奇,幽明凑异者矣。

【注释】

1姥(mǔ):老妇。

2饷:用食物招待。

3平庋(ɡuǐ):平架。庋,放置。

4琼柱宝幢:琼柱,晶莹如玉的柱石。宝幢,刻有佛号或经咒的石柱。

5玲珑:精巧细致。

6水窦:水出入的孔道。

7承:在下面接着。

8要之:总之,总的来说。

9万斛珠玑:指晶莹澄澈的瀑布水流。斛,量词,万斛表示数量极大。珠玑,珠玉,这里形容瀑布的水流像珠玉一样晶莹透彻。

【译文】

瑞峰和尚帮我从姓潘的老妇人家借来浴盆(老妇人住在洞口),她还用茶水点心招待了我们。随后我才脱下衣服放在盆里,裸身伏在水中推着浴盆进入狭小的隘口。隘口长五六丈,通过后就变得高阔宽广,只见一块石板平架在洞中,距离地面有几尺远,宽达几十丈,厚薄仅有几寸。石板左侧垂挂着钟乳石,色泽莹润,形态多变,仿若玉柱宝幢横着排列在洞中。下方分成小门裂开缝隙,曲折而又精巧。逆着水流继续前进,流经的孔道越发低伏,没有能让人通过的地方。孔道侧面的石头旁有个小洞涌出水流,洞小得只能放进手指,水从里面流出来,我用嘴巴在下面接着,入口甘甜清冽,十分特别。粗略估量下来内洞比外洞更幽深广阔。总的来说,朝真洞以一道孔隙引下天光为奇特,冰壶洞以晶莹澄澈的瀑布水流为奇异,而双龙洞则是外有两门,中间岩石好似悬挂着重重帷幕,水流岩石都奇妙,昏暗明亮皆不凡啊。

出洞,日色已中,潘姥为炊煮黄粱1以待。感其意而餐之,报之以杭伞2一把。乃别二僧,西逾一岭。岭西复成一坞,由坞北入,仍转而东,去双龙约五里矣。又上山半里而得讲堂洞焉。其洞亦有二门,一西北向,一西南向,轩爽高洁,亢3出双龙洞之上,幽无双龙洞之黯,真可居可憩之地。昔为刘孝标4挥麈5处,今则塑白衣大士6于中。盖即北山后支南下第一岭,其阳7回环三洞,而阴又辟成此洞也。岭下坞中,居民以烧石8为业,其涧涸而无底流,居人俱登山汲水于讲堂之上。渡涧,复西逾第二岭,则北山后支南下之第二层也。下岭,其坞甚逼9,然涧中有流淙淙10北来。又渡而西,再循岭北上,磴11辟流涌,则北山后支南下之第三层也。外隘而中转,是名玲珑岩,去讲堂又约六里矣。坞中居室鳞次12,自成洞壑,晋人桃源不是过。转而西,逾其岭,则兰溪界也。下岭为钮坑,亦有居人数十家。又逾一岭曰思山祠13,则北山后支南下之第四层也,去玲珑岩西又约六里矣。

【注释】

1黄粱:小米

2杭伞:明代杭州手工业发达,手工产品丰富,除杭伞外,还有名产“五杭”,即杭线、杭剪、杭扇、杭粉、杭烟。

3亢:高。(www.xing528.com)

4刘孝标:刘峻,字孝标,南朝梁学者,以注释《世说新语》而闻名于世。

5挥麈(zhǔ):晋人清谈时常挥动拂尘以为谈助,后称谈论为挥麈。麈,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尾可做拂尘。

6白衣大士:常指观世音菩萨。因其常着白衣,故称。

7阳:山的南面,后文的“阴”为山的北面。

8烧石:煅烧石灰。

9逼:狭窄。

10淙淙(cónɡ cónɡ):流水声。

11磴(dènɡ):石阶。

12鳞次:像鱼鳞般紧密排列。

13思山祠:应该为狮山寺岭。此山形状如狮,故称狮山,唐景福年间建狮山寺,谐音西山寺,今有西山寺村。

【译文】

走出双龙洞,日头正当午,姓潘的老妇人煮好了小米饭等着我们。我们感谢她的好意,留下吃了饭,并用一把杭伞酬谢她。随后,我们告别两位僧人,向西翻过一道山岭。山岭西面又形成了一个山坞,从山坞北部进入,继而转向东行,到这里离双龙洞大约有五里路。又往山上走了半里来到讲堂洞,讲堂洞也有两个洞门,一个朝向西北,一个朝向西南,洞里开阔敞朗,高爽明净,位置高出于双龙洞,深邃幽静又没有双龙洞的昏暗,真是个可以居住可以休息的地方啊。过去这里是刘孝标隐居讲学、挥麈清谈的地方,现在洞中则塑有白衣大士的雕像。这里大致就是北山后支往南延伸的第一重山岭,山岭南面盘绕着三个山洞,北面又形成了这个洞。岭下山坞里的居民以煅烧石灰为业,其中的山涧干涸没有水流,居民打水都得爬到讲堂洞上面来。渡过山涧,再向西翻过第二座山岭,就是北山后支往南延伸的第二重山岭。下山后,山坞十分狭窄,山涧中却有水从北面淙淙流过来。渡过山涧再往西走,再次沿着山岭向北攀登,石阶延展开辟出道路,山间溪水涌流,这里便是北山后支往南延伸的第三重山岭。山外的山坞狭窄,山里却曲折回转,这里便被称为玲珑岩,此处离讲堂坞又有六里左右。山坞里的房屋像鱼鳞般紧密排列,自成一片洞天,晋人所说的桃花源不过如此。转向西行,翻过这座山岭,就到兰溪的地界了。下山后来到的地方叫钮坑,这里也有几十户居民。又翻过一座叫思山祠岭的山,这就是北山后支往南延伸的第四重山岭,离玲珑岩西面又有六里左右。

时日已将坠,问洞源寺1路,或曰十里,或曰五里。亟2下岭,循涧南趋3五里,暮至白坑。居人颇多,亦俱烧石。又西逾石塔岭,则北山后支南下之第五层也。洞源寺即在岭后高峰之北,从此岭穿径而上仅里许,而其正路在山前下洞之旁。盖此地亦有三洞,下为水源洞(一名涌雪),上为上洞(一名白云),中为紫云洞,而其地总以“水源”名,故一寺而或名水源,或名上洞。而寺与水源洞异地,由岭上径道抵寺,故前曰五里;由水源洞下岭复上,故前曰十数里。时昏黑不辨山路,无可询问,竟4循大路下山。已见一径西岐5而下,强6静闻7从之。久而不得寺,只见石窑满前8,径路纷错。正彷徨9间,望见一灯隐隐10,亟投11之,则水舂12也。其人曰:“此地即水源,由此坞北过洪桥,循右岭而上,可三里,即上洞寺矣。”以深夜难行,欲止宿其中。其人曰:“月色如昼,至此山径亦无他岐,不妨行也。”始悟上洞寺在北山第五层之阴。乃溯溪,西北至洪桥,自白坑来约四里矣。渡桥,北蹑岭而上,里余,转而东,又里余,始得寺,强投宿焉。始闻僧有言灵洞者,因忆赵相国13有“六洞灵山”14诸刻,岂即是耶?竟未悉15而卧。

【注释】

1洞源寺:今称栖真禅寺,由宋代僧人如契创建。

2亟:急切。

3趋:此处指赶路。

4竟:终于,最终。

5岐:同“歧”,分岔。

6强(qiǎnɡ):硬要。

7静闻:江阴迎福寺僧人。徐霞客曾与其师莲舟同游,因此结识静闻。静闻坐禅诵经近二十年,刺血写成《法华经》,想将其供奉在鸡足山,听闻徐霞客筹划西南之行便与之同行。

8满前:满目。

9彷徨:徘徊。

10隐隐:微弱,不分明。

11投:走向。

12水舂:水碓(duì),一种借水力舂米的工具。

13赵相国:赵志皋,字汝迈,号濲阳,金华兰溪人。隆庆二年进士,历官翰林编修、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赵志皋曾客居栖真寺潜心攻读,后来还为栖真寺向太后请赐永乐刻本《藏经》。

14六洞灵山:六洞山,又名灵洞山,因有白云、紫霞、涌雪、无底、呵呵、漏斗六洞而得名。

15悉:知道,了解。

【译文】

这时太阳已经快要落下了,我向人询问去洞源寺的路,有人说十里,有人说五里。我急忙下山,沿着山涧往南赶了五里,傍晚到达白坑。这里居民很多,也都靠烧制石灰谋生。再往西翻过石塔岭,这就是北山后支往南延伸的第五重山岭,洞源寺就在岭后高峰的北面,从这座山岭出发,穿过山间小路爬上去仅需一里左右,大路则在山前的下洞旁。这个地方也有三个洞,下方的是水源洞(又名涌雪洞),上方的是上洞(又名白云洞),中间的是紫云洞,这些地方总称为“水源”,所以这座寺庙也有人称为水源寺,有人称为上洞寺。洞源寺和水源洞不在同一个地方,可通过山上的小径到达寺庙,所以之前有人说五里;也可从水源洞下山再通过大路上山,所以之前有人说十余里。此时天色昏暗已经分不清山路,又无法问路,最终我们还是沿大路下了山。看见一条小路向西分岔下去后,我硬是让静闻跟着我走。走了很久都没有找到洞源寺,只有满目的石窑,其间小路纷繁错杂。正徘徊不前之时,我远远看到一点微弱的灯光,急忙快步上前,原来是一处水碓房。里面的人说:“这里就是水源了,从这座山岭北面经过洪桥,顺着右侧山岭向上,大约走三里,就能到达上洞寺了。”由于夜深难以赶路,我们就想在此停留投宿。那人说:“月色明亮如同白昼,到这里山路也没有其他岔路了,不会妨碍赶路的。”我才明白上洞寺就在北山第五重山岭的北面。于是我们逆着溪流往西北走到洪桥,从白坑过来大约四里路。过了桥向北登岭上山,一里多路后转向往东走,再经过一里路,才到达洞源寺,随后我们强行投宿在此。我才听到僧人有谈到灵洞的,于是回想到赵相国有“六洞灵山”等碑刻,难道就是这里吗?竟然没全弄明白就躺下了。

十一日 平明起,僧已出。余过前殿,读黄贞父1碑,始知所称“六洞”者,以金华之“三洞”与此中之“三洞”,总而得六也2。出殿,则赵相国之祠正当3其前,有崇楼杰阁,集、记中所称灵洞山房4者是也。余艳5之久矣,今竟以不意得之,山果灵于作合耶!乃不待晨餐,与静闻从寺后蹑磴北上,先寻白云洞(洞在寺北二里)。

【注释】

1黄贞父:黄汝亨,明代书法家、文学家。字贞父,钱塘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参议。

2此处徐霞客可能存在误解,“六洞”应指兰溪的白云、紫云、水源、洞窗、呵呵、漏斗,不包括金华三洞。

3当:对着。

4灵洞山房:赵志皋有山水之好,在遭遇张居正贬斥后,在灵洞山建秘书楼、三山斋、六虚堂等,称“灵洞山房”。此间,赵志皋还将平生所作诗文汇集成册,定名《灵洞山房集》。

5艳:倾慕。

【译文】

十一日 天亮时起床,僧人已经外出。我经过前殿,读了黄贞父写的碑文,才明白所谓的“六洞”是把金华“三洞”和这座山中的“三洞”合起来得到的“六洞”。走出大殿,赵相国的祠堂在前方正对着这里,内有高高的楼阁,这就是赵相国文集、杂记中所称的灵洞山房了。我对此倾慕已久,现在竟在没有意料的情况下遇到了它,这座山果真在应验人心上很有灵气。于是我等不及吃早餐,就和静闻从寺庙后面攀登石阶向北往山上走去,先去寻找白云洞(白云洞就在洞源寺北两里处)。

一里至岭头,逾岭而北,岭凹忽盘旋下洼如盂磬1。披莽2从之,一洞岈然3,下坠深黑,意即所云白云而疑其隘。忽有樵者4过顶上,仰而问之,曰:“白云尚在北,此洞窗也。”乃复上,北行。两山夹中,又回环而成一洼,大且5百丈,深数十丈,螺旋而下,而中竟无水;倘置水其中,即仙游鲤湖6矣。然即无水,余所见山顶四环而无隙泻者,仅此也。又下,从岐左西转山夹,则白云洞在焉。洞门北向,门顶一石横裂成梁7,架于其前,从洞仰视,宛然鹊桥之横空也。入洞,转而左,渐下渐黑,有门穹然,内若甚深,外有石屏遥峙。从黑暗中以杖探地而入数十步,洞愈宽广,第无灯炬,四顾无所见,乃返步而出。出至穹门之内,初入黑甚者,至此光定,已历历8可睹。乃复转屏出洞,逾岭而还。

【注释】

1盂磬(yú qìnɡ):盂,盛饭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磬,佛寺中使用的钵状打击乐器。

2披莽:拨开草丛。

3岈(xiā)然:深邃貌。

4樵者:采伐木柴的人。

5且:将近,几乎。

6仙游鲤湖:指位于福建兴化府仙游县的九鲤湖。传说汉武帝时,何氏九仙在此骑鲤升仙。

7梁:桥。

8历历:一个个清晰分明。

【译文】

经过一里路到达岭头,翻过山岭向北走,山岭下凹处忽然盘绕下陷,形状如同盂磬。我拨开草丛顺着地势下去,发现有个深洞往下坠陷,看起来深邃幽暗,料想这就是别人说的白云洞,但又怀疑它太狭小。忽然有个樵夫经过洞顶,我便仰头询问,他答道:“白云洞还在北面,这是它的洞窗。”于是我又继续上山向北走去。其间看到两座山夹在中间的地方又环绕形成一片洼地,大到将近百丈,深几十丈,盘旋向下延伸,而中间竟然没有水;倘若在里面灌水,就成了仙游的九鲤湖了。但即使没有水,我所见过的在山顶四面环绕下形成,却没有孔隙倾泻水流的洼地,仅有这里一处。又往下,从岔路左侧向西转到两山夹峙的地方,白云洞就在那里。洞门朝北,顶部有一块石头横着裂开,形成桥梁架在洞前,从洞口仰视,仿佛鹊桥凌空架设。进了洞转向左边,随着逐渐往下走,光线也逐渐昏暗,有石门隆起,里面好像很深,外面有石头屏风远远对立着。在黑暗中用手杖探查地面往里走了几十步,洞里愈发宽广,只是没有灯火,环视四周看不见东西,于是我们回身走了出来。走到穹门内时,起初进来时感觉很昏暗的东西,到这时光线稳定后已经可以一一看清楚。于是我又绕过石头屏风出了洞,翻过山岭回到寺中。

饭而出寺,仍旧路西下,二里至洪桥。未渡,复从桥左人居后半里上紫云洞。洞门西向,洞既高亢,上下平整。中有垂柱四五枚,分门列户,界1为内外两重。琼窗翠幄,处处皆是,亦敞亦奥2,肤色3俱胜。洞之北隅复通一奥,宛转深入,以无炬而返。下渡洪桥,循涧而东,山石半削,髡4为危壁。其下石窑柴积,纵横塞路,即夜来无问津5处也。渡石梁,水源洞即在其侧。洞门南向,正跨涧上。洞口垂石缤纷6,中有一柱,自下属7上,若擎8之而起;其上嵌空纷纶9,复辟一窦,幻作海蜃10状。洞内上下分二层。下层即水涧所从出,涧水已涸,出洞数步,即有水溢于涧中,盖为水碓引出洞侧也。上层由洞门蹑蹬而上,渐入渐下,既下而空广愈觉无极11,闻水声甚远,以无炬,不及穷。

【注释】

1界:划分,隔开。

2奥:深。

3肤色:肤,外表,外观。色,色泽,质地。

4髡(kūn):剃发,此处指开凿山石。

5问津:问路,原指询问渡口所在。

6缤纷:繁多而杂乱。

7属(zhǔ):连缀,接连。

8擎:托,举。

9嵌空纷纶:很多凹陷。嵌空,凹陷。纷纶,杂乱貌,众多貌。

10海蜃(shèn):即海市蜃楼。常比喻虚无缥缈的事物。

11无极:没有边际。

【译文】

吃过饭走出寺庙,仍从原路往西下山,两里后到洪桥。我们没有过河,又从洪桥左边的民居后面经过半里登上了紫云洞。洞门朝西,洞里既高阔,又上下平整。中间垂着四五根石柱,分门别户,将空间分隔为内外两层,玉石作窗,翡翠为帘,到处都是这样的奇石,洞内轩敞而深邃,岩石的外观和色泽都是绝佳的。洞北的角落又通往一个幽深的石洞,向深处曲折延伸,由于没有火把,我们就回去了。下山经过洪桥,顺着山涧向东走,山石的一半被削掉,开凿成了峭壁。下方石灰窑的柴堆错杂混乱,堵塞道路,这就是昨晚来时无法问路的地方了。过了石桥,水源洞就在旁边了。洞门朝南,正好横跨在山涧上。洞口垂悬的石头繁多而杂乱,中间有根石柱,从下连到上,好像自下而上托举着。洞口上有很多凹陷,又裂出一个孔穴,变幻成虚无缥缈的样子。洞中上下分为两层,下层就是山涧水流出来的地方,涧水已经干涸,但走出洞外几步,就有水涌流到涧中,大概水流是被水碓引到洞旁的。上层要从洞门处攀登石阶上去,随着逐渐进入,地势也逐渐向下。到了下面就变得空旷宽广,更觉没有边际,听起来水声在很远的地方。因为没有火把,我便没有探究完。

出坐洞口擎柱内,观石态古幻。念两日之间,于金华得四洞,于兰溪又得四洞,昔以六洞凑灵,余且以八洞尽胜,安得不就此一为殿最1!双龙第一,水源第二,讲堂第三,紫霞第四,朝真第五,冰壶第六,白云第七,洞窗第八,此由金华八洞而等第2之。若夫新城3之墟,聿4有洞山,两洞齐启,左明右暗,明览云霞,暗分水陆,其中仙田每每5,塍叠波平6,琼户重重,隘分窦转,以斯洞之有余,补洞窗之不足,法7彼入此,当在双龙、水源之间,非他洞之所得侔8也。品第久之,始与静闻别洞源而去。过夜来问津之舂,循西岭出坞,西南行十五里,而达于兰溪之南关。

【注释】

1殿最:评比。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下等称“殿”,上等称“最”。

2等第:等级次第。

3新城:古县名,明清属杭州府。今杭州市富阳区下辖新登镇。徐霞客在此次浙游中曾到访过新城的明洞和幽洞。

4聿(yù):文言助词,无义,用于句首或句中。

5仙田每每:仙田,一种溶洞中的地貌。含有碳酸钙的水在积水区边缘蒸发,析出结晶,形成高于积水的沉淀,如同阡陌纵横的水田。每每,草茂盛貌,此处应该是指仙田连片。

6塍(chénɡ)叠波平:田埂层叠,水波平静。塍,田间的土埂。

7法:标准。

8侔(móu):相等,平齐。

【译文】

我走出去,在洞口的擎柱内侧坐下来,观赏着岩石古老奇幻的形态。想到这两天中,我在金华找到四个洞,又在兰溪找到四个洞。过去人们把六洞合起来作为灵洞,如今我还认为八洞都是胜景,怎么能不依此做一番评比呢?我认为双龙第一,水源第二,讲堂第三,紫霞第四,朝真第五,冰壶第六,白云第七,洞窗第八,这是就金华府八个洞分的等级。至于新城的山中,也有一座洞山,山上两洞并列张开,左洞明朗,右洞幽暗,明洞可以观赏云霞,幽洞分成水洞和陆洞,洞中仙田连片,田埂层叠,水波平静,美玉般的岩石形成重重门户,隘口分立,孔穴曲折。若用它的长处补洞窗的不足,再引入先前的标准对此进行评判,那等级应当排在双龙和水源之间,不是其他洞能够相比的。我品评了许久,才和静闻告别了洞源洞离开。经过昨夜来时问路的水碓房,沿着西岭出了山坞,向西南方向走了十五里,到达兰溪的南关。

入旅肆,顾仆1犹未饭,亟饭而觅舟。时因援师2之北,方籍舟3以待,而师久不至。忽有一舟自北来,亟附4之,乃布舟也。其意犹未行,而籍舟者复至,乃刺舟5。五里,泊于横山头6

【注释】

1顾仆:徐霞客雇用的仆人顾行。

2援师:崇祯九年清军入关,唐王朱聿键起兵自南阳北上勤王。

3籍舟:征用船只。

4附:搭乘。

5刺舟:撑船。

6横山头:应指兰溪横山乡码头。

【译文】

进入旅店,顾行还没有吃饭,我们迅速吃完饭去找船。当时由于唐王的军队要北上勤王,正有人征用船只等待,但军队久久不来。忽然有条船从北面驶来,我们急忙去搭乘,原来是运送布匹的。船主本来还不想开船,但征用船只的人又过来了,这才撑船出发。五里后,船停在了横山码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