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之意义及其演变-煮海为言的圣典 《四书》《五经》

礼之意义及其演变-煮海为言的圣典 《四书》《五经》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礼记》中首篇《曲礼》是篇总论“礼”之意义的文章。稍后详细介绍,先看“礼”的字面意义。“礼”,原繁写作“禮”。“曲”字象礼器之形。《礼记》第一篇名作《曲礼》,曲古借作礼,恐致读者误解,又于其后加一“礼”字,合成“曲礼”以明之,此为《曲礼》名由来。所以“礼”本义为“事神祈福”,即指祭祀鬼神,《周礼》春官宗伯掌邦礼,皆以祭祀为主。后来,礼的意义逐渐扩大。

礼之意义及其演变-煮海为言的圣典 《四书》《五经》

礼记》中首篇《曲礼》是篇总论“礼”之意义的文章。稍后详细介绍,先看“礼”的字面意义。

“礼”,原繁写作“禮”。《说文》中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以示从豊。豊亦声”,又说:“豊,行礼之器,以豆,象形”。“曲”字象礼器之形。《礼记》第一篇名作《曲礼》,曲古借作礼,恐致读者误解,又于其后加一“礼”字,合成“曲礼”以明之,此为《曲礼》名由来。“曲”下加“豆”之丰为“豊”之后起字,加“示”旁,再后起字也。训“礼”为“履”者,言礼为人所践履,也是音训也。所以“礼”本义为“事神祈福”,即指祭祀鬼神,《周礼》春官宗伯掌邦礼,皆以祭祀为主。

后来,礼的意义逐渐扩大。有所谓“五礼”,即“吉、凶、军、宾嘉”,又有“八礼”,即“冠、昏、丧、祭、射、乡、朝、聘等礼,此皆可见于《仪礼》之中,还有以士相见“礼”为“宾主之礼”等等。礼的这些场合与意义已不限于祭祀奉神之礼了。举凡习俗所公认的仪文皆可谓之礼。更推而广之,在《礼运》中,凡可以“别嫌、明微、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治政安君”者皆可之谓“礼”,礼至此又突破了习俗仪文界限,而进至社会制度、国家秩序都包含在礼的意义之内了。

这样的“礼”,便与“法”相关相对了。它们同为人的行为的制裁,但礼与法各有不同。《曲礼》云:“礼而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庶人无知识少教养,故无需施礼,只以刑制之,士大夫有知识有涵养,故可以礼防之而无需施刑。一般而言,在一定社会之中,违法则需受刑罚制裁,违礼则需受请议制裁,这是礼制与法制的不同点。还有一点不同之处在于,礼者,积极地教人以所应为;法者,消极地惩人以不得为。此即《礼察》篇中所谓“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现代大学问家胡适之曾形象地把礼比喻为卫生,把法比喻成医药,比喻甚当。(www.xing528.com)

礼的意义已如此广泛,故《乐记》说:“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运》说:“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这样,凡合于理义者,皆可谓之礼矣。

至于礼之所用,《坊记》曰:“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哀公问》曰:“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所以,礼之用,在于分别国家社会、家庭伦理之等差与亲疏。这是礼的分别之用。除此之外,礼还有节制与利导之用。《礼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之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恶欲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以一穷之,舍礼何以哉?”又说:“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品节斯,斯之谓礼”。可见,礼还有节制欲恶之情,利导喜愠之情。此所谓“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